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专题笔谈
    间质性肺疾病的病因诊断
    赵顺英
    2010, 25(06): 417. 
    摘要 ( )  
    小儿闭塞性细支气管炎
    陈 强
    2010, 25(06): 419. 
    摘要 ( )  
    小儿急性间质性肺炎
    鲁继荣
    2010, 25(06): 422. 
    摘要 ( )  
    小儿非特异性间质性肺炎
    刘秀云
    2010, 25(06): 424. 
    摘要 ( )  
    特发性肺含铁血黄素沉着症
    李 燕, 农光民
    2010, 25(06): 426. 
    摘要 ( )  
    肺活检用于儿童肺间质疾病诊断现状
    郑跃杰
    2010, 25(06): 430. 
    摘要 ( )  
    儿童慢性肺间质病变相关表面活性物质蛋白基因突变研究进展
    徐秀娟, 刘恩梅
    2010, 25(06): 432. 
    摘要 ( )  
    儿童弥漫性间质性肺疾病的高分辨率CT表现
    袁新宇1, 叶滨宾2, 陈慧中3
    2010, 25(06): 435. 
    摘要 ( )  
    指南.标准.共识
    儿童咳嗽中西医结合诊治专家共识(2010年2月)
    陆 权1, 王雪峰2 执笔, 陈慧中3, 洪建国4, 胡仪吉5, 吕玉霞6, 马 融7, 尚云晓8, 王力宁9, 王素梅10, 徐荣谦11 审校(按姓氏拼音排序)
    2010, 25(06): 439. 
    摘要 ( )  

    咳嗽是儿科呼吸系统疾病的最常见症状,属中医儿科肺系病证中的病名范畴。咳嗽也是机体的一种正常防御反射。儿童咳嗽按病程分为急性咳嗽和慢性咳嗽;按病因(或病原)分为感染性咳嗽和非感染性咳嗽;根据有痰无痰还可分为有痰咳嗽(湿咳)和无痰咳嗽(干咳)等。
      随着中医学和现代医学的相互交流与渗透,对儿童咳嗽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已被广泛应用。许多化痰止咳中成药同时含有中药和西药成分,实践中也存在着中西医疗法及中西药物混合应用等现实问题。市场上祛痰止咳中西成药品种繁多,成分多有重叠,部分非处方药的使用又受到商业广告等因素影响。地域差异存在的习惯用药也在相互渗透。这种背景下,儿童祛痰止咳药的重复使用、不合理使用在所难免,尤其是对门诊患儿,用药安全性问题已越来越引起国内外专家的关注。国内部分儿科呼吸病学专家曾在2009年制定了“儿童呼吸安全用药专家共识:感冒和退热用药”[1],其中包涵了儿童祛痰止咳西药,但并未涉及该领域的中医中药。为了切实解决医疗工作中这一实际问题,有必要促成中西医对儿童咳嗽用药的基本共识,将儿童咳嗽的西医诊疗与中医辨证施治相结合,规范祛痰止咳口服药的合理应用。
      本次共识因参与讨论专家有限,认识可能存在一定局限,欢迎广大临床医生就此参与讨论。

    医学新进展
    小儿消化系统疾病临床研究进展
    陈 洁
    2010, 25(06): 444. 
    摘要 ( )  

    2009年我国小儿消化系统疾病的临床研究在儿童腹泻病的规范化诊治、幽门螺杆菌(Hp)耐药、功能性胃肠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和病理生理机制研究、小肠疾病诊断、炎症性肠病的管理、先天性代谢性肝病、胆汁淤积症以及消化性疾病临床营养管理等方面有了进展。本文就这一年来我国儿童消化系统的临床研究做一简述。

    论著
    小儿特发性间质性肺炎18例临床分析
    多力坤·木扎帕尔, 米娜瓦尔·伊米提, 陈 军
    2010, 25(06): 448. 
    摘要 ( )  

