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2010年, 第25卷, 第10期
    刊出日期:2010-10-06
    上一期    下一期

    专题笔谈
    论著
    短篇论著
    临床病例讨论
    继续医学教育专栏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专题笔谈
    儿童急性肾损伤定义和诊断
    易著文
    2010, 25(10): 737-738. 
    摘要 ( )  
    儿童急性肾损伤病因及预防
    杨华彬
    2010, 25(10): 739-745. 
    摘要 ( )  
    儿童急性肾损伤生物学标志
    黄文彦, 钮小玲
    2010, 25(10): 745-750. 
    摘要 ( )  
    儿童急性肾损伤临床综合治疗
    沈 颖, 刘之蕙
    2010, 25(10): 751-753. 
    摘要 ( )  
    儿童急性肾损伤常用血液净化疗法
    吴玉斌
    2010, 25(10): 753-758. 
    摘要 ( )  
    论著
    川崎病冠脉瘤远期血管改变与冠脉粥样硬化关系研究
    段 超1,杜忠东1,张桂荣1,万岁桂2,孙雪静2
    2010, 25(10): 759-762. 
    摘要 ( )  

    摘要:目的 探讨川崎病(KD)冠脉瘤远期血管改变及其与冠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 选择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2008年6月至2009年6月病程大于1年且合并中型以上冠脉瘤的KD患儿31例为研究对象(KD冠脉瘤组),以CD34/CD133/KDR+为血管内皮祖细胞(EPC)表面分子标记,用流式细胞仪测定血周血EPC数量;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脂及载脂蛋白。选取年龄、性别匹配的21名健康体检儿童作对照(对照组)。结果 KD冠脉瘤组患儿病程1.0~12.5年,中位病程2.5年;中型冠脉瘤9例,巨大瘤22例,12例存在心肌缺血证据。KD冠脉瘤组血清hs-CRP为(2.77±1.06) mg/L,对照组为(1.60±1.53) mg/L,KD冠脉瘤组显著升高(P < 0.01)。外周血EPC及血脂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KD冠脉瘤组恢复期血清hs-CRP显著升高,提示仍有慢性炎症反应,可能与KD成年后早发动脉粥样硬化有关。

    特发性生长激素缺乏症少儿垂体磁共振成像研究
    白 刚1a,2,朱惠娟1a,潘 慧1a,李乃适1a,龚凤英1a,张 涛1b,冯 逢1b,金自孟1a,曾现伟2,史轶蘩1a
    2010, 25(10): 763-766. 
    摘要 ( )  

    摘要:目的 研究特发性生长激素缺乏症(IGHD)少儿垂体磁共振成像(MRI)表现。方法 选取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2005年1月至2010年1月确诊的100例IGHD患儿, 均行MRI平扫及增强检查, 与152例同年龄同性别健康少儿(正常组)匹配分析比较。结果 IGHD少儿鞍区MRI主要表现为垂体发育不良、垂体后叶异位或缺如、垂体柄变细中断甚至消失。IGHD组与正常组垂体上缘形态及信号特点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IGHD组垂体高度和垂体柄宽度明显低于正常组(P < 0.01)。结论 IGHD少儿垂体形态有特征性改变, 根据临床与实验室检查再结合垂体MRI表现对诊断IGHD具有明显帮助。

    喂养困难儿童126例临床分析
    尹华英1,Ajay Kaul2
    2010, 25(10): 767-770. 
    摘要 ( )  

    摘要:目的 分析美国一组喂养困难儿童的临床特点,拟对我国喂养困难儿童的诊治提供借鉴。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 - 01 - 01—2008 - 06 - 30美国辛辛拉提儿童医院医学中心多学科喂养协作门诊(IFT)首次就诊的126例喂养困难儿童病历资料,分析就诊年龄、就诊原因、喂养方式、营养状况、口腔功能及基础疾病等临床特点。结果 126例喂养困难儿童中,足月儿95例,早产儿31例,其中<1岁28例(22.2%),1~3岁63例(50.0%),>3~7岁25例(19.8%),> 7~14.5岁10例(7.9%),以婴幼儿居多。91例(72.2%)完全经口进食,31例(24.6%)采用部分肠道管道喂养,4例(3.2%)采用完全肠道管道喂养。83例(65.9%)营养状况正常,33例(26.2%)轻度营养不良,10例(7.9%)中度营养不良。90例(71.4%)伴有口腔功能发育落后,其中71例(56.3%)咬、咀嚼等口腔运动功能延迟,42例(33.3%)口腔敏感性异常,30例(23.8%)有吞咽问题。68例(54.0%)存在慢性胃肠道疾病,59例(46.8%)伴神经发育落后,39例(30.9%)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结论 喂养困难是婴幼儿最常见的问题,常罹患1个或多个系统基础疾病,其中慢性胃肠道疾病、神经发育落后及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婴幼儿是喂养困难的高危人群。

