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专题笔谈
    儿童呼吸系统疾病研究进展
    李昌崇, 张维溪
    2010, 25(05): 321. 
    摘要 ( )  

    2009年,面对一场没有硝烟的持久战——甲型H1N1流感,儿科呼吸科医生做了大量工作。同时,在临床诊疗工作之余积极投身于临床研究之中,国内儿童呼吸系统临床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发表了一些创新性的研究成果。现对2009年在国内外主要核心期刊上发表的有关儿童呼吸系统疾病临床研究的论文进行总结。

    儿童心血管疾病研究进展
    黄国英, 马晓静
    2010, 25(05): 325. 
    摘要 ( )  

    2009年,我国儿童心血管专业在临床与基础研究方面均取得了一些进展。本文综合分析过去一年中我国儿童心血管疾病的研究情况,内容包括先天性心脏病、川崎病、血管迷走性晕厥、心律失常、心肌炎、心肌病、心力衰竭等。

    新生儿疾病研究进展
    薛辛东, 富建华, 蔡 清 
    2010, 25(05): 328. 
    摘要 ( )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生儿重症监护中心(NICU)陆续建立,新的诊疗技术不断开展,使得我国新生儿学进入了迅速发展阶段。迄今为止,新生儿医学已成为我国儿科领域最具特色的专业之一,特别是在新生儿脑损伤、新生儿肺疾病、新生儿感染及早产儿相关问题等方面,已进行了较为完善及系统的研究。本文将依据2009年我国作者在国内外发表的部分学术论文,阐明新生儿领域的发展新动向和新进展。

    儿童内分泌遗传代谢病研究进展
    梁 雁, 罗小平
    2010, 25(05): 332. 
    摘要 ( )  

    2009年我国儿科内分泌遗传代谢病临床研究成绩显著,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本专业相关论文100余篇,基本展现了国内儿科内分泌遗传代谢病专业不断进步、不断上升的研究水平。2009年11月4~7日,在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内分泌遗传代谢学组和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在江苏扬州举办了“儿童生长发育相关疾病学术研讨会”以及“儿科内分泌医师高级培训班”,参会人数380人,创历史新高。大会收到论文115篇,内容涉及内分泌疾病、遗传代谢病和营养性疾病等;其中24篇论文进行了大会交流。大会还邀请了10位国内外专家进行了生长发育相关疾病的学术讲座,拓宽了本专业医生的视野。本文就2009年国内儿科内分泌遗传代谢病的研究临床进展概述如下。

    儿童过敏性和免疫性疾病研究进展
    赵晓东, 刘恩梅, 杨锡强
    2010, 25(05): 336. 
    摘要 ( )  

    随着全国儿科同道对免疫机制在儿科疾病发病中认识的不断深入,以免疫学基础理论和技术手段研究儿童各系统疾病的报道不断增多。2009年,采用多色流式细胞仪进行儿科疾病的免疫学表型细分,利用分子免疫学手段(如核酸序列分析)对多种免疫遗传性疾病家系进行深入研究已初现端倪,这可能将成为今后几年儿科免疫学新的研究方向。现将2009年度国内儿童过敏性和免疫性疾病的研究进展简述如下。

    儿童风湿性疾病研究进展
    李彩凤
    2010, 25(05): 340. 
    摘要 ( )  

    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儿童风湿病学是一门新型的学科,也是一个发展中的学科。在过去的一年里,儿童风湿病领域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下面做以总结。

    2009年中国儿童保健状况
    黎海芪
    2010, 25(05): 344. 
    摘要 ( )  
    儿童泌尿系统疾病研究进展
    管 娜, 丁 洁
    2010, 25(05): 347. 
    摘要 ( )  

    2009年我国儿科肾脏病专业在临床研究以及基础研究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索性工作,反映了我国儿肾医师、专家对该领域相关问题的思考和科学研究工作状况,通过复习综述2009年我国儿肾专家、医生在国内外专业期刊上发表的部分相关学术论文便可见一斑。

    儿童血液系统疾病研究进展
    汤静燕
    2010, 25(05): 351. 
    摘要 ( )  

    儿童血液病相对于其他常见病而言,发病率虽较低,但常与重症或疑难病相关连,如医疗单位检验技术不足或临床医生经验有限,常导致诊断治疗困难和预后不良。近年来,我国儿童血液病在临床方面和实验研究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的进步,本文将对2009年以来国内在儿童血液病领域的临床和实验研究方面取得的进步进行简述。

