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2007年, 第27卷, 第04期
    刊出日期:2007-04-20
    上一期    下一期

    专题笔谈
    论著
    讲座
    论著
    述评
    专题笔谈
    论著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专题笔谈
    软组织肉瘤的临床分型及热点问题
    王坚
    2007, 27(04): 1-273. 
    摘要 ( )   PDF(4321KB) ( )  
    肢体软组织肉瘤手术术式的合理选择
    傅红
    2007, 27(04): 1-291. 
    摘要 ( )   PDF(2733KB) ( )  
    原发性腹膜后软组织肉瘤的再手术治疗
    刘福坤,姚学权
    2007, 27(04): 1-273. 
    摘要 ( )   PDF(3674KB) ( )  
    侵及血管的软组织肉瘤的外科治疗
    何裕隆
    2007, 27(04): 1-291. 
    摘要 ( )   PDF(2493KB) ( )  
    论著
    下腔静脉平滑肌肉瘤的诊断及外科治疗
    郑伟1,李荣1,王忠臣2,郭强1,陈凛1
    2007, 27(04): 1-273. 
    摘要 ( )   PDF(2316KB) ( )  

    目的:了解下腔静脉平滑肌肉瘤的临床特点,总结下腔静脉平滑肌肉瘤的诊治经验。方法:对1986-2006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普外科收治的14例下腔静脉平滑肌肉瘤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2例病人实施手术,其中11例行肿瘤及相应的下腔静脉切除和必要的下腔静脉重建,1例仅行剖腹探查肿瘤活检;2例因远处转移而未手术。结论:肿瘤整块切除及必要的下腔静脉重建是治疗下腔静脉平滑肌肉瘤的有效方法。

    肾周脂肪肉瘤的诊断和外科治疗
    孔庆龙,李荣,郑伟,李捷
    2007, 27(04): 1-273. 
    摘要 ( )   PDF(307KB) ( )  

    目的:探讨肾周脂肪肉瘤的外科治疗方法。方法:总结分析2000-2006年间收治的28例肾周脂肪肉瘤病人经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肾周脂肪肉瘤临床主要表现为进行性增大的腹部包块与消化道症状;起源于右肾周 17例,左肾周11例。28例全部行手术切除。联合患侧肾脏切除19例,结肠部分切除10例,小肠部分切除8例,胃部分切除2例,脾切除2例,部分膈肌切除、胸腔闭式引流5例。平均输血1 870mL。结论:手术切除是目前治疗肾周脂肪肉瘤惟一有效的方法,根治性手术必须包括肿瘤、肾脏和肾周脂肪囊在内的整块切除。

    侵及大血管的腹部肿瘤9例术式分析
    姜维良,孙庆峰,张英男,孙占峰,马军,王海涛
    2007, 27(04): 1-291. 
    摘要 ( )   PDF(389KB) ( )  

    目的:探讨腹部肿瘤与受侵大血管一同切除手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9月至2004年6月联合受侵大血管切除的腹部肿瘤根治术9例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9例腹部肿瘤病人均得到根治性切除。其中下腔静脉中段切除重建3例,肝静脉以下下腔静脉全部切除重建3例,下腔静脉部分切除结扎术1例,肿瘤剥脱保存肾脏和下腔静脉1例,下腔静脉与腹主动脉联合切除1例。无围手术期死亡。术后随访中1例病人18个月后死于肺转移,其余均长期生存。结论:联合切除腹部肿瘤和受侵大血管能够提高远期存活率。

    隆凸性皮肤纤维肉瘤的诊断和治疗
    柴琛1,方国恩2,聂明明2,马立业2,沈贤2,张敏峰2
    2007, 27(04): 1-273. 
    摘要 ( )   PDF(286KB) ( )  

    目的:探讨隆凸性皮肤纤维肉瘤(DFSP)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分析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收治的DFSP病人11例,均由手术后病理确诊。其中DFSP纤维肉瘤型(DFSP-FS)4例。肿瘤位于躯干部9例,位于四肢2例。2例行局部常规切除,其余9例均行扩大切除术。3例在术后行放射治疗,平均剂量55Gy(50~65Gy)。结果:切除11例标本,CD34阳性10例,阴性1例。术后随访1~10年(平均4.3年),失访1例。复发6例,平均复发时间26年(10个月至5年)。11例均未见有远处转移,无死亡。结论:DFSP在临床上易与其他软组织肿瘤相混淆。诊断主要依据病理。治疗DFSP最主要的方法是扩大的手术切除,切缘阳性或肿块太靠近切缘的辅以放疗。单独使用放疗可以作为偶见的无法切除肿块的治疗方式。