    摘要:目的 探讨儿童特发性间质性肺炎(IIP)的病因、临床特点、疗效及随访结果。方法 采用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对2003年7月至2008年7月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临床诊断为IIP的18例患儿资料进行分析。将其中部分血清学检测指标与同期来院体检35名儿童(对照组)的血样本资料进行比较。结果 18例均未查明与患病有直接关系的确切病因,仅发现与发病有关的背景因素;患儿呈现进行性呼吸困难而致活动受限,干咳、气短,多无发热,有消瘦或体重下降、乏力、纳差,双肺底部可闻及细小湿性啰音(Velcro啰音),伴有不同程度的紫绀、杵状指为其主要表现;入院前多被诊断为支气管肺炎、哮喘或肺结核等;与对照组相比,多数患儿有血白细胞和乳酸脱氢酶(LDH)、C-反应蛋白(CRP)升高,血沉(ESR)增快,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8(IL-8)异常,α-抗胰蛋白酶(α-AT)减低等特点,胸片表现双肺广泛浸润性改变,(HRCT)以双下肺叶弥漫性网状、蜂窝样、磨玻璃状改变为主,肺功能(>8岁)为限制性通气障碍,血气分析和心电监护仪显示持续性低氧血症;给予糖皮质激素冲击联合丙种球蛋白静滴,阿奇霉素口服、糖皮质激素吸入等治疗及随访,症状缓解12例,死亡3例,无效自动出院失访3例。结论 IIP病因多不明确,病程迁延而危重,症状多持续或反复,易于误诊或漏诊,依据临床表现和实验室以及必要的影像学检查是早期诊断关键,尽管治疗比较困难,综合治疗仍能使部分患儿症状得到控制,肺组织活检在儿科实施尚有难度。

    低分子肝素改善脓毒症凝血功能临床疗效观察
    李 颖, 曲 东, 李 杰
    2010, 25(06): 453. 
    摘要 ( )  

    摘要:目的 评价低分子肝素对脓毒症患儿凝血功能改善的疗效。方法 将2007年1月至2008年1月首都儿研所附属儿童医院ICU诊断的脓毒症患儿24例,随机分为低分子肝素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2例。监测两组患儿的血小板(PLT)计数、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bg)、D-二聚体(D-dimer)、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和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蛋白C(PC)、蛋白S(PS)和抗凝血酶-Ⅲ(AT-Ⅲ),并进行危重程度评分。结果 脓毒症患儿治疗后的PC、PS均较治疗前升高,肝素治疗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两组患儿治疗后TAT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治疗组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2 d,两组患儿危重评分均有升高,治疗组升高较对照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结论 低分子肝素治疗可有效改善脓毒症患儿的出凝血功能紊乱,小剂量应用无明显出血的副反应。

    儿童吉兰-巴雷综合征电生理检测及临床特征分析
    王晓慧1,邹丽萍2,吴沪生1,方 方1,吕俊兰1,肖 静1,丁昌红1,陈春红1,王 旭1,金 洪1,周文敏1,蔡伏雨1
    2010, 25(06): 456. 
    摘要 ( )  

    摘要:目的 探讨儿童吉兰-巴雷综合征(GBS)电生理变化及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07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住院确诊GBS的77例患儿电生理检测和临床资料。结果 77例GBS患儿中急性炎症性脱髓鞘多发性神经病(AIDP)32例(41.6%),急性运动轴索型GBS (AMAN)34例(44.2%),急性运动感觉轴索型GBS(AMSAN)4例(5.2%),神经失电位型4例(5.2%),难以分类2例和Miller-Fisher综合征1例。77例中男53例,女24例;AIDP型男27例,女5例;AMAN型男18例,女16例。多数病例集中在6-9月份发病,其中AMAN型发病时间有周期性。发病高峰时段为每年7月4日至8月28日。AMAN和AIDP型起病达高峰平均时间分别为(4.94±1.59) d、(7.09±3.17) d;病情高峰时的Hughes功能障碍评分:≤3分者中AIDP型12例,AMAN型9例;≥4分者中AIDP型20例,AMAN型25例。呼吸肌麻痹、颅神经麻痹及植物神经症状方面AMAN型和AIDP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感觉神经受累方面AIDP型明显多于AMAN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儿童GBS中AMAN和AIDP型发病率相近,AMAN型发病有明显季节性、无性别差异;而AIDP型发病季节性不明显,男性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AMAN型临床进展较AIDP型快,除感觉神经受累方面AIDP型重于AMAN型外,二者在肌无力严重程度、呼吸肌麻痹、颅神经麻痹及植物神经受累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儿胃泌素释放肽受体基因多态性的研究
    陈艳妮, 黄燕霞, 张 婕, 邵冬冬, 左雪梅, 贺 莉
    2010, 25(06): 460. 
    摘要 ( )  

