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述评
    肿瘤分子靶向治疗的现状及进展
    储大同
    2005, 25(8): 1-675. 
    摘要 ( )  
    专题笔谈
    分子靶点药物吉非替尼治疗复发难治性非小细胞肺癌的现状
    谢晓冬,郑振东
    2005, 25(8): 1-675. 
    摘要 ( )  
    pemetrexed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评价
    周彩存
    2005, 25(8): 1-711. 
    摘要 ( )  
    专家座谈会
    肺癌非手术治疗的临床问题
    康健,李龙芸,白春学,周彩存,罗永艾
    2005, 25(8): 1-692. 
    摘要 ( )  
    专题笔谈
    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的分子靶向治疗进展
    马军
    2005, 25(8): 1-699. 
    摘要 ( )  
    伊马替尼在胃肠基质肿瘤治疗中的作用
    任军
    2005, 25(8): 1-736. 
    摘要 ( )  
    分子靶向药物阿瓦斯丁在结直肠癌中的应用现状
    王华庆,钱正子
    2005, 25(8): 1-685. 
    摘要 ( )  
    专题连续讲座
    急重症诊治第8讲自发性气胸
    陶仲为
    2005, 25(8): 1-743. 
    摘要 ( )  
    综述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机械通气治疗
    吴学玲,赵云峰,钱桂生
    2005, 25(8): 1-751. 
    摘要 ( )  
    专题笔谈
    以表皮生长因子受体为靶点的抗癌新药——C225
    钱军,秦叔逵
    2005, 25(8): 1-754. 
    摘要 ( )  
    医师晋升考试辅导
    呼吸内科专业试题与题解
    李群,周新
    2005, 25(8): 1-711. 
    摘要 ( )  
    专题笔谈
    针对HER-2的乳腺癌分子靶向药物赫赛汀治疗新动向
    江泽飞,王涛,姚开泰
    2005, 25(8): 1-768. 
    摘要 ( )  
    论著
    多药耐药基因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共表达及临床意义
    车春利,王桂萍,霍建民
    2005, 25(8): 1-711. 
    摘要 ( )  
    目的 探讨多药耐药基因、多药耐药相关蛋白(MRP)、肺耐药蛋白(LRP)、谷胱甘肽-S转移酶π(GST-π)mRNA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的共表达情况及临床意义。 方法 1996-10~2001-10采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技术(RT-PCR)检测哈尔滨医科大学呼吸内科49例NSCLC组织中上述耐药基因的4种多药耐药基因共表达水平,随访生存时间,计算生存概率。 结果 在NSCLC中总阳性率分别为53.1%,65.3%,67.3%, 83.3%。两种和(或)两种以上阳性共表达率与单一阳性表达率之间有显著差异性(P<0.05)。阳性表达率在NSCLC的不同临床分期、分化程度间无差异性(P>0.05)。
    Fascin与Ki-67在分化差的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
    于维霞,熊胜道,卢朝辉,罗玉风,万建伟,曹金伶
    2005, 25(8): 1-768. 
    摘要 ( )  
    目的 观察Fascin与Ki-67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其表达与肿瘤生物学行为及临床病理指标的关系。 方法 对选自2004-06~2005-02北京协和医院病理科档案的肺叶切除标本对51例不同组织学类型及临床分期的非小细胞肺癌进行Fascin和Ki-67免疫组化染色,分别计算Fascin的阳性率及Ki-67指数,统计分析不同病理特征的差异。 结果 51例非小细胞肺癌中,Fascin的总阳性率为52.9%,其中2例高分化的黏液表皮样癌和4例支气管肺泡癌Fascin表达均为阴性,而4例大细胞癌和3例多形性癌Fascin表达阳性;腺癌中Fascin阳性率为43.5%,而在鳞癌中阳性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发作期与缓解期体内胶原、细胞因子变化及临床意义
    吴纪珍,马利军,李素云,牛红丽
    2005, 25(8): 1-711. 
    摘要 ( )  
    目的 了解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发作期与缓解期体内胶原、细胞因子变化与临床相关性,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方法 将2002-03~2004-11河南省人民医院呼吸科40例COPD住院患者分为发作、缓解期2组,并以健康老年人做对照,分别采用双抗夹心法、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3组人群中胶原和细胞因子。 结果 COPD发作期与缓解期CⅠ、CⅢ、CⅣ均明显高于健康老年人(P<0.01),同时,发作期IL-1β、IL-8、TNF-α、IFN-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缓解期IL-1β、TNF-α、IFN-γ也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 细胞因子是导致COPD肺间质改变的主要机制
    肺癌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hTERT基因表达在诊断中的价值
    何平,闫灵,吴宝刚,李乃静
    2005, 25(8): 1-768. 