    胃肠道间质瘤103例预后分析
    杜春燕,师英强,傅红,赵广法,周烨,蔡国响
    2007, 27(04): 1-291. 
    摘要 ( )   PDF(2405KB) ( )  

    目的:探讨影响胃肠道间质瘤(GIST)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1月至2004年5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腹外科收治的103例GIST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进行Flecther恶性潜能分级,用寿命表法绘制总生存曲线,采用KaplanMeier法比较不同因素对生存的影响,并用Cox多因素回归分析对该组病例进行预后分析。结果:所有病人的1年、3年、5年存活率分别为86.3%、51.7%、42.8%。生存分析比较肿瘤大小、核分裂象数目、手术性质是否为根治以及肿瘤原发部位差异均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而性别、年龄、免疫组化表达情况、是否联合脏器切除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用Flecther恶性潜能分级方法来判断间质瘤的生物学行为和预测间质瘤的预后是合理、科学、简单、可行的方法,根治性手术仍是目前原发GIST的首选治疗,靶向治疗将成为治疗间质瘤的重要手段。

    胸壁骨与软组织肉瘤46例预后分析
    张亚伟a,相加庆a,师英强b
    2007, 27(04): 1-273. 
    摘要 ( )   PDF(400KB) ( )  

    目的:探讨胸壁骨与软组织肉瘤的临床表现、治疗及预后。方法:分析2000年1月至2004年6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手术治疗的46例胸壁骨与软组织肉瘤的临床资料。46例病人中,28例为该院初次治疗,18例为外院切除术后复发的再次手术治疗;其中18例为经胸手术,9例需行胸壁缺损修复;全部病人均进行随访,平均随访26.5个月。用寿命表法进行生存分析,Ghan比分法进行单因素生存曲线比较, Cox模型进行多因素生存分析。结果:全组3年无病存活率为48.43%。单因素预后分析发现,该院初次手术与再次手术,3年无病存活率分别为73%与15%;病理分级低度恶性与高度恶性的,3年无病存活率分别为74%与28%;切缘阴性的与阳性的,3年无病存活率分别为64%与13%;未补充放疗与补充放疗的,3年无病存活率分别为60%与33%;以上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经胸手术则与预后无关。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提示初次手术或再次手术、病理分级及切缘情况为独立的预后指标。结论:胸壁骨与软组织肉瘤的预后与手术的彻底程度、肿瘤的病理特性相关。治疗应选择手术治疗,初次治疗及手术切缘阴性是影响胸壁骨与软组织肉瘤预后的关键因素。

    肝后下腔静脉隧道绕肝带提拉法半肝切除19例报告
    何建平,杨福,徐敬
    2007, 27(04): 1-291. 
    摘要 ( )   PDF(274KB) ( )  

    目的:探讨肝后下腔静脉隧道绕肝带提拉法行半肝切除安全性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1月至2006年6月昆明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肝胆外科,在传统经典半肝切除术的基础上加用肝后下腔静脉隧道绕肝提拉法行半肝切除的19例资料。结果:19例均成功放置绕肝带,未发生与该操作有关的并发症,半肝切除时肝正中裂界面内管道显露清楚,处理起来方便、安全可靠,绕肝带具有指示保护肝后下腔静脉的作用。结论:半肝切除时采用肝后下腔静脉隧道绕肝带提拉法,可进一步提高半肝切除的安全性,减少出血,缩短手术时间。保证断肝能在最薄、最小的界面进行。

    讲座
    腹部软组织肉瘤的诊断和外科治疗
    方国恩,卢正茂
    2007, 27(04): 1-273. 
    摘要 ( )   PDF(454KB) ( )  
    论著
    重型肝炎肝移植术后急性肾功能衰竭的防治
    鲁正,彭承宏,周光文,沈柏用,申川,陈浩,严佶祺,陈拥军,李勤裕,王小明,李宏为
    2007, 27(04): 1-273. 
    摘要 ( )   PDF(431KB) ( )  