    摘要:目的 了解胃泌素释放肽受体(GRPR)在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中的多态性表现,分析GRPR第二外显子的基因序列结果。方法 2005—2007年西安市儿童医院的120例ADHD初诊患儿和126例正常儿童,用红细胞裂解法提取外周静脉血DNA,通过PCR扩增并测序得到GRPR第2外显子基因序列。分别观察ADHD组、正常对照组间和多动/冲动、注意力障碍、混合各表型间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是否存在差异。结果 GRPR第二外显子450和661位点存在TT、TC和CC 3种多态性;正常儿童组和ADHD组间GRPR基因第二外显子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0.30、0.52、1.34、0.30,P均 > 0.05);多动/冲动、注意力障碍及混合各型间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0.37、0.49、0.63,P均 > 0.05)。结论 未得出GRPR基因第二外显子多态性与ADHD患儿存在相关性的依据。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血液  尿液检测指标变化及其相关性研究
    周江瑾,康国贵,张 琦,陈惠琴,康友群
    2010, 25(06): 463. 
    摘要 ( )  

    摘要:目的 探讨原发性肾病综合征(PNS)患儿血、尿干扰素-γ(IFN-γ)、白介素-13(IL-13)、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变化及相互关系。方法 浙江省宁波市妇女儿童医院2008年3月至2008年12月收治的PNS患儿 22例,采用ELISA法检测入院时和缓解后血清及尿液IFN-γ、IL-13、 TGF-β1;采用直线相关分析法分析患儿入院时各细胞因子间相关性。另检测20名健康儿童血、尿细胞因子作为对照。 结果 PNS组患儿入院时血清 IFN-γ、IL-13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值分别为24.186、 29.727,P均 < 0.01);缓解后均虽显著下降,但仍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值分别为 9.074、7.000,P均 < 0.01)。入院时血清TGF-β1显著高于对照组(q = 19.192,P < 0.01),缓解后显著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q = 0.581,P > 0.05)。入院时尿液IFN-γ、IL-13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值分别33.866、 26.422,P均 < 0.01);缓解后虽均下降,但仍显著高于对照组(q值分别为4.073、6.195,P均 < 0.01)。入院时尿液TGF-β1显著高于对照组(q = 28.160,P < 0.01),缓解后显著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q = 0.251,P > 0.05)。血清IFN-γ与IL-13呈显著正相关(r = 0.35,P < 0.01),血清INF-γ与 TGF-β1、IL-13与TGF-β1均无显著相关性(P均 > 0.05)。尿液各细胞因子间、血清各细胞因子间比较,均无显著相关性(P均 > 0.05)。 结论 IFN-γ、IL-13、TGF-β1可能均参与PNS发病,各因子间可能存在一定关系,但多数并不密切。

    扩张型心肌病Toll样受体4表达及与肿瘤坏死因子-α相关性研究
    谢盛慧, 钟家蓉, 张 静, 李 欣, 白永虹, 计晓娟
    2010, 25(06): 466. 
    摘要 ( )  

    摘要:目的 观察扩张型心肌病(DCM)患儿外周血单核细胞Toll样受体4(Toll-like receptor 4,TLR4)表达及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浓度的相关性,探讨其与小儿DCM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 2008年4月至2008年12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DCM患儿18例,治疗前和治疗1年后分别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单核细胞TLR4的表达水平,ELISA法检测其血清TNF-α含量,心脏彩超检测其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左室质量(LVmass),对照组为健康儿童17名。结果 DCM患儿治疗前外周血单核细胞TLR4平均荧光强度(MFI)及血清TNF-α浓度高于治疗1年后( P < 0.05),且DCM患儿治疗前后均高于对照组(P < 0.05)。TLR4表达与血清TNF-α水平呈正相关(P < 0.05),且DCM患儿治疗前后TLR4、TNF-α水平的降低程度与LVEF、LVEDV、LVESV、LVmass改善程度相关。结论 小儿DCM的TLR4上调,可能通过促使炎性因子分泌增多而损害心肌,介导小儿DCM的发生发展。

    新生儿休克死亡相关因素分析
    由 凯, 富建华, 许学文, 薛辛东
    2010, 25(06): 469. 
    摘要 ( )  

