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指南与共识
    腹腔镜或机器人辅助胰腺癌根治术中国专家共识(2022版)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胰腺外科学组, 中国抗癌协会胰腺癌专业委员会微创诊治学组
    2023, 43(02): 121-127.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3.02.01
    摘要 ( )  
    吲哚菁绿近红外光成像技术在腹腔镜胃癌根治术中应用中国专家共识(2023版)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胃肠外科学组
    2023, 43(02): 128-135.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3.02.02
    摘要 ( )  
    中国育龄期女性乳腺癌病人生育力保存临床实践指南(2023版)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乳腺外科学组, 中国妇幼保健协会乳腺保健专业委员会
    2023, 43(02): 136-138.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3.02.03
    摘要 ( )  
    中国男性乳腺癌临床诊治实践指南(2023版)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乳腺外科学组
    2023, 43(02): 139-143.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3.02.04
    摘要 ( )  
    颈前小切口腔镜辅助甲状腺癌颈侧区淋巴结清扫术中国专家共识(2023版)
    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甲状腺外科医师委员会,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甲状腺疾病专业委员会
    2023, 43(02): 144-150.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3.02.05
    摘要 ( )  
    本刊特稿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流行期间胰腺疾病手术时机选择及围手术期处理优化措施思考
    韩 序, 浦 宁, 楼文晖, 吴文川
    2023, 43(02): 151-154.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3.02.06
    摘要 ( )  
    随着新型冠状病毒的进一步变异和国家疫情防控宏观策略的调整,我国疫情防控进入了新阶段,疫情防控重心从“防感染”转向“保健康,防重症”。目前,对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是否会影响胰腺手术的结局以及围手术期管理,尚存在争议。基于此问题,国内10家胰腺外科手术大容量中心专家共同讨论了关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流行期间胰腺疾病手术时机选择及围手术期处理优化措施,并初步达成了一定的共识。胰腺外科医生务必要认识到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对围手术期安全造成的潜在风险,并通过正确选择手术时机、优化围手术期管理、建立新的胰腺肿瘤随访体系等措施,以应对疫情冲击带来的挑战,确保围手术期的安全性。
    述评
    中国腔镜乳腺癌手术20年回顾与展望
    丁 卯, 向泓雨, 辛 灵, 刘荫华
    2023, 43(02): 155-158.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3.02.07
    摘要 ( )  
    经过20余年的探索和发展,中国乳腺外科已突破无腔隙器官腔镜手术的技术瓶颈,腔镜辅助乳腺癌手术发展进入高位平台期。《中国乳腺外科临床实践指南(2021版)》为手术适应证和关键技术提出宏观和谨慎的推荐意见。目前,腔镜乳腺癌手术的长期肿瘤安全性、手术入路等关键问题尚存争议,非溶脂法经腋窝切口单孔腔镜乳腺癌手术具有良好的发展趋势。2023年,“早期乳腺癌腔镜辅助对比开放手术实施保留乳头乳晕皮下腺体切除术+同期假体重建多中心前瞻性队列研究”(CSBrS-018研究)即将启动。该研究结论有望为腔镜早期乳腺癌手术的临床价值提供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并推动腔镜乳腺癌手术的规范化和同质化进程。
    指南(共识)解读
    日本《成人低危型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主动监测与管理共识声明(2021版)》解读
    刘俊松, 许崇文, 张少强
    2023, 43(02): 159-164.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3.02.08
    摘要 ( )  