    目的:总结重型肝炎肝移植术后急性肾功能衰竭(ARF)的防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9月至2004年10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因重型肝炎行肝移植治疗的37例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37例病人术后1年移植物存活率为83.8%,围手术期死亡6例(16.2%),术后并发ARF 12例(32.4%),ARF组与非ARF组术前血总胆红素、肌酐、腹水量、凝血酶原时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两组术中出血量、血制品输入量、无肝期、手术时间比较,差异亦有显著性意义。结论:重型肝炎肝移植术后ARF诱发因素众多,多数病人经过综合治疗后肾功能能够得到恢复,必要时可选择连续性肾替代治疗(CRRT)。

    软组织内金属异物取出方法的探讨(附7 390例报告)
    范峻, 邢光富,秦贤举,史常文
    2007, 27(04): 1-291. 
    摘要 ( )   PDF(300KB) ( )  

    目的:探讨各部位软组织金属异物的定位及手术方法。方法:1996年6月到2006年6月,采用三维立体异物坐标定位器精确定位异物,再用带磁性的配套特制异物钳、穿刺钳为7 390例病人取软组织金属异物。结果:软组织金属异物一次取出成功率99.5%,平均手术时间为5min。结论:该方法定位精确,取出金属异物顺利。具有并发症少、痛苦小、成功率高的优点。

    乳腺癌特异基因对判断乳腺癌预后的意义
    吴克瑾,全志伟,翁子毅,李方明,张一楚
    2007, 27(04): 1-273. 
    摘要 ( )   PDF(413KB) ( )  

    目的:通过检测乳腺癌特异基因(breast cancer specific gene 1,BCSG1)在乳腺癌的表达,分析其与乳腺癌各项临床病理参数的相关性,评估BCSG1 mRNA表达对乳腺癌预后的判断作用。方法:随机抽取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1999年9月至2003年5月收治的93例女性乳腺癌病人的临床资料。采用逆转录-链式聚合酶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检测标本BCSG1 mRNA表达,统计分析BCSG1基因表达与乳腺癌各项临床病理参数的相关性;跟踪随访93例乳腺癌病例,随访期为11~75个月,做生存分析,确立影响乳腺癌预后的独立因素。结果:BCSG1在乳腺癌中表达率为36.6%(34/93),其中Ⅲ/Ⅳ期乳腺癌占76.5%(26/34)。BCSG1基因表达与乳腺癌肿瘤分期(P=0.000)和淋巴结转移状况(P=0.036)正相关。BCSG1表达阳性病例中位生存期为675个月,3年和5年无病存活率分别为78.8%和36.3%,明显低于BCSG1表达阴性病例(P=0.043)。BCSG1(P=0.039)和PR(P=00038)为乳腺癌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BCSG1基因表达与乳腺癌的肿瘤分期和淋巴结转移状况正相关;BCSG1可能是乳腺癌一种新的独立预后指标。

    述评
    软组织肿瘤诊治中的若干问题
    师英强
    2007, 27(04): 1-291. 
    摘要 ( )   PDF(2413KB) ( )  
    专题笔谈
    软组织肉瘤的鉴别诊断
    王亚农
    2007, 27(04): 1-273. 
    摘要 ( )   PDF(354KB) ( )  
    软组织肉瘤的病理学诊断
    薛玲
    2007, 27(04): 1-273. 
    摘要 ( )   PDF(3681KB) ( )  
    论著
    腹膜后脂肪肉瘤的生物学特性及其诊断和治疗
    郭澎涛,徐莹莹,鲁翀,王振宁,徐惠绵
    2007, 27(04): 1-291. 
    摘要 ( )   PDF(421KB) ( )  

    目的:探讨腹膜后脂肪肉瘤生物学行为及诊断与治疗的有关问题。方法:回顾性分析1970-2005年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32例(共接受手术43例次)原发及复发腹膜后脂肪肉瘤病人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该病主要临床表现是腹胀、腹部包块进行性增大。复发病例较原发病例生物学行为差,肿瘤侵袭力强,组织学亚型恶性程度高,手术完全切除率低。多次复发者复发间期逐渐缩短。难治性大出血是术后主要且致命的并发症。结论:腹膜后脂肪肉瘤术后易复发,很少转移,手术切除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完全切除者复发间期长,控制术中出血是减少术后死亡的关键。放、化疗对腹膜后脂肪肉瘤的作用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