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2007年, 第27卷, 第08期
    刊出日期:2007-08-14
    上一期    下一期

    指南与共识
    专家论坛
    述评
    专家论坛
    专题笔谈
    专家论坛
    专题笔谈
    论著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指南与共识
    低血容量休克复苏指南(2007)
    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
    2007, 27(08): 1-639. 
    摘要 ( )   PDF(1172KB) ( )  
    专家论坛
    手术和创伤病人应用白蛋白的争论与共识
    李宁
    2007, 27(08): 1-626. 
    摘要 ( )   PDF(486KB) ( )  
    述评
    重视外科病人的液体治疗
    吴肇汉
    2007, 27(08): 1-639. 
    摘要 ( )   PDF(339KB) ( )  
    专家论坛
    损伤控制性复苏
    任建安,黎介寿
    2007, 27(08): 1-626. 
    摘要 ( )   PDF(321KB) ( )  
    专题笔谈
    外科危重病液体复苏策略
    邱海波,刘松桥
    2007, 27(08): 1-639. 
    摘要 ( )   PDF(647KB) ( )  
    肝移植围手术期液体管理
    蔡常洁
    2007, 27(08): 1-626. 
    摘要 ( )   PDF(659KB) ( )  
    专家论坛
    微循环功能与脏器灌注——预后的重要评价指标
    吴国豪
    2007, 27(08): 1-639. 
    摘要 ( )   PDF(364KB) ( )  
    专题笔谈
    人工胶体液代用品分类和临床应用
    黄文起
    2007, 27(08): 1-626. 
    摘要 ( )   PDF(642KB) ( )  
    低血容量休克复苏临床评估
    管向东,刘紫锰
    2007, 27(08): 1-639. 
    摘要 ( )   PDF(482KB) ( )  
    外科围手术期病人胶体液与晶体液补充原则
    戴朝六
    2007, 27(08): 1-626. 
    摘要 ( )   PDF(507KB) ( )  
    外科危重病液体复苏的有关问题
    李强,苗毅
    2007, 27(08): 1-639. 
    摘要 ( )   PDF(677KB) ( )  
    重症急性胰腺炎早期液体复苏
    区金锐,侯宝华
    2007, 27(08): 1-615. 
    摘要 ( )   PDF(480KB) ( )  
    论著
    肝移植术后再手术原因分析
    王小明,彭承宏,沈柏用,周光文,鲁正,陈皓,严佶祺,邓侠兴,李宏为
    2007, 27(08): 1-615. 
    摘要 ( )   PDF(303KB) ( )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再手术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6月至2006年6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肝移植术后再次手术的27例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27例病人术后行32次再手术,其中5例行2次再手术,再手术率为142%。再手术的原因包括:腹腔内出血17例次,占再手术总例次的53.1%;胆道并发症11例次,占再手术总例次的34.3%;肝动脉栓塞2例次,占再手术总例次的6.3%;其他2例次,包括上消化道出血1例、胸腔出血1例,占再手术总例次的6.3%。27例病人中,7例再手术后死亡,病死率为25.9%。结论:肝移植术后再手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腹腔内出血及胆道并发症是其两大主要原因。正确认识肝移植术后再手术的原因,对降低肝移植病人术后病死率具有重要意义。

    肝脏手术后病人白蛋白临床应用研究
    毛一雷,桑新亭,杨志英,卢欣,钟守先,黄洁夫
    2007, 27(08): 1-615. 
    摘要 ( )   PDF(426KB) ( )  

    目的:总结和探讨不同肝脏疾病行不同范围肝切除手术后病人白蛋白的应用情况和疗效。方法:收集北京协和医院2005年6月至2007年3月收治的132例肝切除手术病人的临床资料,根据肝功能和切除范围分为肝血管瘤组、肝癌1组和肝癌2组,就术后补充白蛋白情况及其对手术预后的影响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术前肝功能正常的血管瘤组,补充白蛋白对术后病人血清白蛋白变化[(3.17±0.40)g/L vs (3.15±0.23)g/L,P=0.37]和其他肝功能指标改变无效果;在肝功能ChildPugh A级、行2~3肝段切除肝癌病人中,术后补充白蛋白也未起到明确的效果[(3.17±0.40)g/L vs (3.15±0.23)g/L,P=0.37];而对术前肝功能异常和(或)行半肝或以上肝切除病人,常规进行白蛋白的补充维持了较低的并发症发生率。结论:对于术前肝功能正常的行中小肝脏手术的病人,可以缩小术后补充白蛋白指征;而对于术前有明确低白蛋白血症者,则提议在围手术期补充白蛋白,这可能对减少并发症、改善手术预后有益。