    日本《成人低危型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主动监测与管理共识声明(2021版)》由日本内分泌外科学会组织甲状腺癌领域多学科专家(内分泌外科、甲状腺外科、头颈外科医师、内分泌科、病理科),基于最新临床研究证据,对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主动监测和手术指征进行详细论证和阐述,尤其是对肿瘤与气管、喉返神经的关系,年龄、多灶性、家族史、怀孕意愿、结节钙化情况、结节血供、合并桥本甲状腺炎或甲状腺良性结节等因素对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主动监测和预后的影响,以及对主动监测的具体随访问题作出解答,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论著
    胆囊神经内分泌肿瘤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谢智华, 张吉祥, 程庆保, 施学兵, 王敬晗, 于 勇, 刘明奇, 李 炜, 储开健, 姜小清
    2023, 43(02): 165-171.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3.02.09
    摘要 ( )  
    目的    探索胆囊神经内分泌肿瘤病人预后影响因素并构建该类型肿瘤的生存预测模型。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2021年海军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35例胆囊神经内分泌肿瘤病人临床病理学资料。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方法分析预后影响因素,构建列线图并绘制校准曲线评估模型预测效能。结果    35例病人中,混合型神经内分泌肿瘤15例,神经内分泌癌20例。病人年龄(57.8±10.9)岁。 35例病人中位总生存期为16.2 个月,1、2、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59.1%、38.7%、38.7%。脉管癌栓、外科手术是总生存期独立危险因素,远处转移是总生存期重要影响因子,并据此成功构建生存预测模型。该模型C-指数为0.739(95%CI 0.633-0.845),1、2、3年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ROC-AUC)分别为0.706、0.795、0.795,且校准曲线表明模型预测一致性较好。结论    脉管癌栓、外科手术和远处转移是胆囊神经内分泌肿瘤总生存期重要影响因素,据此构建的生存预测模型具有较好的区分度和准确度,有助于辅助临床决策的制定。
    胃幽门离断联合胃空肠吻合术治疗胆总管十二指肠吻合术后反流性胆管炎效果分析
    傅子轩, 杨 俊, 彭建东, 廖雯俊, 李恩亮, 邬林泉
    2023, 43(02): 172-177.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3.02.10
    摘要 ( )  
    目的    探讨采用胃幽门离断联合胃空肠吻合术治疗胆总管十二指肠吻合术后反复发作反流性胆管炎以及其他术后并发症的安全性和优势。方法    回顾性分析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2016年 7 月至 2022年3月诊治的33例胆总管十二指肠吻合术后反复发作反流性胆管炎的病人资料,包括病人术前基本情况、实验室检查、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并发症等。均行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分别采用胃幽门离断联合胃空肠吻合术(A组,13例)和传统的胆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B组,20例)。结果    A组与B组手术时间[(148.6±28.4 )min vs.(188.1±32.5)min]及术后住院时间(10.6±2.9)d vs. (13.9±3.1)d相比较,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中输血病人例数(3例 vs. 5例)及住院费用[(44876.3±9736.0)元 vs. (51322.5±11849.1)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治疗成功率92.3%(12/13),B组治疗成功率95.0%(19/2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发生近远期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对胆总管十二指肠吻合术后反复发作反流性胆管炎的病人,采用胃幽门离断联合胃空肠吻合术不仅具有胆管空肠吻合手术相同的治疗效果,而且能缩短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
    胃肠恶性肿瘤病人行腹腔镜术后发生肺动脉栓塞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
    沈 乾, 毛 淦, 吕剑波, 曾利武, 杜雨强, 蒋 祈, 王 征, 高金波, 张 鹏, 陶凯雄
    2023, 43(02): 178-183.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3.02.11
    摘要 ( )  