    摘要 ( )  
    目的 探讨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的人端粒酶反转录酶(hTERT)基因的表达水平对于肺癌的诊断意义。 方法 采用RT-PCR定量检测中国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学院干诊科2002-03~2005-02 30例肺癌住院患者及15名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hTERT的基因表达水平。 结果 肺癌患者和正常对照组的hTERT mRNA的吸光度值分别为0.906±0.112,0.407±0.104。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 结论 定量测定PBMCs的hTERT mRNA的表达水平是诊断肺癌患者的有效方法。 =http://cn.daxia123.cn/cn.j
    国内文献回顾
    国人眩晕症的病因及治疗综合分析
    关秀萍
    2005, 25(8): 1-711. 
    摘要 ( )  
    临床病例讨论
    发热 咯血 腹泻 急性左心衰 急性呼吸衰竭
    周新福,曹彬
    2005, 25(8): 1-768. 
    摘要 ( )  
    咳嗽 咳痰 喘息
    王植荣,孙滢
    2005, 25(8): 1-711. 
    摘要 ( )  
    诊断治疗标准评介
    对我国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的评介
    周〓新
    2005, 25(8): 1-768. 
    摘要 ( )  
    论著
    一氧化碳中毒致心肌损害的临床研究
    吴俊荣
    2005, 25(8): 1-766. 
    摘要 ( )  
    肝豆状核变性32例临床、颅脑CT与MRI表现分析
    赵建华,索爱琴,韩雄
    2005, 25(8): 1-737. 
    摘要 ( )  
    糖皮质激素联合苯那普利治疗中等量尿蛋白IgA肾病临床随访研究
    沈世忠,吴建平,杨忠民,胡义阳,施子若,黄华桑
    2005, 25(8): 1-714. 
    摘要 ( )  
    系统性红斑狼疮脑病36例临床分析
    邵自强,赵雪梅
    2005, 25(8): 1-737. 
    摘要 ( )  
    目的 研究系统性红斑狼疮脑病患者临床表现特点。 方法 分析、归纳2000-01-01~2004-10-10中日友好医院神经内科36例系统性红斑狼疮脑病患者症状、体征、辅助检查。 结果 36例系统性红斑狼疮脑病患者主诉症状9类,其中头痛、意识障碍、肢体无力居发生率前3位;发现体征13类,其中病理反射、意识障碍、肢体瘫痪居前3位。 结论 (1)系统性红斑狼疮脑病是活动性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表现之一。(2)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无论病史长短,均可发生系统性红斑狼疮脑病。(3)系统性红斑狼疮脑病表现复杂多样。 =http://cn.daxia123.cn/cn.js>
    氯沙坦治疗特发性扩张型心肌病对心脏重塑的探讨
    欧阳荣超,吴焱贤,全屏寿,余晋涛,李崇虹,胡允兆,何宗云,周艺
    2005, 25(8): 1-714. 
    摘要 ( )  
    目的 探讨氯沙坦治疗特发性扩张型心肌病(IDCM)对心脏重 塑及心功能改善的疗效。 方法 对1997-01~2002-12广东顺德第一人民医院IDCM住院病人56例次行超声心动图(UCG)检测。随机分两组:氯沙坦治疗组30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氯沙坦50 mg/d及β-受体阻滞剂。常规治疗组26例,均用强心、利尿、补钾、血管扩张剂,每月随访1次,共6个月,分别统计第3个月及第6个月时UCG结果。 结果 氯沙坦治疗组,从第3个月起,UCG各指标比治疗前均有显著改善(P<0.05);6个月时改善更明显(P<0.01)。常规治疗组亦有不同程度改善,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
    巴曲酶与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观察
    黎宝玲,李丽冰,翁宗伟
    2005, 25(8): 1-737. 
    摘要 ( )  
    目的 探讨巴曲酶和低分子肝素(LMWH)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 方法 连续积累2002-01~2004-03广东佛山市顺德桂洲医院150例急性脑梗死住院患者,随机分为巴曲酶组(42例)、低分子肝素组(48例)和对照组(60例),均在发病后6~72 h内给药,治疗前后对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评价,比较巴曲酶与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 结果 巴曲酶组治愈率显著高于低分子肝素组(P<0.05),治疗后巴曲酶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恢复也显著优于低分子肝素组(P<0.05)。 结论 巴曲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优于低分子肝素。 =http://cn.daxia123.cn/
    急性脑梗死患者脑磁图运动相关磁场特征研究
    孙占用,荀丽颖,吕佩源,孙吉林,冯亚青,郭宗成,王贺波,吴杰,李素敏
    2005, 25(8): 1-714. 
