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专题笔谈
    为了保障儿童健康必须重视推广预防接种
    朱启镕
    2010, 25(03): 161. 
    摘要 ( )  
    中国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程序和相关问题
    殷大鹏,梁晓峰
    2010, 25(03): 163. 
    摘要 ( )  
    常见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及监测
    白庆瑞,陶黎纳,胡家瑜
    2010, 25(03): 166. 
    摘要 ( )  
    儿科临床常用药物与预防接种的关系
    张 峰,马 扬,胡仪吉
    2010, 25(03): 170. 
    摘要 ( )  
    预防接种与遗传代谢性疾病
    吴 薇,罗小平
    2010, 25(03): 173. 
    摘要 ( )  
    预防接种与过敏
    韩晓华
    2010, 25(03): 176. 
    摘要 ( )  
    关注预防接种导致的神经系统异常反应
    邹丽萍
    2010, 25(03): 179. 
    摘要 ( )  
    血液系统疾病与移植后预防接种问题
    王天有,刘子勤
    2010, 25(03): 182. 
    摘要 ( )  
    预防接种与原发性免疫缺陷
    王晓川
    2010, 25(03): 184. 
    摘要 ( )  
    WHO消灭脊髓灰质炎计划实施与面临的困难
    温 宁
    2010, 25(03): 187. 
    摘要 ( )  
    论著
    激素耐药性肾病综合征肾小管上皮细胞-间充质转化临床意义研究
    周 频,何庆南,谭爱斌,李晓燕,姜 莹,黄爱文,易著文
    2010, 25(03): 191. 
    摘要 ( )  

    探讨肾小管上皮细胞-间充质转化(EMT)与肾脏病理进展及原发性肾病综合征(INS)糖皮质激素(GC)耐药的关系。方法 2005年9月至2007年12月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儿科住院行肾穿刺活检的INS患儿40例,分为激素耐药性肾病综合征(SRNS)组(20例)和激素敏感性肾病综合征(SSNS)组(20例)。免疫组化双染法检测INS患儿和5例正常对照组儿童肾组织中细胞角蛋白(CK)和波形蛋白(vimentin)的表达,肾脏病理评分半定量评价肾组织病理损害程度。结果 SRNS组肾小管-间质病理评分显著高于SSNS组(P < 0.05);正常对照组肾小管上皮细胞内只表达CK,不表达vimentin;INS肾小管上皮细胞均不同程度表达vimentin;SRNS组肾组织CK表达较SSNS组显著降低[分别为(66.25±12.13)%和(76.64±7.64)%,P < 0.05],vimentin表达较SSNS组显著增高[分别为(11.51±7.48)%和(4.98±2.27)%,P < 0.05];不同肾小管-间质病变(轻、中、重度)组肾小管上皮细胞内CK和vimentin表达量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CK表达量分别为(79.97±3.70)%、(65.47±7.93)%和(48.47±5.98)%,P < 0.05];vimentin表达量分别为(4.74±1.84)%、(9.65±5.10)%、(23.60±7.72)%,P < 0.05];肾小管-间质病理评分与肾小管上皮细胞CK表达呈负相关(r = -0.887,P < 0.01),与vimentin的表达呈正相关(r = 0.868,P < 0.01)。结论  肾病综合征肾组织的肾小管上皮细胞存在不同程度的肾小管上皮细胞-间充质细胞转化(EMT)现象,尤以SRNS为甚;检测肾组织EMT水平可能有助于判断INS的预后。

    家族史与儿童青少年血脂紊乱关系的研究
    闫 辉1,米 杰2,刘 颖1,程 红2,陈建军1,张秀芝1,杜军保1
    2010, 25(03): 195. 
    摘要 ( )  