    目的    分析胃肠恶性肿瘤病人行腹腔镜术后发生肺动脉栓塞(PE)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构建风险预测模型并评估其临床预测价值,为早期防治PE提供参考。 方法    回顾性收集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2019年1月至2022年3月间行腹腔镜手术的胃肠恶性肿瘤病人临床资料,将术后发生PE病人作为研究组(PE组,46例),按1∶3的比例随机个体匹配同期未发生PE病人作为对照组(非PE组,138例)。 结果    PE组中PE确诊时间为术后(6±3)d,临床症状主要包括胸闷、呼吸困难(30例,65.2%)、血氧饱和度下降(14例,30.4%)和胸痛(11例,23.9%)。临床体征主要包括呼吸急促(31例,67.4%)(>25次/min),心动过速(22例,47.8%)
    (>100次/min)。PE组术后总住院时间为(16±6)d,确诊PE至出院时间为(10±4)d,无术后30 d内死亡病人。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冠心病、下肢DVT和手术时间≥3 h是胃肠恶性肿瘤病人行腹腔镜术后发生PE的相关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手术时间≥3 h和下肢DVT是影响胃肠恶性肿瘤病人行腹腔镜术后发生PE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基于上述3个独立危险因素构建风险预测模型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年龄、手术时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及列线图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41,0.649,0.717,0.795。 结论    胃肠恶性肿瘤病人行腹腔镜术后PE症状多以胸闷呼吸困难、血氧饱和度下降和胸痛为主;年龄≥60岁、手术时间≥3 h及合并下肢DVT是胃肠恶性肿瘤病人行腹腔镜术后发生PE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上述独立危险因素构建的风险预测模型具有较好的临床预测价值。
    CT三维重建导航下行中间入路“六步法”腹腔镜右半结肠切除术近期疗效研究
    郭释琦, 于 涛, 崔明明, 刘鼎盛, 徐 朔, 陈智成, 张 宏
    2023, 43(02): 184-192.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3.02.12
    摘要 ( )  
    目的    探讨CT三维重建导航下行中间入路“六步法”腹腔镜右半结肠切除术的短期临床疗效。方法    前瞻性纳入2019年1月至2022年9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结直肠肿瘤外科收治的151例右半结肠癌病人,择期行中间入路“六步法”腹腔镜右半结肠切除术。术前全部完成CT三维重建,辨识肠系膜上动脉(SMA)、肠系膜上静脉(SMV)及各分支与属支解剖,以指导术中血管精细解剖。观察指标包括:血管解剖辨识情况、术中情况、标本与病理学检查情况、术后短期结果。结果    (1)术中血管解剖辨识情况:SMV存在数量变异,包括单支型SMV(94.7%)与双支型SMV(5.3%)。单支型SMV相对于SMA空间关系包括右位型(95.1%)与交叉型(4.9%)。右结肠动脉(RCA)出现率37.7%。回结肠动脉(ICA)走行于SMV前位与后位分别占45.0%与55.0%。ICA相对于回结肠静脉(ICV)的空间关系分为6种:正前位(10.6%)、前上位(20.5%)、前下位(13.9%)、正后位(12.6%)、后上位(31.1%)、后下位(11.3%)。通过术中验证,术前CT三维重建可以准确识别肠系膜上血管主干变异、RCA出现情况以及回结肠血管空间关系,二者在判断Henle干分型上具有较好一致性。(2)术中结果:手术时间(144.4±26.5)min。手术中位出血30mL(10~150 mL)。术中血管性出血5例(3.3%),均为超声刀使用不当所致的静脉损伤。(3)标本与病理学检查结果:远端切缘长度为(15.7±4.2)cm,术中清扫淋巴结数目中位数为25枚(10~53枚),清扫淋巴结数目≥12枚为147例(97.4%),第3站淋巴结检出数目中位数为6枚(3~12枚)。(4)术后短期结果:术后首次恢复排气中位时间3.5 d(2.0~5.0 d),首次恢复排便中位时间4.5 d(2.0~10.0 d)。按照Clavien-Dindo并发症分级系统,术后Ⅰ级并发症中切口并发症4例、术后低钾血症2例;Ⅱ级并发症中,1例不完全性肠梗阻、3例淋巴漏、1例吻合口出血、8例术后感染相关性事件;Ⅲ级并发症中,1例术后出现吻合口漏,经介入治疗恢复。1例因术后粘连性完全性肠梗阻,二次手术治疗。结论    利用术前CT三维重建可以较准确预知肠系膜血管解剖,可能有助于降低术中出血风险。CT三维重建导航下中间入路“六步法”腹腔镜右半结肠切除术短期疗效满意。
    术中神经监测信号异常在判断甲状腺癌手术喉返神经损伤类型与转归中的作用研究
    徐 威, 赵 宁, 闵逸洋, 蒋洪朋, 武亚东, 王 力, 张大庆, 滕长胜
    2023, 43(02): 193-197.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3.02.13
    摘要 ( )  