    摘要 ( )  
    目的 研究急性脑梗死患者脑磁图运动相关磁场的变化特征。 方法 2003-06~2004-08对河北省人民医院9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和6名健康志愿者进行MEG MRCFs检测。患者看到一侧闪光信号提示后,相应侧食指做一次抬起放下运动触发光电耦合作为“0”时刻,MRCFs波峰由等价电流偶极子(ECD)评估,并与超薄MRI进行影像融合。 结果 MRCFs波峰的ECD均位于两侧初级运动皮层“手区”,患者组MRCFs波峰潜伏期延迟(P<0.01),尤以患侧为重,患侧ECD强度较健侧减小(P<0.01)。 结论 MEG测定MRCFs可客观、灵敏的检测出急性脑梗死患者运动皮层功能的损伤 。
    便秘型和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肛门直肠运动及直肠感觉功能的检测分析
    丁元伟,何兴祥,赵英恒,陈德
    2005, 25(8): 1-737. 
    摘要 ( )  
    目的 研究便秘型和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患者肛门直肠运动及直肠感觉改变。 方法 对2000-01~2004-01广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根据罗马Ⅱ标准入选的便秘 型IBS 30例,腹泻型IBS 20例,正常对照组26例,进行肛门直肠运动功能及直肠感觉测定。 结果 (1)便秘型和腹泻型IBS肛门括约肌压力、肛门括约肌最大缩窄压和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增加腹压时,肛门括约肌净增压腹泻型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模拟大便时直肠和肛门括约肌出现同步收缩发生率便秘型IBS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2)便秘型IBS直肠对容量刺激的最低敏感量
    表现为肾病综合征的IgA肾病病理特征及其与预后的关系
    杨念生,武庆庆,杜勇,张锐,李幼姬,叶任高,余学清
    2005, 25(8): 1-714. 
    摘要 ( )  
    目的 探讨表现为肾病综合征(肾综)的IgA肾病病理特性及其与预后关系。 方法 分析1987~2002年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肾内科确诊的IgA肾病723例,表 现为肾综的IgA肾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疗效,与非肾综IgA肾病进行比较并长期随访。 结果 7.1%(51/723)IgA肾病表现为肾综。肾综组高血压和肾功能不全发生率显 著高于非肾综组(35.3%对13.8%和47.1%对19.2%,P<0.05);而肾小球指数和新月体指数均显著高于非肾综组(P<0.05)。IgA肾综组存活率显著低于无肾综组(P<0.01),1、3、5年肾存活率分别为100.0%、84.9%、68.6%和100.0%、95.9%、91.9%(P<0.
    胱抑素与老年肌酐正常肾损害患者肾小球滤过率的相关性研究
    刘建,杭永伦,侯静,李友芸
    2005, 25(8): 1-737. 
    摘要 ( )  
    目的 探讨在血清肌酐正常的老年肾损害患者中,胱抑素(cystatin C,Cys-C)对肾小球滤过率(GFR)评价的意义。 方法 对2002-11~2003-12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86例有肾损害但血清肌酐(Scr)正常的老年患者,应用乳胶颗粒增强比浊法测定血清中Cys-C浓度,并采用CockCroft-Cault公式计算内生肌酐清除率(Ccr)。分别比较Cys-C与Scr和Ccr的相关性。 结果 56例Cys-C升高超过正常,占56.1%;比较Ccr≤59 mL/min和Ccr>59 mL/min两组间的Cys-C质量浓度发现,当Ccr≤50 mL/min时,97.1%的患者Cys-C超过正常,在Ccr>59 mL/min时,已有44.2%患者Cys-C超过正
    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诊治胆胰疾病610例分析
    王志勇,马世华,李志娟
    2005, 25(8): 1-714. 
    摘要 ( )  
    血液透析对血管内皮细胞影响的观察
    杨亦彬,陈忠霞,徐昆
    2005, 25(8): 1-741. 