    儿童急救医学研究进展
    任晓旭, 宋国维
    2010, 25(05): 353. 
    摘要 ( )  
    儿童感染性疾病研究进展
    俞 蕙
    2010, 25(05): 358. 
    摘要 ( )  
    哮喘临床实践
    学龄前儿童哮喘的诊治特点
    洪建国
    2010, 25(05): 363. 
    摘要 ( )  

    支气管哮喘是儿童时期最常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患病率仍呈上升趋势,大多数持续哮喘患者的发病始于学龄前[1]。但是此年龄阶段的儿童往往难以获得肺通气功能等客观的哮喘评估指标,故学龄前儿童的哮喘诊断主要基于临床表现和对抗哮喘药物的临床治疗效应。而婴幼儿时期的喘息既可以是哮喘的临床表现,也可以发生于呼吸道感染时,在有特应症家族史的儿童中喘息的发生率更高。包括病毒感染、室内外变应原、运动、烟雾和空气质量不良等许多触发因素都可以导致儿童喘息症状的出现和频繁发作。许多婴儿和学龄前儿童在生后数月就可出现反复发作性喘息和咳嗽,据国外资料统计,约有1/3的儿童在3岁前有至少1次喘息发作,至6岁时累积喘息的患病率几乎达到50%[2]。虽然临床上有如此高的患病率,但是目前有关学龄前儿童喘息的病理生理和治疗的证据极其有限。流行病学资料显示,婴幼儿喘息的严重度和发作频度与其远期哮喘的发生和肺功能状况有直接关系。因此对婴幼儿期喘息症状的早期识别、诊断和鉴别诊断、疾病的监测和治疗都显得十分重要。为此,在我国制定的《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与防治指南》中,就5岁以下儿童哮喘的诊治要点作了专门的介绍。

    儿童肺功能检测的临床意义
    张 皓
    2010, 25(05): 366. 
    摘要 ( )  

    肺功能是呼吸系统生理功能的反映,其检测结果可协助诊断哮喘,也是评估哮喘病情严重程度和控制水平的重要依据之一。欧美部分国家已将肺功能检测视为与心电图及胸部X 线等同样重要的常规体检项目[1]。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会哮喘学组制定的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中指出:肺功能检测和结果判断是诊治疾病、判断疗效和推测预后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儿童哮喘严重度的临床评估
    赵德育
    2010, 25(05): 368. 
    摘要 ( )  

    支气管哮喘(以下简称哮喘)是儿童期最常见的慢性疾病,近十余年来我国儿童哮喘的患病率有明显上升趋势,严重影响儿童的身心健康,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精神和经济负担[1]。为规范我国儿童哮喘治疗,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在2003年版我国《儿童支气管哮喘防治常规(试行)》[2](以下简称“常规”)的基础上,参照国内外近年发表的哮喘防治指南和循证医学证据,并结合我国儿科临床实践的特点,于2008年重新制定《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与防治指南》(以下简称“指南”)[3],指南在儿童哮喘的严重度的临床评估方面较2003年版有较大的变化,本文就此做一解读。

    儿童哮喘治疗药物的选择
    陈志敏
    2010, 25(05): 370. 
    摘要 ( )  

    哮喘的治疗药物可分为长期控制药物和急性期缓解药物两大类。控制药物主要通过抗炎作用达到控制哮喘的目的,需要每日用药并长期使用,主要包括吸入用糖皮质激素(ICS)、白三烯调节剂、长效β2受体激动剂(LABA)及缓释茶碱、全身用糖皮质激素、抗IgE抗体等。缓解药物按需使用,用于快速解除支气管痉挛、缓解症状,常用的有短效吸入β2受体激动剂、吸入抗胆碱能药物、短效茶碱及短效口服β2受体激动剂等

    论著
    早产儿视网膜病107例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
    戴 仪, 石文静, 张淑莲, 陈 超
    2010, 25(05): 374. 
    摘要 ( )  