    肝移植术后限制与开放性输血的随机对照研究
    吴健锋a,管向东a,何晓顺b,陈娟a,欧阳彬a,陈敏a,黎丽芬a,朱晓峰b
    2007, 27(08): 1-639. 
    摘要 ( )   PDF(277KB) ( )  

    目的:探讨限制性输血与开放性输血对肝移植术后无活动性出血病人的影响。方法:将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4年7月至2007年1月收治的226例血红蛋白<90g/L的肝移植术后无活动性出血的病人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为限制性输血组112例(血红蛋白维持在70~90g/L),另一组为开放性输血组114例(血红蛋白维持在100~120g/L)。比较两组病人30d病死率、入住ICU的时间、机械通气的时间和输血量的差异。结果:ICU入住时间(2.5d vs 2.3d )、30d病死率(2.7% vs 3.5%)、术后肝功能恢复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限制组机械通气时间为(8.5±3.3)h,开放组为(9.1±4.2)h,(P>0.05)。30d内并发症发生率差异也无显著性意义。〖HTH〗结论〓〖HTK〗对于肝移植术后无活动性出血病人,限制性输血是一种有效、安全的策略。

    胃空肠结肠瘘临床特征分析(附12例报告)
    丁印鲁1,周勇1,高壮雷1,张建良1,傅勤烨1,李占元2,李兆亭2
    2007, 27(08): 1-615. 
    摘要 ( )   PDF(308KB) ( )  

    目的:探讨胃空肠结肠瘘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970年8月至2006年1月收治的12例胃空肠结肠瘘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12例病人既往均有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及胃空肠吻合术史。临床表现为腹泻12例(100%),粪性呕吐和(或)嗳气10例(83.3%),体重下降8例(66.7%)。诊断准确率:上消化道钡餐33.3%(3/9),胃镜44.4%(4/9),结肠镜85.7%(6/7),钡灌肠100%(11/11)。行一期手术11例,二期手术1例,术后死亡2例。结论:对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术后病人,出现腹泻、粪性呕吐和(或)嗳气、体重下降时应警惕胃空肠结肠瘘的发生,结肠镜和钡灌肠检查是确诊率较高的诊断方法。

    腹腔镜对不明原因腹水诊断价值研究
    周东雷,郑成竹,胡旭光,李际辉
    2007, 27(08): 1-639. 
    摘要 ( )   PDF(452KB) ( )  

    目的:探讨腹腔镜探查对不明原因腹水的诊断价值及总结手术操作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9月至2006年10月,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普外科在全麻下对72例不明原因腹水病人进行腹腔镜探查,并取可疑组织送病理检查的病例资料。结果:腹腔镜手术探查阳性68例(阳性率94.5%),其中结核性腹膜炎44例(61.1%),转移性腺癌12例(占16.7%),腹膜间皮瘤5例(占7.0%),卵巢外腹膜浆液性乳头状癌4例(占5.5%),淋巴瘤、血吸虫病、结肠癌各1例,未明确诊断4例(阴性率为5.5%)。行腹腔镜探查术的病人均未出现并发症。结论:腹腔镜腹水探查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诊断方法,通过镜下观察及活检组织的病理检查基本可以确定产生腹水的病因。腹腔镜在不明原因腹水探查的应用,对操作有其特别要求。

    经皮下背阔肌肌瓣转移即刻乳房再造研究
    冯锐1a,曹旭晨2,孙强1b,张斌2,周易东1b,乔群1a
    2007, 27(08): 1-615. 
    摘要 ( )   PDF(310KB) ( )  

    目的:探讨乳腺癌经皮下全乳腺体切除术后,采用部分背阔肌肌瓣转移、联合假体即刻乳房再造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北京协和医院和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06年1月至2007年1月采用经皮下全乳腺体切除术后带状背阔肌转移、联合假体即刻乳房再造术的12例乳腺癌病人的临床资料,分析该术式的特点及适应证。结果:术后2例出现皮瓣下血清肿,经抽吸1周后痊愈。12例病人均接受化疗。最长随访1年,医生及病人对乳房形态均较满意。结论:该术式简单,安全,手术时间短,效果良好,适用于肿瘤最大直径<3cm,肿瘤距离乳晕外缘有一定的距离,不适合保乳治疗,或预计保乳术后难以达到良好美学效果的病人。

