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 2011, Vol. 31 ›› Issue (5): 323-.

• 高端论坛 • 上一篇    下一篇

临床从医五十八载的点滴体会

  

  • 出版日期:2011-05-01 发布日期:2011-04-27
  • 作者简介:罗慰慈小传〖HTK〗:罗慰慈,北京协和医院内科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毕业于北京中国协和医学院医本科。曾任卫生部药典委员会委员,卫生部新药审评委员会委员,国家教委留学资格审评专家、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学术委员会执行委员会委员,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校务委员会委员,国家教委学位评定委员会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心血管、呼吸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第一届常委、第二、三届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内科学会主任委员、《中华内科杂志》主编,《中华结核呼吸杂志》主编,《中国新药杂志》副主编辑,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Journal和Chinese Medical Journal编委,Respirology编委。1996年当选为亚洲太平洋呼吸学会主席。2006年获中国呼吸医师终身成就奖。 1948年毕业于福建协和大学生物系,1953年毕业于北京中国协和医学院医本科。1955—1956年任北京协和医院内科总住院医师,1957年任主治医师,1979年任主任医师,1983年任北京协和医院内科副主任,1985—1986年任北京协和医院内科主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1959—1960年曾在北京中医学院和南京中医学院学习中医2年。1983年曾在美国约翰霍浦金斯医学院和俄立冈医学科学中心任访问学者。

  • Online:2011-05-01 Published:2011-04-27

摘要:

我从1953年担任内科住院医师开始,迄今已58年,每次超时看完门诊或抢救会诊的患者下来,虽然身心俱疲,但是自己已经为患者尽了全力而稍感安慰。遇到疑难病例难以确诊或会诊中仍存在一些未明确或不清楚的问题,事后仍会查清以利再诊。我院内科前主任张孝骞教授教导我们,当处理1例患者或拟诊1个病案或进行1次必要的治疗时,应保持一种高度负责和十分谨慎的心理状态,像古人常称的“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不但应当进行全面而细致的问诊和体格检查,更应从患者的利益出发,一切谨慎负责地去处理。下面分别举例和大家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