    摘要:目的 评价早产儿视网膜病(ROP)临床特点及远期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01-01—2009-07-31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107例ROP患儿临床资料、ROP分期、治疗情况及远期预后。结果 1期和2期ROP共64例,6例2期病变达Ⅰ型阈值前病变而采用激光治疗,其他均未进行特殊治疗;除失访和死亡病例外,所有随访病例ROP病变均消退,远期视力不受影响。3期病变15例,其中14例达阈值病变者给予激光或冷凝治疗,1例未达阈值病变者不需要治疗。有完整随访资料的11例患儿中3例术后视力严重受损,仅存在光感,其余8例视力正常。4期和5期ROP共28例,随访的18例患儿中,仅1例手术后保存了正常视力(占5.6%),失明者达12例(占66.7%),其余5例虽保存视力,但视力极差,仅存光感(占27.7%)。结论 ROP防治关键在于预防ROP发生,当出现ROP早期病变时应严格筛查和及时干预,一旦疾病进入晚期,出现视网膜脱离时再治疗,则治疗效果不佳。

    继续医学教育专栏
    热毒宁继续医学教育园地——思考病例系列(4)答案
    2010, 25(05): 378. 
    摘要 ( )  

    (病例见本刊2010年第4期彩页)
       应做检查包括:(1)心肌酶谱、血沉、C反应蛋白(CRP)、ASO;(2)病原学检测:柯萨奇病毒抗体,梅毒抗体检测;(3)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4)胸部正侧位片;(5)心脏CT检查。
      患者检查结果如下:心肌酶谱、血沉、CRP、ASO、柯萨奇病毒抗体及梅毒抗体检测结果均为阴性。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左室高电压。超声心动图示:左室舒末内径增大(LVDd 36 mm),左室射血分数(LVEF)降低(35%),左心室内膜增厚3.4 mm,主动脉(瓣环9 mm)瓣增厚,回声增强,仍为三叶瓣,最大开瓣距离4.5 mm,CW测最大前向血流速度4.5 m/s,PG 71 mmHg。胸部正侧位片提示:心胸比例0.62,心影增大。心脏CT检查提示:同超声心动图,无其他心脏及大血管畸形。
      诊断:先天性心脏病,主动脉瓣狭窄诊断明确。诊断依据为患儿听诊胸骨左缘第2肋间可闻及2/6级收缩期杂音,超声心动图及心脏CT提示:主动脉瓣狭窄(重度)。
      鉴别诊断:应注意与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EFE)、病毒性心肌炎、扩张型心肌病、风湿性心脏炎等加以鉴别。
      (1)本症不支持EFE诊断要点:患儿先天性心脏病,主动脉瓣狭窄诊断明确。鉴别焦点:① EFE为一独立疾病,与先天性心脏病,主动脉瓣狭窄并存,发生概率较低;②EFE继发于先天性心脏病,主动脉瓣狭窄,但心内膜增厚少见。该患儿入院后行主动脉瓣成形术,术后14 d复查超声心动图示LVDd 26 mm及LVEF 58%均正常,左心室内膜3.2 mm,支持先天性心脏病,主动脉瓣狭窄诊断,为主动脉瓣狭窄继发EFE。
      (2)本症不支持病毒性心肌炎诊断要点:①发病前无前驱感染史;②柯萨奇病毒抗体、心肌酶谱检查阴性;③心电图检查无心律失常。
      (3)本症不支持扩张型心肌病诊断要点:①患儿发病年龄小;②心脏彩超无全心扩大的表现;③无慢性心功能不全表现。
      (4)本症不支持风湿性心脏炎诊断要点:①无发热;②无环形红斑及皮下小结;③血沉、CRP、ASO阴性;④心电图无P-R间期延长、T波及ST段改变;⑤心脏彩超无心内膜炎及心包炎。
      治疗:(1)纠正心力衰竭治疗;(2)避免剧烈哭闹;(2)手术治疗。
    (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小儿心内科 李小梅)

    论著
    新生儿真菌败血症22例临床分析
    董青艺, 陈平洋, 谢宗德, 贺晓日, 李 雯, 赵子艳
    2010, 25(05): 379. 
    摘要 ( )  

    摘要:目的 分析新生儿真菌败血症的临床特点、病原菌情况及相关因素,探讨其防治措施。方法 对2005年7月至2009年9月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22例新生儿真菌败血症的临床资料、病原菌及药敏结果、相关因素及治疗预后情况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 (1)新生儿真菌败血症发生率为0.64%,占新生儿败血症的13.17%,且以医院获得性感染为主。(2)病原菌主要为念珠菌(86.4%),包括白色念珠菌、近平滑念珠菌和热带念珠菌等,药敏结果显示除1株对伊曲康唑耐药,其余对5-氟胞嘧啶、两性霉素B、氟康唑、伊曲康唑和伏立康唑均敏感。(3)早产、低出生体重、长期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气管插管、激素使用及长疗程广谱抗生素联合使用为真菌感染的高危因素,真菌感染与院内感染具有较高的相关性。结论 新生儿真菌败血症病原菌以念珠菌为主,应加强护理、严格无菌操作、合理使用激素和抗生素以及实施预防性和早期经验性抗真菌治疗,减少真菌败血症及其并发症的发生。

