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 2012, Vol. 27 ›› Issue (11): 801-802.

• 述评 •    下一篇

糖皮质激素在儿科的全身应用

陆权,教授、主任医师。亚太感染性疾病基金会高级科学顾问,中国医师协会儿童健康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顾问、上海市感染与化疗学会委员、抗生素专业委员会委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1.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呼吸科,上海    200040
  • 出版日期:2012-11-06 发布日期:2012-11-27

  • Online:2012-11-06 Published:2012-11-27

摘要:

  1950年Kendall、Reichstein和Hench共同发现了肾上腺皮质激素(adrenocortical hormone)的结构和生理效应,因而获得诺贝尔医学生理奖,并由此揭开其应用于临床的时代。内源性肾上腺糖皮质激素(endogenous adrenal glucocorticoids)首次被提取用于治疗并证实有效的疾病是类风湿关节炎。其后,又诞生了一系列人工合成的糖皮质激素(glucocorticoids,GCs),如短效的氢化可的松、可的松,中长效的泼尼松、泼尼松龙、甲基泼尼松龙和曲安西龙,长效的地塞米松和倍他米松等。目前,全身应用的GCs在儿科领域广泛应用,而药物治疗相关的副反应也逐渐为人们认识,GCs对儿童生长发育的可能潜在影响也经常为医生和家长所顾忌。与抗菌药物一样,GCs的合理应用正在成为一个医疗及社会问题。2011-02-16卫生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糖皮质激素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的通知[1],并集合多学科、多领域的临床专家对GCs常见的临床适应证给予了指导性的建议。据此指导原则,《中国实用儿科杂志》编辑部邀请多位国内儿科呼吸、急救、感染、免疫和临床药理等学组专家对各自相关领域中部分疾病全身GCs的应用进行专题研讨和阐述,以期为临床医师提供合理使用全身GCs的较系统而规范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