    摘要:目的 分析影响新生儿休克死亡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新生儿病房2007年1月至2009年4月收治的50例休克新生儿临床资料。比较存活与死亡患儿的临床特点并进行单因素χ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存活26例,死亡24例,病死率48.0%。50例中,足月儿36例,死亡14例,病死率38.9%;早产儿14例,死亡10例,病死率71.4%。休克类型以感染性休克为主,共29例(占58.0%),其中早产儿感染性休克9例,占早产儿休克64.3%;败血症为其主要基础疾病。休克合并器官功能衰竭42例, 其中合并肺功能衰竭31例,占首位(73.8%)。χ2检验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胎龄、入院体重、日龄、5分钟Apgar评分、pH 值、血压、器官功能衰竭对新生儿休克死亡有显著影响(P均 <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共筛选出3个影响因素,分别是胎龄(OR = 0.006,95% CI 0.000-0.583,P = 0.028)、血压(OR = 0.025,95% CI 0.002-0.297,P = 0.004)、多器官功能衰竭(OR = 14.949,95% CI 1.181-189.250,P = 0.037)。结论 新生儿休克所致的死亡与胎龄、血压、多器官功能衰竭显著相关。

    小儿心肌致密化不全123例临床分析
    徐衍梅
    2010, 25(06): 472. 
    摘要 ( )  

    摘要:目的 探讨123例小儿心肌致密化不全(NVM)的临床特点。方法 2005年4月至2009年9月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收治NVM患儿123例,对所有患儿临床表现、心电图、X线胸片、超声心动图和其中31例心导管检查、24例心脏CT检查的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 心前区不适、气促、多汗50例,心脏扩大110例,心音低钝30例;合并其他心脏畸形65例;心电图ST-T改变104例,心律失常29例;心胸比例大于0.5者98例;超声心动图均见受累心肌肌小梁过度隆突,形成隐窝,成网状结构;行心脏CT或心导管检查的患儿均有相应的特征性影像学改变。结论 小儿NVM临床主要表现为心功能不全和心律失常,各系统栓塞罕见;易合并其他心脏畸形;超声心动图是诊断NVM的首选方法。

    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干混悬剂口服治疗小儿泌尿系感染临床观察
    廖 伟, 赵聪敏, 温恩懿, 张雨平, 王丽雁, 何周梅, 杨 望, 吕奎林
    2010, 25(06): 475. 
    摘要 ( )  

    摘要:目的 评价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混悬剂口服治疗小儿泌尿系感染的安全性及有效性,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将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2008年3月至2009年1月确诊的泌尿系感染患儿6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5例)和对照组(33例)。治疗组给予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干混悬剂口服,每次14.3 mg/kg,2 次/d,疗程10 ~ 14 d;对照组给予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序贯治疗,先静脉滴注,每次50 mg/kg,2 次/d,2 ~ 3 d后换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干混悬剂口服(用法同治疗组),总疗程10 ~ 14 d。比较两组有效率及细菌清除率。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1.4%和93.9%,细菌清除率分别为81.3%和85.7%,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见(P均 > 0.05)。结论 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干混悬剂口服治疗小儿泌尿系感染安全、有效、经济,值得推广。

    短篇论著
    婴儿湿疹伴发腹泻临床影响因素分析
    吴 捷1,孙 梅1,董月敏2
    2010, 25(06): 478. 
    摘要 ( )  

    摘要:目的 了解婴儿湿疹伴发腹泻情况,分析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2003年7月至2006年6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皮肤科和儿科病房收治的73例婴儿湿疹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伴发腹泻情况以及血嗜酸粒细胞计数、IgE、IgG、IgA、IgM、肝功生化、微量元素等检测结果。结果 73例婴儿湿疹患儿中28例伴发腹泻(病程均超过1周),占38.4%,其中10例属迁延性和慢性腹泻,占腹泻患儿的35.7%。腹泻组男23例(82.1%),非腹泻组男25例(55.6%),两组性别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在喂养方式和湿疹初发年龄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腹泻组血嗜酸粒细胞计数和IgE水平明显高于非腹泻组(P < 0.01),血清IgG低于非腹泻组(P < 0.05),两组IgA和Ig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腹泻组低蛋白血症发生率高达75.0%,但与非腹泻组(57.8%)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特应性体质可能是造成婴儿湿疹伴发腹泻的主要原因之一,提高患儿体液免疫功能及改善营养状态可能会增强腹泻治疗效果。

    婴幼儿轮状病毒腹泻伴发心肌损害临床分析
    王 鹰
    2010, 25(06): 480. 
    摘要 ( )  