    氢化可的松治疗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用药方式探讨
    易 琴, 田凤艳, 余 肖, 魏 虹, 梁 雁, 罗小平
    2010, 25(10): 771-773. 
    摘要 ( )  

    摘要:目的 了解不同的用药方式对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CAH)患儿生长速率及骨龄进展的影响,为选择一种较好的用药方式提供依据。方法 对2005—2009年在武汉同济医院儿科遗传代谢内分泌专科门诊就诊的18例CAH患儿(男9例,女9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氢化可的松用药方式不同分为A组(自2007年5月开始用药,用药方式为新方式,即每天用药3次,早8时和下午4时均服用全天总量的1/4,晚10时左右服用全天总量的1/2。)和B组(用药为2007年5月前用旧方式而2007年5月后改用新方式,旧方式即全天总量分2次或1次服用),B组又根据前后用药方式的改变分为B1组(旧方式组)和B2组(新方式组),分别比较A组和B1组、B1组和B2组年生长速率(GV)、身高年龄增长(ΔHA)、ΔHA与骨龄增长(ΔBA)间的关系(ΔHA/ΔBA)以及骨龄变化与实际年龄变化的比值(ΔBA/ΔCA)的差异。结果 A组和B1组、B2组和B1组相比,△BA/△CA的值均显著降低(P < 0.05),ΔHA与ΔHA/ΔBA的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A组和B1组的G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但B2组和B1组相比,GV显著降低(P < 0.05)。结论 患儿以新方式用药在抑制骨龄进展和保持正常生长方面明显优于旧方式,新方式用药可增加患儿身高增长空间,提高患儿终身高。

    儿童EB病毒原发感染后特异性T细胞功能变化研究
    姚 瑶1,段红梅1,谢正德1,周 玲2,申昆玲1
    2010, 25(10): 774-777. 
    摘要 ( )  

    摘要:目的 观察EB病毒(EBV)原发感染后裂解期和潜伏期病毒抗原肽特异性T细胞功能变化,分析外周血EBV载量(VL)与特异性T细胞反应间的关系。方法 采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2006年6月至2006年7月收住院的6例EBV相关性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EBV-associated IM)患儿和4例保健门诊EBV血清学抗体转化阳性的健康对照组患儿的外周血。利用磁珠分离法(MACS)检测HLA型别。在4个时间点,利用酶联免疫斑点检测法(ELISPOT)及荧光定量PCR法检测特异性T细胞分泌γ-干扰素(INF-γ)水平和外周血EBV VL。结果 观察组6例特异性T细胞分泌INF-γ水平高于对照组(P < 0.05)。观察组病例病程2个月时裂解期肽BMLF1特异性T细胞分泌INF-γ水平较感染急性期时下降,而潜伏期肽LMP2的结果呈上升趋势,在病程10个月时两者均较前下降,裂解肽特异性T细胞反应的下降幅度大于潜伏期肽特异性T细胞,且其水平较感染急性期和病程2个月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病程20个月与病程10个月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4例(4/6)患儿外周血EBV VL为阴性。4个时间点均可检测到HLA-A11限制性BMLF1特异性T细胞分泌INF-γ阳性细胞。结论 EBV原发感染后裂解期与潜伏期肽特异性T细胞反应的变化不同,外周血EBV VL与特异性T细胞反应可能无关。HLA限制性BMLF1特异性T细胞可能在EBV原发感染后起保护作用。

    早产儿脑白质损伤早期磁共振成像改变及其高危因素分析
    尹向云, 薛辛东, 富建华
    2010, 25(10): 778-782. 
    摘要 ( )  