    大肠癌门静脉微转移预后分析
    李太原,张海涛,端木尽忠
    2007, 27(08): 1-639. 
    摘要 ( )   PDF(431KB) ( )  

    目的:探讨门静脉血中微转移对大肠癌病人术后1、2、3年存活率的影响。方法:对南昌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2年5月至2003年9月间接受手术治疗46例大肠癌病人,采用RTPCR(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方法检测门静脉血中CK20mRNA的表达,所有病人随访3年以上。结果:46例大肠癌病人CK20mRNA的阳性率为54.3%(25/46),术后1、2、3年存活率分别为86.5%、70.2%、63.1%;CK20mRNA 阳性病人术后1、2、3年存活率分别为74.5%、46.5%、41.9%;阴性病人术后1、2、3年存活率分别为95.2%、85.7%、85.7%,两组比较χ2=11.69,P<0.01,CK20mRNA阳性组存活率低于阴性组。结论:门静脉血中微转移的检测可协助评判大肠癌病人的预后,为术后监控及进一步的综合治疗提供参考价值。

    左半结直肠癌致急性肠梗阻的急诊治疗策略
    朴大勋,朱安龙,姜洪池,陈华
    2007, 27(08): 1-615. 
    摘要 ( )   PDF(302KB) ( )  

    目的:探讨左半结、直肠癌致急性肠梗阻的急诊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2006年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36例左半结、直肠癌致急性肠梗阻的病例资料。结果:行一期肠切除吻合27例,行姑息性结肠造口4例,另5例经肛门插入型肠梗阻导管减压去污后行一期手术。术后切口感染2例,无吻合口漏发生,无手术死亡病例。结论:左半结、直肠癌致急性肠梗阻的急诊治疗中,对于选择性病人,一期肠切除吻合术是安全可行的;经肛门插入型肠梗阻导管结肠减压、灌洗去污是对一期肠切除吻合术的有效补充。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大肠巨大平坦息肉18例分析
    周平红,姚礼庆,徐美东,钟芸诗,陈巍峰,秦新裕
    2007, 27(08): 1-639. 
    摘要 ( )   PDF(584KB) ( )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大肠巨大平坦息肉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06年8月至2007年3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应用肠镜检查发现的18例长径>2cm大肠平坦息肉进行染色、放大内镜观察和微探头超声检查,应用头端弯曲的针形切开刀进行ESD治疗。(1)黏膜下注射生理盐水抬高病变,使病变与肌层相分离;(2)预切开病变周围黏膜;(3)剥离病变下方黏膜下层结缔组织,完整切除病变。结果:18例大肠巨大平坦息肉,直肠11例,乙状结肠3例,降结肠1例,结肠肝曲1例,升结肠1例,盲肠1例。病变长径2.0~5.2cm(平均3.1cm)。所有病例术后全部得到病理证实。所有病变全部一次大块、完整剥离成功,ESD成功率100%。ESD手术时间(自黏膜下注射至完整剥离病变)55~115min,平均75min。ESD术中未出现肠镜下无法控制的大出血,术后无一例出现须再次肠镜下治疗的出血。ESD治疗中1例剥离深至肌层,出现阴囊气肿和颈部皮下气肿,保守治疗后气肿减退。1例剥离病变后见肠壁外脂肪,应用金属夹成功缝合创面。ESD穿孔发生率11.1%(2/18)。术后随访12例,平均随访期4.2个月,无一例病变残留和复发。结论:ESD治疗大肠巨大平坦息肉安全、有效,可以完整切除病变,提供完整的病理学诊断资料。

    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26例临床分析
    仲坚,周建农,尚俊清,许发培
    2007, 27(08): 1-622. 
    摘要 ( )   PDF(436KB) ( )  

    目的:总结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特征、诊断及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977-2005年江苏省肿瘤医院收治的26例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临床表现为便血23例(88.5%),肛门疼痛或不适14例 (53.8%),肛门肿物7例(26.9%)。肿瘤距肛缘5cm以内26例(100%)。首次就诊误诊率84.6%(22/26),术前病理确诊率44.0%(11/25)。免疫组化示HMB45、S100、Vimentin阳性率分别为85.7%(6/7)、100%(7/7)、83.3%(5/6)。累积生存1、3、5年分别为12、4、3例。结论: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少见,易误诊,预后差,便血是最常见的症状,直肠指诊对该病的诊断十分重要,免疫组化有助确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