    金振口服液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研究
    陆 权1,鲍一笑2,王 薇3,谢晓恬4,余嘉飞1,陈 嫣2,殷 勇3,蒋沙义4
    2010, 25(05): 383. 
    摘要 ( )  

    摘要:目的 评价金振口服液祛痰止咳的有效性、安全性和依从性。 方法 采用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双盲、平行对照临床研究。共4个中心参与研究,实际符合入选方案病例239例,其中试验组120例,口服金振口服液;对照组119例,口服急支糖浆;疗程均为5 d。比较两组咳嗽、咳痰、喘息、肺部体征、发热、鼻塞、流涕、咽部充血等各单项症状改善率以及综合症状改善率、总有效率,观察药物不良反应和依从性。结果 两组均有显效,但试验组用药后第3天、第5天除咽部充血外,其他各单项症状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 < 0.0001)。试验组综合疗效改善率第3天为60.0%、第5天为90.0%,明显优于对照组;至用药后第5天,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为64.71%,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000)。金振口服液依从性达98.33%,试验期间无不良事件发生。结论 金振口服液治疗小儿由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气管支气管炎和轻型肺炎等引起的咳嗽、咳痰、喘息、发热鼻塞、流涕等症状有显著疗效,且安全性好、依从性高,是一种适用于儿童的祛痰止咳中成药。

    血气分析对足月儿缺氧后颅内出血的评估价值
    陈慧卿, 庄思齐, 李易娟, 李素萍
    2010, 25(05): 388. 
    摘要 ( )  

    摘要:目的 评估血气分析对于缺氧相关的足月新生儿颅内出血(ICH)的预测价值。方法 以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新生儿科2006年1月至2009年1月住院的274例有围生期缺氧窘迫史的足月新生儿为研究对象,检测脐动脉血及生后1 h桡动脉血血气,观察住院期间有无神经系统损害表现,并在生后7 d内行头颅MRI或CT检查,判断有无ICH的发生。结果 ICH病例共61例,从ROC曲线分析得出,对足月儿缺氧后ICH有预测价值的血气指标有脐血pH值、BE值及脐血与生后1 h动脉血PaCO2差值。按脐血和生后1 h动脉pH值分组,各组间ICH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7.364和5.314,P分别 < 0.001和 = 0.023)。按脐血联合生后1 h血气pH值分组,ICH的发生率在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 = 12.948,P < 0.001)。剔除71例钳产儿后(剩余203例)进行分析,按脐血pH值分组,组间ICH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 = 11.844,P = 0.003)。按生后1h动脉血pH值分组,组间IC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0.904,P = 0.43)。按脐血联合生后1 h血气分组,组间ICH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 = 14.258,P = 0.003)。结论 脐血联合生后1 h动脉血血气分析有助于预测足月儿缺氧后ICH的发生。

    儿科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现况及耐药谱分析
    马晓红,徐文建,王会萍,李  静,孟 春,王洛平
    2010, 25(05): 391. 
    摘要 ( )  

    摘要:目的 分析住院患儿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与甲氧西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MSSA)检出状况。方法 对首都儿科研究所2005—2009年间35 352份标本中检出的金黄色葡萄球菌鉴定结果和药敏试验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共分离出463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培养标本总检出率1.31%。金黄色葡萄球菌来源构成比中,前3位标本依次为脓液(24.26%)、分泌物(7.32%)和呼吸道标本(6.73%),血液标本仅为0.20%。463株金黄色葡萄球菌中MRSA48株,占10.37%;MSSA 415株,占89.63%。2005—2009年度检出率分析结果显示,MRSA株检出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研究中发现1株耐万古霉素的金黄色葡萄球菌,但对利奈唑胺敏感。26株MRSA药敏分析提示,92.3%为多重耐药株。结论 儿科MRSA阳检率虽低于成人,但呈现逐年上升趋势,提示儿科需加强对MRSA株与药敏情况监测,尤其是对利奈唑胺等新药监测。