    摘要:目的 以磁共振成像(MRI)提供的影像学资料为依据,评价早产儿脑白质损伤的早期MRI变化及其临床意义,并探讨其高危因素。方法 选取2007年9月至2009年9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儿科收治的262例早产儿,全部在7 d内完成磁共振检查,根据MRI诊断早产儿脑白质损伤,分为病例组134例,对照组128例。并对病例组29例患儿进行二次复查。结果 (1)早产儿脑白质损伤早期,局灶性病变表现弥散加权成像(DWI)高信号,T1加权(T1WI)信号正常或稍高信号,伴有或不伴有T2加权(T2WI)低信号;弥漫性脑白质损伤仅能看到DWI弥漫性高信号,常规MRI无信号改变。复查结果,局灶性病变有两种情况:一是病灶消失,二是DWI高信号消失或稍高信号,T1WI高信号,伴或不伴有T2WI低信号;弥漫性病变,发生脑室周围白质软化,表现为T2WI高信号或高低混杂信号, DWI异常信号消失或高低混杂信号,T1WI高低混杂信号。(2)病例组与对照组在胎龄,出生体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单因素分析:母孕期感染、双胎、代谢性酸中毒、低钙、低氧、机械通气和感染与早产儿早期脑白质损伤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模型多因素分析,母孕期感染、低氧和胎儿宫内窘迫是早产儿早期脑白质损伤的危险因素。结论 (1)DWI能发现早期脑白质损伤病变。(2)早产儿脑白质损伤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母孕期感染、胎儿宫内窘迫及出生后低氧与早产儿早期脑白质损伤有密切关系。(3)早产儿脑白质损伤早期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建议常规行头MRI检查,且脑白质信号异常均需要动态随访观察。

    急性白血病患儿Notch1蛋白表达及其临床意义研究
    王冠玲, 胡 群, 刘双又, 张耀东, 张小玲, 刘爱国, 张柳清
    2010, 25(10): 783-786. 
    摘要 ( )  

    摘要:目的 探讨儿童急性白血病(AL)骨髓细胞中Notch1蛋白表达及其与免疫分型、治疗效果的关系。方法 收集2007年1月至2009年1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初诊49例AL患儿和20例非恶性血液病患儿骨髓涂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链霉素亲和素-生物素-过氧化酶复合物(SABC)方法检测骨髓细胞中Notch1蛋白表达情况;流式细胞仪确定白血病细胞免疫分型;标准化疗方案用于AL患儿的治疗。结果 Notch1在T淋巴细胞性白血病(T-ALL)患儿阳性表达率为77.8%,显著高于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患儿(31.0%,P < 0.05)及对照组骨髓组织(15.0%,P < 0.05)。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Notch1蛋白阳性表达率为63.6%,显著高于对照组(15.0%,P < 0.05)。在T-ALL 和ANLL中,Notch1与治疗效果无明显相关性;但在随访半年以上的B-ALL中,治疗效果好组(完全缓解无复发)Notch1阳性表达率为21.4%,效果差组(死亡或复发)Notch1阳性表达率为80.0%,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Notch1在儿童AL中的异常表达与免疫分型关系密切。Notch1蛋白在B-ALL中虽然表达率不高,但可能是预后不良的因素。

    先天性心脏病患儿血清儿茶酚胺  醛固酮测定临床意义研究
    邢淑华, 张宏艳, 林书祥, 徐兆峰
    2010, 25(10): 787-790. 
    摘要 ( )  

    摘要:目的 研究小儿左向右分流型先天性心脏病(CHD)血清儿茶酚胺(CA)[肾上腺素(E)、去甲肾上腺素(NE)、多巴胺(DA)]和醛固酮(ALD)的变化,分析其与心功能、容量负荷、肺动脉压力及心肌重塑的相关性。 方法 2007年10月至2008年10月天津市儿童医院心脏科住院经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确诊为左向右分流性CHD患儿53例,对照组20例,检测血清CA、ALD。采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检测心脏房室腔径及心功能指标。 结果 (1)CHD组血清NE、ALD高于对照组(P < 0.01)。(2)心衰组、大分流组、肺动脉高压组血清CA、ALD高于无心衰组、小分流组、无肺动脉高压组(P < 0.01)。(3)心衰组患儿左室舒张末期内径指数、左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左室质量指数均高于无心衰组(P < 0.01)。(4)血清CA与左房内径指数、左室舒张末期内径指数、左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呈正相关(P < 0.01)。 结论 血清CA、ALD可作为早期诊断心力衰竭及肺动脉高压的血清学指标之一,CA与心肌重塑密切相关。

