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评估经肛门局部切除低位直肠良恶性肿瘤治疗效果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2003年1月至2006年7月间经肛门局部切除的86例低位直肠肿瘤临床资料。结果:86例中,良性55例,恶性31例。腺癌26例(30.2%),腺瘤39例(45.3%),类癌3例(3.5%),间质瘤1例(1.2%)及其他肿瘤17例(19.8%)。肿瘤距齿状线距离1~12cm。肿瘤直径<3cm 68例(79.1%),直径≥3cm 18例(21.9%)。腺癌病例中,19例为T1期和7例T2期。在获得随访的69例中,肿瘤直径<3cm 57例,有6例复发;肿瘤直径≥3cm 12例,有5例复发,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16例T1期直肠腺癌的中,2例局部复发,7例T2期直肠腺癌的中,4例局部复发,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经肛门低位直肠肿瘤局切手术具有低并发症和保持良好的术后功能的优点;能应用于治疗良性和经选择的早期较小恶性肿瘤的治疗;也能应用于治疗不能耐受大手术的病例。
目的:探讨经腹结肠肛管吻合术治疗低位直肠癌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 2001年11月至2005年12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普外科收治的36例距肛缘4~6cm的低位直肠癌采用双吻合技术行直肠及部分外科肛管全层切除(部分内括约肌切除),经腹结肠肛管吻合术的资料。结果:吻合口距肛缘平均2.5cm。中位随访时间23个月,术后远处转移4例,无局部复发者。3年总存活率100%,无瘤存活率84.6%。术后1年,随访28例病人,根据Williams分级标准,肛门控便功能Ⅰ级(完全自制)23例,Ⅱ级(排气失禁)2例,Ⅲ级(偶尔漏稀便)3例。结论:经腹结肠肛管吻合术是治疗距肛缘4~6cm低位直肠癌的较理想保肛术式;切除部分内括约肌对肛门的远期功能无明显影响。
目的:探讨3种吻合器在治疗家族性腺瘤样息肉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2000年1月至2005年12月间采用吻合器手术治疗家族性腺瘤样息肉病21例的临床资料。结果:21例病人均采用3种吻合器手术,行全结肠切除、直肠超低位前切除、回肠J形贮袋肛管吻合术,并预防性回肠造口。全组无手术死亡病人、无吻合口瘘、盆腔脓肿、吻合口狭窄等严重并发症发生。1例病人发生贮袋粘连,在直肠镜下分离治愈;2例吻合口附近发现息肉经内镜电灼切除。全组病人排便功能满意,排便次数控制在每天2~5次。结论:采用3种吻合器进行结肠切除、直肠超低位前切除、回肠贮袋与肛管吻合术,并预防性回肠造口,手术安全、简捷省时、术后并发症较少,应作为首选手术方式,手术后应进行长期随访,及时发现和处理复发息肉。
目的:总结腔镜下补片修补造口旁疝的手术技术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9月至2006年11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外科收治的16例行腔镜修补术治疗结肠造口旁疝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16例造口旁疝病人中,14例修补成功,2例中转为开放缝合修补(1例因腹腔内广泛致密粘连,1例因小肠损伤)。手术时间平均116min(45~180min)。疝环直径平均5.4cm(4~6cm)。术后出现暂时性腹胀4例,修补区域腹壁疼痛12例(最长持续3周后明显缓解),1例出现呼吸功能减退(经使用无创呼吸机辅助治疗后缓解),7例出现浆液肿(经2~4次穿刺抽液并加压包扎后治愈,无血肿发生,未发生与手术相关的感染)。术后住院时间平均54d(3~8d)。术后随访平均7个月(1~17个月),未见早期复发,疝囊较小和发病初期就行修补术者外观优于疝囊较大和发病时间较长者。结论:腹腔镜造口旁疝补片修补术从技术上讲是安全、可行的,从早期的临床结果来看,效果亦较理想。
目的:探讨超声对体检时不可触及的乳腺病灶(NPBL)的检查意义以及术前超声下导丝定位、手术活检对NPBL的应用价值。方法:2006年1月至2006年12月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外科收治41例女性病人,对超声发现的NPBL在超声引导下,将金属导丝置于病灶内或其邻近处进行定位,手术切除病灶送病理。结果:42个超声下发现的病灶经超声引导、导丝定位后全部准确切除,获得病理学诊断,其中12%证实为乳腺癌。结论:NPBL须审慎对待,超声下导丝定位活检是一种简单、准确、实用的方法。
目的:探讨再次肝切除在结肠癌肝转移肝切除术后肝内复发(RCLM)中的应用和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997年10月至2006年8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收治的4例RCLM再次肝切除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4例RCLM首次和再次肝切除时均无手术死亡和手术并发症发生,术后中位生存期从第1次肝切除时算起为57个月,从再次肝切除算起为25.5个月。结论:对RCLM再次肝切除安全可行,对经过选择的病例可明显延长存活期。
目的:探讨常规开腹胆总管探查、T管引流术后发生胆管狭窄的特点、原因以及再手术处理。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肝胆外科1990-2005年间收治的因常规开腹胆总管探查、T管引流术后胆管狭窄并再手术的23例良性胆管狭窄的病例资料,对其既往手术史、此次就诊、再手术及疗效情况加以总结分析。结果:23例胆管狭窄首次诊断均为胆囊结石、单纯胆总管结石,既往有1~3次手术史。狭窄分型:以BismuthⅠ型和Ⅱ型为主,其中Ⅰ型7例(30.4%);Ⅱ型8例(34.8%),Ⅲ型4例(17.4%);Ⅳ型4例(17.4%)。手术方式:修复手术和胆肠吻合各11例(47.8%),介入治疗1例(4.3%)。随访13例病人中胆道修复和胆肠吻合术疗效均为优良,1例介入治疗病人因长期胆道梗阻致肝功能衰竭死亡。结论:肝门部胆管是极易受损的部位,不可轻视常规经典胆总管探查、T管引流手术不当所带来的严重并发症。
目的:了解动脉旁路围手术期炎症反应程度与术后近期不良反应发生的关系,探讨血C反应蛋白(C reactive protein,CRP)质量浓度对下肢动脉缺血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检测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2003年3月至2005年9月152例下肢动脉缺血病人旁路手术前后血CRP质量浓度。术前病人根据血CRP质量浓度8mg/L为标准,分为术前高炎症反应组与低炎症反应组;术后第3天根据全组CRP质量浓度算出平均值,高于均数归于术后高炎症反应组,反之为术后低炎症反应组。术后6个月对所有入组病人进行随访,记录不良反应发生率,统计分析。结果:152例下肢动脉缺血病人术前平均CRP质量浓度为(5.03±7.27)mg/L:其中高炎症组为19例,低炎症组为133例;术后3d平均质量浓度为(1082±931)mg/L,其中高炎症组为63例,低炎症反应组为89例。术后6个月总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37%(36/152)。术前高炎症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21%(8/19),与同期低炎症组相比(211%,28/133)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43)。术后高、低炎症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238%(15/63)和236%(21/89),差异无显著性意义。〖HTH〗结论〓〖HTK〗动脉旁路术前CRP浓度增高与术后近期不良反应发生有明显正相关,术前高炎症反应期预示全身动脉粥样硬化处于进展状态,应给予相应干预措施控制病情,否则预后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