    目的    探讨术中神经监测(IONM)信号异常在判断甲状腺癌手术喉返神经(RLN)损伤的类型与转归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普外科确诊行甲状腺癌根治术并应用IONM的705例甲状腺癌病人临床资料。根据IONM结果、手术记录、术后症状,以及喉镜检查结果,分析IONM信号异常原因、RLN损伤及类型,研究IONM信号异常在判断RLN损伤的类型与转归中的作用。结果    705例病人中,63例(8.9%)IONM信号异常,包括RLN真性损伤42例(5.9%),短暂性损伤11例(1.6%),假损伤10例(1.4%)。与RLN短暂性损伤和假损伤相比,肿瘤侵犯或粘连(21.4%,9/42)是RLN真性损伤的重要原因(P <0.05),后者均出现术后喉镜结果异常,64.3%出现术后声音嘶哑或饮水呛咳症状。此外,RLN显性损伤9例(1.3%),RLN非显性损伤44例(6.2%)。RLN显性损伤均为真性损伤;非显性损伤者中,33例为真性损伤(4.6%)、11例为短暂性损伤(1.6%)。此外,IONM一过性信号异常占RLN真性损伤者21.4%,短暂性损伤者90.9%,假损伤者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IONM信号异常部位,信号衰减幅度与RLN损伤类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甲状腺癌术中IONM信号异常可能源于RLN真性损伤、短暂性损伤或假损伤。即使RLN外观正常,术者应重视一过性IONM信号异常,如不及时终止操作,对RLN加以保护,短暂性损伤可能成为真性损伤。在未使用IONM情况下,RLN短暂性损伤可能被忽视,真性损伤可能增加。
    应用乳房下脂肪筋膜瓣行乳腺癌保乳整形手术32例效果分析
    张 冰, 王 宇, 张开通, 关 山, 岳朝森
    2023, 43(02): 198-202.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3.02.14
    摘要 ( )  
    目的    探讨乳房下脂肪筋膜瓣在乳房下象限肿瘤保乳整形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至2022年3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乳腺中心完成的乳房下象限乳腺癌扩大切除、乳房下脂肪筋膜瓣修复乳房缺损共32例病人资料。术前应用CT或超声检查测量乳房下皮下脂肪厚度;术中根据肿瘤扩大切除的标本体积决定乳房下脂肪筋膜瓣游离切取范围,完成对乳房缺损的容积替代修复,并对手术时间,术后引流管保留时间,术后并发症情况及乳房外形修复的满意度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病人乳房下皮下脂肪厚度为(1.6±0.3) cm。保乳手术的切除体积为(68.2±15.7) mm3。手术时间(83.1±6.3) min。引流管保留时间(9.5±0.9)d。术后乳房外形修复的满意度:优良25例(78.1%),中等7例(21.9%)。术后并发症:脂肪液化5例(15.6%),血清肿1例(3.1%)。结论    在乳房下象限肿瘤保乳手术中利用乳房下脂肪筋膜瓣修复乳房缺损,在保证肿瘤安全性的前提下,达到了良好的乳房外形修复满意度,未明显延长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可控,值得进一步扩大样本量研究论证。
    短篇论著
    扩大左半结肠切除术后横结肠造口还纳中应用经回肠系膜行结肠直肠吻合3例报告
    范圣先, 陈 刚
    2023, 43(02): 203-205.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3.02.15
    摘要 ( )  
    文献综述
    保留脾脏的胰体尾切除术研究进展
    徐建威, 王 磊
    2023, 43(02): 206-210.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3.02.16
    摘要 ( )  
    保留脾脏的胰体尾切除术(SPDP)是一种保留脏器的成熟术式,腹腔镜或机器人辅助SPDP已在大型中心常规开展。 SPDP主要适用于胰体尾部良性或低度恶性病变,但是对于直径>2 cm的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应充分权衡脏器保留需求与肿瘤根治必要性。SPDP包括Kimura术和Warshaw术;亦有人实施保留脾动脉、牺牲脾静脉等改良术式,尚存争议。与Kimura术相比,Warshaw术后脾梗死及继发性脾切除发生率更高、胃周静脉曲张更常见。脾梗死一般无临床症状,无须干预,通过随访能够观察到梗死区域恢复血流灌注;继发性脾切除的手术指征不明确,但对于脾梗死合并脓肿的病例需积极干预。在SPDP术前规划方面,目前尚无高效的术式预测模型,基于脾静脉影像学分型及肿瘤直径的术前影像学评分模型有助于制定合理手术决策。在手术入路方面,随着腹腔镜及机器人辅助胰体尾切除术的发展,更多选择顺行切除,但逆行切除可优先探查保脾可行性,亦展现出一定价值。经过30余年发展,SPDP获益及风险基本明晰,但仍存在争议性议题亟待解决。
    肝圆韧带在腹部手术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依布拉音·艾尼, 蒋铁民, 温 浩,
    2023, 43(02): 211-215.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3.02.17
    摘要 ( )  
    肝圆韧带(LTH)作为人体内正常的肝脏解剖组织,其位置独特、具有血管特性、组织兼容性高、管腔与门静脉潜在相通,同时与胆管结构相似,因此在临床上有多种应用价值和潜在新用途,尤其在肝胆胰手术中被广泛应用。如LTH可用于静脉重建、胆管重建、加固胆肠或胰肠吻合口防止胆漏或胰漏、消化道穿孔修补、创面止血、食管裂孔疝修补、经LTH插管及分流等。LTH具有诸多特性,近年来逐渐发现其具有更多的用途,并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然而,其应用疗效需要更多的前瞻性研究进一步确认,以促进其在临床被更广泛地利用,有助于提高相关手术的安全性、减少术后并发症,并帮助病人术后加速康复。