    甲泼尼龙对急性肺损伤早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影响的研究
    王林霞, 韩国强
    2010, 25(10): 791-793. 
    摘要 ( )  

    摘要:目的 研究不同剂量甲泼尼龙(MP)对急性肺损伤(ALI)早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择2005年3月至2008年12月温州医学院附属育英儿童医院收治的符合ALI诊断标准的儿童重症监护病房(PICU)患儿48例,随机分为3组: ALI组 11例,HALI组(大剂量MP干预)22例,LALI组(小剂量MP干预)15例,正常对照组(NC)8例。应用ELISA法检测入院0、24、48、72 h血清VEGF,采用美国NOVA生化血气分析仪检测血气分析,日本血乳酸测定仪(便携式)检测血乳酸。结果 (1) ALI组、HALI组、LALI组各时间血清VEGF、血乳酸高于NC组,氧合指数(PaO2/FiO2)低于N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2)24、48、72 h时HALI组、LALI组血清VEGF、血乳酸低于ALI组,高于ALI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3)24、48、72 h HALI组与LALI组血清VEGF、血乳酸及PaO2/FiO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O.05);(4)72 h内HALI组、LALI组发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病例百分率少于AL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HALI组与LALI组发展为ARDS病例百分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O.05)。结论 ALI早期VEGF表达增加,小剂量MP通过抑制血清VEGF表达,从而抑制ALI病情进展。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技术用于诊断小儿病毒性脑炎临床价值研究
    马燕丽1,周晓薇2,范国光3
    2010, 25(10): 794-797. 
    摘要 ( )  

    摘要:目的 研究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在病毒性脑炎患儿中的诊断价值及与阶段分期关系。方法 对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小儿神经内科2006年6月至2007年2月临床确诊的病毒性脑炎56例患儿进行传统磁共振成像(MRI)和DWI检查,异常者29例,其中13例做了2次头MRI。共42例次存在不同程度头MRI异常。依据患儿MRI传统序列与DWI的差别将其分为3组,对每组患儿患侧病灶表观弥散系数(ADC)与对侧正常脑组织进行比较。结果 Ⅰ组DWI显示的病灶数目和病灶范围均优于MRI;Ⅱ组DWI与MRI相近;Ⅲ组MRI优于DWI。3组患儿病灶与对侧正常脑组织ADC值平均值分别是:Ⅰ组病灶(0.45±0.19)×10-3 mm2/s,正常(0.93±0.06)×10-3 mm2/s;Ⅱ组病灶(0.87±0.31)×10-3 mm2/s,正常(0.97±0.06)×10-3 mm2/s;Ⅲ组病灶(1.66±0.60)×10-3 mm2/s,正常(1.08±0.24)×10-3 mm2/s。Ⅰ组患儿ADC值较Ⅱ组明显降低,Ⅲ组患儿ADC值最高(P<0.05)。结论 DWI显示早期脑炎患儿的病灶范围和数目方面优于MRI,DWI结合MRI,能判断病程阶段。

    磁敏感加权成像技术用于诊断儿童脑血管畸形临床价值研究
    李 科1,金 真1,张 磊1 ,丁昌红2,曾亚伟1 ,朱 磊1,师东春1
    2010, 25(10): 798-801. 
    摘要 ( )  

    摘要:目的 探讨磁敏感加权成像(susceptibility-weighted imaging,SWI)在儿童脑血管畸形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9月至2009年9月于解放军第306医院经临床及影像检查证实的27例脑血管畸形患儿(其中静脉血管瘤16例,海绵状血管瘤8例,动静脉畸形3例)的磁共振影像资料。比较SWI序列与其他常规序列对病变检测及显示的差异。结果 所有27例脑血管畸形患儿的病灶在SWI中均清晰显示。SWI显示引流静脉及髓静脉方面明显优于常规序列。SWI对多发海绵状血管瘤病灶的检出数目也明显多于常规序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SWI成像能够较常规序列更敏感地发现静脉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及动静脉畸形等病变,是诊断儿童脑血管畸形的可靠方法,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应作为儿童脑血管畸形的常规检查序列。

