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 2025, Vol. 45 ›› Issue (08): 917-922.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5.08.13
李浩铭1,刘承利1,2,3,李璐阳1,杨 俊1,夏 添3,蒲 猛2,张书涵2,马英博2
摘要: 目的 基于CT三维可视化技术,对肝右前叶门静脉第三级分支、门静脉Ⅵ段腹侧支(P6a)及肝前裂静脉(AFV)进行分型统计与分析,为肝右前叶的解剖性区域划分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2年9月至2024年12月于空军特色医学中心肝胆外科进行上腹部增强CT的100例病人的影像学资料,对肝右前叶门静脉第三级分支的走行、类型,以及AFV的出现频率、分支汇入的静脉类型和汇入位置及门静脉Ⅵ段腹侧分支是否参与供应S5段进行分类与统计。结果 肝右前叶门静脉可分为头尾型(34.0%)、腹背型(32.0%)、三叉型(24.0%)和四分支型(10.0%)。AFV的总体检出率为89.0%。头尾型AFV检出率85.3%,腹背型93.8%,三分叉型87.5%,四分叉型90.0%,不同分型间AFV检出率(P=0.720)及AFV长度(P=0.09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FV单支型占51.0%,多支型38.0%,缺如型11.0%;60.8%(31/51)的AFV单支型病人AFV直径为2~4 mm,33.3%(17/51)的病人AFV直径≥4 mm。在AFV多支型病人中,所有病人均存在至少1条AFV直径≥2 mm。96.1%(124/129)的AFV汇入点位于肝静脉近端段(距下腔静脉≤5 cm),其中78.4%(40/51)单支型AFV集中汇入肝中或肝右静脉近端区域,45.1%(23/51)的单支型AFV以汇入肝中静脉近段前半部为主。结论 肝脏右前叶门静脉存在腹背分型,但该分型并非主导类型;基于门静脉血管支配特征,P6a区可归属于S5段;此外,AVF仅可作为界定S8段腹侧与背侧分界的可靠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