    探讨家族史与儿童血脂水平的关系。方法 2004年4月至10月“营养转型期儿童、成人慢性病综合性防治研究”课题组采用整群抽样方法对北京地区6~18岁儿童青少年进行横断面流行病学调查。有效调查对象19306名,其中男9665名,女9641名;按年龄及性别分为男性学龄期组、青春期组,女性学龄期组、青春期组。根据家族史背景分为无家族史、有一级家族史、有二级家族史。对其空腹末梢血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甘油三酯TG)进行检测。结果 有一级家族史者,各年龄段男童组TC及TG水平均显著高于无家族史者(P < 0.05),学龄期女性儿童组TC显著高于无家族史者[(4.07±0.41) mmo/L 、 (4.00±0.33) mmo/L,P < 0.05],青春期女性儿童组TG显著高于无家族史者[(1.26±0.75) mmo/L、(1.20±0.66) mmo/L,P < 0.05];有二级家族史者,各年龄阶段男性儿童组TC及TG均显著高于无家族史者(P < 0.05),各年龄组女性儿童TC均显著高于无家族史者(P < 0.05)。将肥胖作为混杂因素行协方差分析后,有不同家族史背景的各年龄性别分组儿童TC水平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学龄期男性儿童组、青春期男性儿童组及学龄期女性儿童组有一级家族史者血脂紊乱的发生率均显著高于非一级家族史者(11.6 %、7.1%, 11.2 %、 8.4%, 10.8%、8.0%,P < 0.05),有二级家族史青春期男性儿童组及青春期女性儿童组血脂紊乱的发生率显著高于无家族史者(10.3%、7.8%,14.7%、11.8%,P < 0.05)。结论 不同家族史背景儿童血脂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一级及二级家族史在儿童血脂紊乱筛查中具有一定意义。

    早发型良性儿童枕叶癫痫18例脑电图及预后分析
    周 浩,梁锦平
    2010, 25(03): 199. 
    摘要 ( )  

    探讨早发型良性儿童枕叶癫痫(EOBCOE)的临床发作形式、痫性放电波形与分布、病理生理特征、临床诊断方法及预后演变规律。方法 对2005年1月至2008年12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神经内科诊疗的18例EOBCOE患儿资料进行回顾性临床分析,对其清醒和睡眠脑电图(EEG)资料及治疗随访结果进行研究。结果 18例患儿首次起病年龄2岁2个月至8岁6个月。5例分别有癫痫家族史和(或)热性惊厥家族史,4例有热性惊厥史。EOBCOE具有突出的自主神经性发作及迟后的特殊运动发作症状(面色苍白和发作性呕吐、头眼斜视旋转发作或凝视、继发性部分或全面性发作、自主神经性癫痫持续状态)。2例伴Rolandic 发作。多数1至数月发作1次,个别频繁发作。EEG示13例有枕区或枕区为主局灶或多灶性棘-慢波放电,波形以高幅宽大棘-慢波为主,也可见不典型小尖波,均可被睁眼所抑制。发作期显示枕区或额区为主或全脑节律性棘-慢波活动。患儿对卡马西平、丙戊酸钠和妥泰等疗效较好;发作基本消失11例,明显减轻4例,病情波动2例,猝死1例。EEG痫性放电减轻8例,变化不明显4例,正常5例。除7例有轻度学习困难和行为异常以外,其他患儿神经精神发育基本正常。结论 EOBCOE是一种早期起病的良性儿童枕叶或自主神经性癫痫,具有突出的自主神经性症状,局灶或继发全面性发作或癫痫持续状态等临床特征与其他良性儿童癫痫相关,EEG示枕区或枕外多灶性放电,多数预后良好。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冲动行为与执行功能的相关研究
    耿耀国1,苏林雁2,王 洪3,曹枫林4
    2010, 25(03): 204. 
    摘要 ( )  

    研究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儿童冲动行为与其执行功能的相关关系。方法 对2005年1月至2007年7月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精神卫生研究所、郑州市第九人民医院心理科、郑州市儿童医院保健部的187例ADHD儿童(均符合DSM-IV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诊断标准)与126名对照组儿童分别进行Barratt冲动性量表中文版(BIS)和威斯康星(WCST)卡片分类测验。结果 ADHD冲动组、ADHD非冲动组和对照组组间WCST的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BIS的3个因子及冲动总分与WCST卡片分类测验的非持续性错误数呈显著的负相关(P < 0.05)。结论 ADHD儿童与对照组儿童的执行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但冲动行为越强烈,儿童出现随机错误的可能性越大。

    孤独症幼儿测试行为特点研究
    万国斌,王为实,韦 臻,何慧静,何曼玉
    2010, 25(03): 206. 
    摘要 ( )  

    探讨孤独症幼儿在发育诊断测验过程中的行为特点,以及婴幼儿测试行为量表(ITBRS)在孤独症的临床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研究对象为70例18~42个月的孤独症幼儿以及140名18~42个月的正常幼儿。研究工具为贝利婴幼儿发展量表(BSID)、0~4岁小儿发育诊断量表和ITBRS。结果 正常幼儿与孤独症幼儿在ITBRS的任务操作/目标定向、情绪调节、反应性和运动质量等4个因子上的得分以及量表总分上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 < 0.01),表现为正常组得分明显高于孤独症组的得分。两组之间各条目得分比较显示,只有反应强度在两组间无统计学意义的差异外(P > 0.05),其余条目都存在差异(P < 0.01或0.05)。孤独症组儿童量表总分100%处于异常测试行为范围。结论 孤独症婴幼儿存在明显的测试行为异常。在使用ITBRS评估婴幼儿存在明显测试行为异常时,高度提示他们患有孤独症的可能性。