    小儿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并肺动脉高压2例围术期处理回顾分析
    刘大波, 谭宗瑜, 钟建文, 黄振云, 邵剑波, 仇书要, 周 婧
    2010, 25(10): 802-805. 
    摘要 ( )  

    摘要:目的 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HS)并肺动脉高压患儿的围术期处理方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4月至2009年5月广州儿童医院收治的2例OSAHS并肺动脉高压患儿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1例患儿在肺动脉高压未纠正前接受传统方法扁桃体剥离联合腺样体刮除手术,1例患儿术前进行持续正压通气治疗,纠正肺动脉高压后接受等离子双扁桃体切除联合腺样体消融手术。结果 术前纠正肺动脉高压患儿手术顺利,术中及术后未出现任何并发症,术前未纠正肺动脉高压患儿术后反复出现严重低血氧症,导致不能正常拔除气管插管,在重症监护室2d后才转入普通病房。对2例患儿进行3个月以上随访,睡眠打鼾、张口呼吸、憋气均明显改善,呼吸暂停指数术前分别为90.0、29.2,术后为3.5、4.6;夜间最低血氧饱和度0.43、0.63,手术后为0.95、0.92,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结论 伴扁桃体腺样体肥大的OSAHS患儿,手术是一线治疗方案,但OSAHS并肺动脉高压患儿手术风险大,并发症出现率高,围术期处理非常重要,持续正压通气治疗可纠正患儿肺动脉高压,从而提高手术安全性。

    短篇论著
    哮喘患儿应用屋尘螨特异性免疫治疗联合抗哮喘药物临床和免疫学影响观察研究
    向 莉1,冯 晖2 ,申昆玲1
    2010, 25(10): 806-808. 
    摘要 ( )  

    摘要:目的 观察屋尘螨特异性免疫治疗(SIT)联合抗哮喘药物控制治疗对哮喘患儿的临床效应、肺功能和免疫学指标的影响。方法 选择2005年6月至2008年6月北京儿童医院哮喘专业门诊就诊的44例轻中度哮喘患儿,经病史和体内外过敏原检测证实屋尘螨过敏,27例在吸入糖皮质激素哮喘控制治疗基础上联合应用标准化屋尘螨变应原皮下SIT(SIT组),17例单纯应用吸入性糖皮质激素(inhaled corticosteroids,ICS)控制治疗(ICS组)。比较两组治疗前和治疗中无急性哮喘发作病例的百分率、平均每日ICS剂量、肺功能指标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呼气峰流速占预计值百分比(PEF%)、平均呼气中期流速占预计值百分比(MMEF%)及免疫学指标血清总IgE、 屋尘螨特异性IgE、屋尘螨特异性IgG4、嗜酸细胞阳离子蛋白(eosinophil cationic protein,ECP)变化的差异。结果 治疗疗程中SIT组无哮喘急性发作病例的百分率(59.3%)显著高于ICS组(2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5.371,P = 0.02);SIT组平均每日吸入ICS的剂量为(172±92) μg/d,显著低于ICS组(267±112) μg/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2.829, P = 0.008);两组治疗前和治疗后肺功能指标(FEV1%、PEF%、MMEF%)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SIT组治疗后血清屋尘螨特异性IgG4浓度范围0.37~18.3 mg/L,中位值4.29 mg/L,显著高于ICS组治疗后特异性IgG4浓度(其范围0.18~4.03 mg/L,中位值0.36 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 = 278,W = 181, P < 0.001);两组治疗前和治疗后血清总IgE、 屋尘螨特异性IgE、ECP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与单纯ICS控制治疗比较,屋尘螨SIT联合抗哮喘药物控制治疗更加改善了尘螨过敏哮喘患儿的临床疗效,表现为无哮喘急性发作病例百分率更高、每日所需ICS控制治疗的剂量更低。SIT治疗2年内的患儿屋尘螨特异性IgG4浓度明显增高,但总IgE、屋尘螨特异性IgE浓度无显著变化。

    临床病例讨论
    肉眼血尿  肾功能进行性恶化
    党西强, 黄丹琳, 何庆南, 易著文, 吴小川, 李晓燕, 何小解
    2010, 25(10): 809-813. 
    摘要 ( )  
    继续医学教育专栏
    小儿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最新治疗方案介绍
    张朝霞, 文飞球
    2010, 25(10): 814-816. 
    摘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