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后肝硬化再代偿发生及其预测因素分析
杨硕菲, 姚永杰, 王预立, 齐昊喆, 李一男, 王韦仑, 倪其泓, 陈佳佺, 郭相江, 赵意平, 叶 猛, 薛冠华, 张 岚
2024, 44(12):
1393-1399.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4.12.16
目的 基于Baveno Ⅶ共识中的肝硬化“再代偿”标准,研究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病人术后“再代偿”发生率,并分析相关预测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89例因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或顽固性腹腔积液接受TIPS治疗的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病人的临床信息、术中情况、测量数据、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和12个月随访数据。利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模型分析“再代偿”发生的预测因素,并进行相关亚组分析。结果 89例病人中46例于起病72 h内接受早期TIPS治疗。TIPS术后42.7%病人发生肝硬化“再代偿”。MELD评分<19、早期TIPS是TIPS术后发生肝硬化“再代偿”的独立预测因素。早期TIPS组术后肝硬化“再代偿”发生率(62.5% vs. 23.8%,P<0.05)、肝性脑病发生率(10.0% vs. 23.8%,P<0.05)、脾脏体积缩小比[(27.5±10.2)% vs.(10.9±5.5)%,P<0.01]、肝脏弹性值减少比[(4.5±1.2)% vs.(1.9±0.75)%,P<0.01]均显著优于非早期TIPS组。结论 MELD评分<19、早期TIPS是失代偿期肝硬化病人TIPS术后肝硬化“再代偿”的预测因素。相较于非早期TIPS,早期完成TIPS能够降低术后肝性脑病发生率,能够更好地促进脾脏缩小、改善肝脏弹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