    极不成熟早产儿临床结局分析
    田鸾英
    2010, 25(03): 209. 
    摘要 ( )  

    对胎龄低于28周极不成熟早产儿病死率、并发症及其高危因素进行分析与评估,为该类早产儿的临床决策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儿童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2005年1月至2007年8月收治的219例极不成熟早产儿临床资料。结果 该组早产儿的病死率为37.7%,导致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为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和Ⅲ级以上脑室内出血(IVH )以及母亲患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存活病例在院需机械通气、鼻塞持续气道正压(NCPAP)、氧疗及住院时间分别为(30.8±38.5) d、(10.5±11.5) d、(84.0±46.7) d和(106.0±78.1) d,其中55.9%出院后需要继续家庭氧疗。呼吸窘迫综合征(RDS)、动脉导管未闭(PDA)、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IVH、早产儿视网膜病(ROP)、脑室周围白质软化(PVL )、NEC、院内血流感染(BSI)的发生率分别为85.5%、62.3%、74.2%、36.5%、71.1%、12.6%、12.6%和29.6%。结论 极不成熟早产儿无严重并发症时可能存活,但病死率和并发症仍较高,尤其是胎龄不满25周的早产儿,故在对该类极不成熟早产儿实施救治时应进行个体化的综合评估。

    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109例临床特征分析
    廖 莹,张凤文,陈 丽,金红芳,杜军保
    2010, 25(03): 212. 
    摘要 ( )  

    探讨儿童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POTS)的临床特点。方法 2008年5月至2009年10月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门诊就诊,经直立试验或直立倾斜试验确诊POTS的患儿109例(POTS组),平均年龄(11.79±2.55)岁;20名健康儿童为对照组,平均年龄(11.55±3.65)岁。对每例POTS患儿详细询问病史并进行体格检查,对比分析两组儿童在生活习惯、家族史及体质特征方面特点,总结POTS组患儿发病的临床特征。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POTS组患儿在性别比例、年龄、身高、体重、平卧心率、平均动脉压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TS患儿主要症状以晕厥多见(52.3%),42.2%症状发作频繁(就诊时 > 10次),主要症状发生季节以夏秋季多见(42.1%), 发作持续时间多在1 min以内(29%)。83.5%患儿发作前有诱因,发作诱因以持久站立为多见(50.5%),发作前多伴有先兆症状(78.0%),其中以头晕、黑矇、大汗、面色苍白最为常见。18例(16.5%)患儿有伴随症状,32例(29.4%)发作后仍有不适,以乏力最常见(24例)。90例(82.6%)患儿无既往疾病史,30例(27.6%)有直立不耐受家族史,46例(42.2%)有晕车经历。POTS组清淡饮食者居多(41.3%),水摄入较少(63.3%)。结论 儿童POTS多发生于学龄期及青春期,晕厥发生率较高,发作季节以夏秋季多见,持久站立、体位改变、精神紧张以及感染为常见诱因。部分患儿有直立不耐受家族史,且易伴有晕车经历。

    短篇论著
    增强CT诊断小儿结核性脑膜炎102例临床分析
    卢 鸣a,赵 滨b,邹映雪a,夏宇靖a
    2010, 25(03): 216. 
    摘要 ( )  
    不完全性川崎病早期诊断相关指标研究
    杨晓东,李锦康,张 泓,王健怡,陆颖静,黄玉娟,徐 萌,黄 敏,陈秀玉
    2010, 25(03): 218. 
    摘要 ( )  
    文献研究
    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的系统评价
    杨 彤,沈 琪,黄献文
    2010, 25(03): 220. 
    摘要 ( )  
    临床病例讨论
    获得性癫痫性失语合并非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1例
    张林妹,周水珍,黄海娟,李文辉, 关 静
    2010, 25(03): 223. 
    摘要 ( )  
    讲座
    生物药物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
    李成荣
    2010, 25(03): 227. 
    摘要 ( )  
    综述
    早产儿视网膜病发生机制研究进展
    张素娥,郭 静 综述,薛辛东 审校
    2010, 25(03): 230. 
    摘要 ( )  
    继续医学教育专栏
    巨噬细胞活化综合征诊治进展
    李彩凤
    2010, 25(03): 237. 
    摘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