    儿童获得性血友病A 2例并文献分析
    肖 娟, 景 红, 宋红梅, 魏 珉
    2010, 25(05): 394. 
    摘要 ( )  

    摘要:目的 对儿童获得性血友病A(AHA)的临床特点进行总结,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方法 对北京协和医院2002年9月和2008年12月收治的2例儿童AHA及医学引文索引(Medline)检索到的16例患儿,共18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成人获得性血友病的临床特点进行比较。 结果 儿童AHA发病年龄平均为6.6岁(2~14岁),从出现症状至确诊时间平均3.1个月(1周至2年)。7例(38.9%)可能与感染相关,如上呼吸道感染、咽炎、乳突炎、肺炎等;3例(16.6%)可能与青霉素使用相关;3例(16.6%)可能与肾脏疾病相关,如肾病综合征、Goodpasture综合征等;2例(11.1%)可能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包括系统性红斑狼疮、幼年型类风湿性关节炎;3例(16.6%)无相关基础疾病。临床表现主要为皮肤大片瘀斑(61.1%,11/18)和肌肉或软组织血肿(55.6%,10/18),关节出血相对少见,占11.1%(2/18)。7例(38.9%)患儿经过原发病治疗、替代治疗和(或)免疫抑制治疗,在1~6周内获得缓解(CR),8例(44.4%)在3~60个月获得CR,总CR率达83.3%,2例(11.1%)患儿死亡。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因子Ⅷ活性(FⅧ ∶ C)及凝血因子Ⅷ抑制物(FⅧ ∶ Ab)滴度水平与临床出血严重程度以及获得CR的时间均无明确相关性(P > 0.05)。 结论 儿童AHA极罕见,常存在基础疾病,皮肤和软组织出血为其主要临床表现。掌握其临床特点及诊断流程有助于早期诊断、减少误诊。在积极治疗基础疾病的同时,给与替代治疗,必要时加用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能使本病获得长期CR或治愈。

    短篇论著
    不同剂量托莫西汀治疗注意缺陷多动障碍44例临床分析
    饶斯清1, 汪李虎2, 邓爱芬1
    2010, 25(05): 399. 
    摘要 ( )  

    摘要: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托莫西汀治疗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将2008年11月至2009年10月广州医学院荔湾医院心理门诊及住院的44例7~16岁ADHD患儿分为大剂量组21例[剂量由0.5 mg/(kg·d)增至1.2 mg/(kg·d)];小剂量组23例[0.5 mg/(kg·d)];均每日晨顿服,共8周。在治疗前和治疗8周末,以中文版SNAP-Ⅳ家长评定量表进行疗效评定,采用治疗副反应量表(TESS)评估其治疗过程中的副反应。结果 治疗后两组SNAP-Ⅳ家长评定量表总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 < 0.01)。治疗8周后,大、小剂量组有效率分别为76.1%和6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完全缓解率分别为47.6%和2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两组均未见严重副反应,大、小剂量组常见的副反应为食欲减退(28.6%、13.0%,P < 0.01),恶心(9.5%、8.7%,P > 0.05),瞌睡/疲倦(19.0%、8.7%,P < 0.05),头晕(4.8%、4.3%,P > 0.05),腹痛(9.6%、4.3%,P > 0.05)和体重下降(23.8%、8.7%,P < 0.01)。结论 大剂量组托莫西汀治疗儿童ADHD的疗效优于小剂量组,且安全性均较好,未出现严重副反应。

    病例报告
    先天性尿素循环障碍——新生儿瓜氨酸血症1例
    尹向云, 薛辛东, 富建华
    2010, 25(05): 401. 
    摘要 ( )  
    强直性肌营养不良症1例
    王丽波1, 曹丽华2, 麻宏伟1, 张 阳2, 刘 芳1, 罗 阳2
    2010, 25(05): 403. 
    摘要 ( )  
    临床病例讨论
    腹泻 水肿
    赵 帅, 丁召路, 沈惠清, 徐樨巍
    2010, 25(05): 405. 
    摘要 ( )  
    讲座
    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发病机制概况
    李成荣
    2010, 25(05): 411. 
    摘要 ( )  
    继续医学教育专栏
    儿童自发性气胸
    卢 鸣, 范永琛
    2010, 25(05): 415. 
    摘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