    结直肠癌肝转移手术切缘问题研究进展
    宋华传, 王继洲
    2023, 43(02): 216-220.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3.02.18
    摘要 ( )  
    外科治疗是结直肠癌肝转移(CRLM)最有效的治疗方式,手术切缘是外科治疗中的焦点问题。R0切除的定义经历了由切缘>1 cm到>1 mm的转变。手术方式并不会影响CRLM的切缘状态,相反,RAS基因突变、“非促纤维组织增生型”病理组织学生长模式、肿瘤负荷高和肝两叶受累等较具侵袭性的肿瘤生物学行为与较高的R1切除率相关。与R1切除相比,R0切除可以改善RAS基因野生型或低肿瘤负荷病人的预后,却不能改善RAS基因突变型或高肿瘤负荷病人的预后。对术前化疗病理学反应良好的病人,切缘状态不影响生存;对术前化疗病理学反应不佳的病人,R1切除的预后较R0切除更差。对术前化疗反应良好的RAS基因野生型CRLM病人的R1切除、从肝内大血管上剥离的R1切除以及多发性CRLM的非最大转移灶的R1切除均是可以被接受的。因此,需要综合考虑病人各方面因素,为CRLM病人带来更多的生存获益。
    PET-CT与PET-MRI在颈部持续或复发性分化型甲状腺癌再次术前评估中应用与研究进展
    汤子媚a, 刘 芳b, 王 容a, 兰晓莉b, 明 洁a, 黄 韬a
    2023, 43(02): 221-225.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3.02.19
    摘要 ( )  
    分化型甲状腺癌(DTC)预后良好,但仍有部分病人因颈部持续或复发性病灶需要再次手术。充分的术前影像学评估能有效提高再次手术疗效。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融合显像作为先进影像学技术,可以在现有的超声、增强CT、增强MRI及诊断性全身核素显像等基础上进一步提高颈部持续或复发性DTC病灶评估的精准性。其中,18氟-氟代脱氧葡萄糖(18F-FDG)PET-CT的最佳适应证为初始治疗后甲状腺球蛋白水平增高但碘扫描阴性的病人。再次术前使用PET-CT与PET-MRI检查,并通过不同示踪剂和模式评估各亚型病灶,将极大程度地改变DTC病人的管理。
    基因变异在儿童与成人甲状腺乳头状癌生物学行为差异中的作用
    张 滢, 梁 楠, 孙 辉
    2023, 43(02): 226-230.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3.02.20
    摘要 ( )  
    近年来,儿童与成人甲状腺癌的发病率均在不断增长,其中尤以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占比最多。儿童与成人PTC具有不同的基因变异特点;且两组人群基因变异的差异与肿瘤的不同生物学行为及预后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针对儿童与成人PTC不同的基因变异特点可对其进行分子分型,有助于对不同分子类型的儿童与成人PTC病人进行分层手术和预后评估,以及靶向致癌驱动基因的个体化系统治疗,从而进一步实现对甲状腺癌的精准治疗。
    低风险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诊治进展
    刘晓楠, 邸 旭, 张 强, 张文超, 王旭东
    2023, 43(02): 231-234.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3.02.21
    摘要 ( )  
    无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无甲状腺腺体外侵犯,非病理高危亚型,无气管或喉返神经侵犯的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临床基本可以判定为低风险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目前临床采取的治疗方式包括积极监测、手术以及消融治疗。但低风险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诊断、治疗决策的制定仍然需要分子检测的发展以及综合考量肿瘤特征,病人以及医疗团队等多方面因素。
    病案报告
    肺肠型腺癌腹腔肠道转移1例报告
    赵雪松a, 郝倩云, 沈 凯a, 赵慧敏b, 叶颖江a
    2023, 43(02): 235-236.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3.02.22
    摘要 ( )  
    术中肠管“分隔”法确认巨细胞病毒感染致急性下消化道大出血部位1例报告
    段 明a, 代续杰a, 沈 勤b, 刘湘麟, 李 毅a, 朱维铭a
    2023, 43(02): 237-238.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3.02.23
    摘要 ( )  
    男性乳腺神经内分泌癌多次复发1例报告
    胡学义, 魏 涧
    2023, 43(02): 239-240.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3.02.24
    摘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