    摘要 ( )  
    目的 观察肾衰患者血液透析对患者血管内皮细胞的影响。 方法 对2003-03~2003-11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初次透析的终末期肾衰(ESRD)30例,分别于透析前、透析60、120min和透析结束时采血检测循环内皮细胞(CEC)数和von Willebrand因子(vWF)。同时检测20例健康非透析成人的CEC和vWF。 结果 ESRD患者CEC和vWF明显高于健康成人,透析过程中CEC和vWF进行性增高并且与透析时间呈正相关。 结论 ESRD存在血管内皮层异常,血液透析可能加重血管内皮功能细胞损害。 =http://cn.daxia12
    拉米夫定联合干扰素α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观察
    舒丹,许城,杨大国,王松,谢成渝,王平
    2005, 25(8): 1-714. 
    摘要 ( )  
    目的 研究拉米夫定联合干扰素α对慢性乙型肝炎病人的疗效。 方法 对1999~2001年深圳市东湖医院慢性乙型肝炎病人87例,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36例,用拉米夫定(100 mg/d)联合干扰素α(每次5 mU)隔日1次肌注,26周后单用拉米夫啶至104周。对照组51例,单用拉米夫啶100 mg/d,疗程104周,并评估疗效。 结果 两组HBV DNA转阴率差异无显著性(P=0.24),联合治疗组的HBeAg/抗-HBe血清转换率高于拉米夫定组(38.9%对17.6%,P=0.03)。联合治疗组的HBV YMDD变异率较低(22.2%对43.1%,P=0.04)。 结论 联合治疗的2年疗效优于单用拉米夫定,且能减少病
    抗甲状腺药物致粒细胞缺乏症6例临床分析
    蔡晓频,杨文英,杨兆军,陈燕燕,卜石
    2005, 25(8): 1-741. 
    摘要 ( )  
    目的 探讨抗甲状腺药物致粒细胞缺乏症(粒缺)的临床特点。 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4-01~2004-05北京中日友好医院收治的6例抗甲状腺药物 致粒缺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 6例粒缺患者均为女性,年龄17~65岁,其中5例由他巴唑所致,1例丙基硫氧嘧啶所致,5例在服药后2个月内发生粒缺,1例在半年后发生。临床表现为突发高热咽痛。5例治愈,粒细胞在停药后2周内恢复,1例死亡。 结论 粒缺为严重的不良反应,不可预测,在甲亢患者开始药物治疗的2个月内,应高度警惕粒缺的发生。 =
    新诊断格雷夫斯病患者肝功能变化与甲状腺激素及抗体的关系
    沈山梅,朱大龙,黄洪,韩光晓,黄群,冯雪峰
    2005, 25(8): 1-714. 
    摘要 ( )  
    目的 分析新诊断的格雷夫斯(Graves)病患者肝功能与甲状腺激素及抗体水平的关系。 方法 对2002-09~2004-04南京市鼓楼医院117例新诊断的Graves病患者用抗甲亢药前,分析临床表现、肝功能、肝炎病毒指标、FT3、FT4、TSH、抗体TPOAb、TGAb、TRAb等。按肝功能正常与否分为正常组(74例)和异常组(39例),4例为病毒性肝炎予以剔除。 结果 113例新诊断的Graves病患者合并肝功能异常(至少有一项异常)的发生率34.51%。肝功异常组的FT3、FT4及TRAb水平明显高于肝功能正常组(P<0.001),而TSH、TPOAb、TGAb两组间无显著差异。 结论 新诊断的Graves病
    静脉用右旋糖酐氢氧化铁注射液治疗肾性贫血疗效观察
    李德天,李旭,王艳秋,刘大军,杨旭,周光宇,苏雪松,何平
    2005, 25(8): 1-741. 
    摘要 ( )  
    目的 观察大剂量静脉给予右旋糖酐氢氧化铁注射液(科莫非)治疗慢性肾衰患者铁缺乏的有效性与安全性。 方法 对2004-01~2005-02中国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学院肾内科46例患者根据公式计算总补铁量,应用科莫非进行补铁治疗。于用药前及首次用药后2周、停药后2周检测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红细胞(RBC)、网织红细胞(Ret)、血清铁蛋白(SF)及转铁蛋白饱和度(TSAT)等指标,同时观察有无不良反应。 结果 (1)46例患者中铁贮存低下者18例,占40%;相对铁缺乏者28例,占60%。(2)首剂用药后2周及总量应用结束停药后2周与用药前相比,Hb、HCT、RB
    一氧化碳中毒致心肌损害的临床研究
    吴俊荣
    2005, 25(8): 1-714. 
    摘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