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分析直径≥10 cm肝海绵状血管瘤病例的临床特征和手术疗效,以及术中输血和术后并发症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5年9月海军军医大学附属东方肝胆外科医院收治的行手术治疗的373例直径≥10 cm肝海绵状血管瘤病人的临床资料,术前根据最大瘤体直径将病人分为GH组(巨大肝血管瘤,直径10~<15 cm,241例)和EH组(特大肝血管瘤,直径≥15 cm,132例),对比两组病人的一般资料、手术治疗结果,分析输血及术后并发症的高危因素。结果 EH组血液学指标异常的发生率高于GH组。在EH组随访过程中,病人的临床症状及血液学指标异常的发生率随直径增加而增多(P<0.05)。EH组的肝门阻断时间、失血量、输血量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GH组(P<0.05),而两组的手术时间、切除病变数目、阻断方式、术后住院时间和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H组病人多选用血管瘤摘除术,而EH组病人多选用肝切除术(P<0.05)。GH组中,行肝切除术者术后第1天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和总胆红素水平高于行肿瘤摘除术者(P<0.05),而二者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手术时间与血管瘤直径是术中输血的独立危险因素,血管瘤直径是术后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对于直径≥10 cm肝海绵状血管瘤病人,随着血管瘤直径的增加,病人的临床症状及血液学指标异常的发生率、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增高,故应根据直径重新划分血管瘤的亚组有助于区分临床治疗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