    摘要:目的 分析婴幼儿轮状病毒(RV)感染致心肌损害的状况。方法 对2007年6月至2009年9月桂林市人民医院64例腹泻患儿采用金标免疫法检测大便中RV抗原,根据检测结果,将其分为2组,即RV抗原阳性组(28例)与RV抗原阴性组(36例),比较两组治疗前、RV抗原阳性组治疗前后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天冬氨酸转移酶(AST)、体温、心率之间的差异。结果 (1)RV抗原阳性组CK-MB、LDH、AST、体温明显增高,心率明显增快。与RV抗原阴性组相比,RV抗原阳性组体温略高(P > 0.05),CK-MB明显升高(P < 0.01),心率明显加快(P < 0.05)。(2)RV抗原阳性组治疗后CK、CK-MB、体温和心率均明显下降 (P均< 0.01)。(3)RV抗原阴性组CK-MB与体温、心率无相关性,体温与心率呈正相关;RV抗原阳性组CK-MB与体温、心率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385(P < 0.05)和0.587(P < 0.01),具有明显相关性,但体温与心率无相关性。结论 RV阳性腹泻患儿CK-MB高,存在心肌损伤,且与心率呈正相关

    临床病例讨论
    腹痛 呕吐 抽搐
    王菊莉a,刘晓东b,曹洪涛c,曲 华a,张 瑶a,张 成b
    2010, 25(06): 482. 
    摘要 ( )  
    病例报告
    高免疫球蛋白M综合征伴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1例
    赖长城1,王书春2,周剑峰2,彭广新2,王津雨2,竺晓凡2,陈晓娟2
    2010, 25(06): 486. 
    摘要 ( )  

    高免疫球蛋白M综合征 ( hyper IgM syndrome ,HIGM) 1961年由Rosen等首次报道,是一种罕见的原发性免疫缺陷病,人群总体患病率约为百万分之一,HIGM除常伴发感染外,易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如溶血性贫血、中性粒细胞减少症、血小板减少症、虹膜睫状体炎、幼年特发性关节炎、过敏性紫癜等。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儿科最近收治1例HIGM患儿伴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在国内外尚属首次报道。

    Moebius综合征1例
    向魏坪1,吴 晔2
    2010, 25(06): 488. 
    摘要 ( )  
    临床经验
    儿童甲型H1N1流感危重症机械通气治疗体会
    张 鹤, 李玖军, 刘春峰, 许 巍, 文广富, 张 涛
    2010, 25(06): 490. 
    摘要 ( )  
    部分水解蛋白配方治疗婴儿功能性便秘的疗效分析
    张少冰, 崔其亮, 钟鑫琪, 谭慧园
    2010, 25(06): 492. 
    摘要 ( )  
    继续医学教育专栏
    再论预防儿童哮喘应从胎儿开始
    范永琛, 徐勇胜, 万莉雅
    2010, 25(06): 493. 
    摘要 ( )  

    在过去20年,过敏性皮炎、过敏性鼻炎、哮喘等变应性疾病的发病率明显上升,部分地区发病率可达30%[1]。哮喘是一种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复杂疾病,更应确切称为综合征。其临床可以分为不同类型。针对双胞胎人群的研究发现,70%具有哮喘样趋势的患者发病有基因因素(genetic factors),哮喘是多基因(several genes)异常[2]。目前已经发现100种以上的基因参与其发病,单一基因不能造成哮喘发病,其发病及发展需环境因素参与。在近20年这一相对较短的时间内,与哮喘发病相关的基因因素是相对稳定的,那么,哮喘发病率的升高,则提示环境因素对哮喘发病的影响更为重要。
      变应性疾病的预防,应从母孕期即予重视。孕母因素影响胎儿在母体内的发育和成长,也影响着出生后变应性疾病的发生,这些因素包括妊娠时接触变应原,应用抗生素、营养素缺乏、被动吸烟、感染因素等。同时,母亲对孩子的影响还包括许多产前和产后因素,如胎盘、母乳等。这些因素可能影响婴幼儿器官和组织的发育,造成长期的生理和代谢改变,从而导致生后发生哮喘的实验胚胎学效应(epigenetic effects)。最近的卫生学假说(hygiene hypothosis)认为,广泛长期应用抗生素,造成感染性疾病减少是变应性疾病发生率增高的主要因素之一[3],这种影响不只限于患儿本身,对母亲的影响也不容忽视。从环境生态学角度来看,宫内是人体生存的第一个环境,其对胎儿呼吸系统发育有长期影响[4],伴随哮喘发病率的上升,孕母中发生哮喘例数也在上升,近期美国和澳大利亚的调查数字支持这个观点[5]。因此在预防儿童哮喘和变应性疾病时应从孕期及胎儿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