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党为人民谋健康的100年专栏
    我国口腔健康科学人文的历史、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回顾百年中国牙防发展历程
    卞金有
    2021, 14(5): 513-518. 
    摘要 ( 24 )  
    专题笔谈
    上颌骨缺损的分类与临床特点
    孙艳芳a, 赵熠b, 刘冰a
    2021, 14(5): 519-524.  DOI: 10.19538/j.kq.2021.05.002
    摘要 ( 16 )  
    上颌骨是一对形态复杂的骨骼,对语音、吞咽和咀嚼功能有重要作用。由于这一多功能区的复杂三维解剖特点,上颌骨缺损后要修复达到术前状态极具挑战性,同时也难以形成普遍接受的分类系统。硬腭缺损小于50%的低位上颌缺损通常可采用赝复体成功修复,较广泛的上颌骨缺损则需复合组织瓣移植和(或)牙种植体支持的赝复体修复。文章就几种常用的上颌骨缺损分类系统及治疗选择做一介绍。
    上颌骨缺损的外科修复
    吴添福, 刘冰
    2021, 14(5): 525-530.  DOI: 10.19538/j.kq.2021.05.003
    摘要 ( 27 )  
    上颌骨缺损是口腔颌面头颈肿瘤术后的常见面部畸形,对患者的面容、吞咽、咀嚼及社交活动均有重要影响。作为面中份的重要骨支撑之一,上颌骨的修复重建也是颌面外科具有挑战性的工作,针对不同类型和部位的缺损修复方式有多种选择,需要根据患者个体的具体情况和医疗机构及医生的技术条件而定。文章就常用的外科修复方式在上颌骨缺损重建中的应用做一介绍。
    上颌骨缺损的赝复体修复
    赵熠a, 白轶b, 王贻宁a
    2021, 14(5): 531-535.  DOI: 10.19538/j.kq.2021.05.004
    摘要 ( 20 )  
    上颌骨缺损后常造成患者面部软组织塌陷、发音不清及吞咽困难等问题,赝复体修复可较好地恢复面部丰满度、降低过高鼻音、封闭口鼻交通及改善咀嚼。上颌骨缺损的赝复体修复设计,因缺损位置、大小及余留牙的情况不同而有所差异。文章参考修复学领域常引用的两种分类法,分别介绍部分牙列缺损的上颌骨缺损、无牙颌上颌骨缺损、全上颌骨缺失赝复体修复的原则与方法,以期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
    上颌骨缺损修复后的功能与形态评估
    熊学鹏, 赵怡芳
    2021, 14(5): 536-540.  DOI: 10.19538/j.kq.2021.05.005
    摘要 ( 11 )  
    上颌骨缺损造成患者咀嚼功能下降、吞咽障碍及语音不清,面部畸形还会导致其社交困难、生活质量下降。采用赝复体或外科修复上颌骨缺损,可部分恢复患者的口腔功能与面部外形。评估上颌骨缺损的赝复体与外科修复效果是改进治疗方案的重要参考依据。文章从口腔功能、面部形态与美学及患者满意度三方面评估上颌骨缺损修复效果,为临床研究提供参考。
    口腔医学教育研究专栏
    牙周病学课程整合的设计与实施
    康军a, 胡文杰a, 孟焕新a, 陈艳b, 司燕c, 荣文笙c, 赵亦兵a
    2021, 14(5): 541-544.  DOI: 10.19538/j.kq.2021.05.006
    摘要 ( 17 )  
    传统口腔医学本科生牙周病学理论课所包含内容分别由5个教研室讲授,存在部分内容重复、授课时间跨度大、学科之间缺乏关联等问题,教学效果有待改进。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遵循“以疾病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自2018年起开始进行牙周病学课程整合的教学改革和探索,经过充分研讨、论证和准备,进行了全新的课程设计。整合后的牙周病学理论课划分为5个版块16个单元,共33学时,由牙周病学、口腔组织病理学和口腔预防医学3个教研室的教师共同讲授。优化教学单元,调整授课顺序,整合后的课程内在逻辑结构更加合理。并在不增加学时的前提下,注入牙周病的发病机制、种植体周围组织及疾病等反映学科发展的新内容。两年的牙周病学课程整合教学实践实施顺利,教学效果评价表明教学效果良好、教学质量提升。
    基于问卷调查的牙周病学联合多学科大查房课程效果评价和分析
    曹洁a, 钟金晟a, 胡文杰a, 刘云松b, 李丽曼a
    2021, 14(5): 545-549.  DOI: 10.19538/j.kq.2021.05.007
    摘要 ( 17 )  
    目的    对基于多学科综合诊治牙周临床复杂病例的大查房教学课程进行效果评价和分析。方法    研究纳入2018—2019年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在读研究生112人次和教师30人次,采用问卷调查方法,针对研究生病例汇报技能,对本课程的形式、内容及实用价值等进行调查。通过问卷调查统计结果评价和分析课程效果。结果   自2018—2019年共进行大查房课程4次,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研究生112人次中,约96.4% ~ 99.1%的研究生对病例汇报各方面质量的评价良好;对课程的整体评价上,研究生92人次中有87.0%的研究生认为其十分有利于各专业研究生提高口腔临床综合专业素养,无较差或不满意的评价。教师30人次中,96.7%的教师对该课程的评价予以了最高评级。结论    本课程能达到研究生的多学科综合诊治设计思路训练目的,实施效果良好,课程前景有待进一步探索。
    口腔种植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探索
    江鹭鹭, 高静, 赵宝红
    2021, 14(5): 550-552.  DOI: 10.19538/j.kq.2021.05.008
    摘要 ( 25 )  
    建立口腔种植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对于完善口腔种植学教育体系、提高医疗质量等极为重要。文章介绍并探讨了口腔种植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必要性以及培训方法,以期为探索我国口腔种植专业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论著
    基于三维有限元分析对无托槽隐形矫治器远中移动上颌尖牙的应力变化趋势初探
    覃思文, 韩雪, 徐于婵, 马璇, 陈杰, 乔祥晨, 周玉洪, 郭维华
    2021, 14(5): 553-559.  DOI: 10.19538/j.kq.2021.05.009
    摘要 ( 48 )  
    目的    利用三维有限元分析方法对无托槽隐形矫治器远中移动上颌尖牙的应力变化趋势进行初步探索。方法    选择2020年11月至2021年4月于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儿童口腔科就诊需远中移动上颌尖牙的患儿3例,分别诊断为前牙深覆牙合、上颌牙列重度拥挤及上颌牙列拥挤+双侧上颌第二磨牙未萌,并根据锥形束CT(CBCT)数据构建三维有限元分析模型,分别记为第1 ~ 3例。3例三维有限元分析模型均模拟右上颌尖牙远中移动0.25、0.30、0.35、0.40、0.45 mm。利用ANSYS workbench 2020 R2软件分析初戴无托槽隐形矫治器时,右上颌尖牙牙体、牙周膜、牙槽骨和矫治器的应力分布,将最大应力值与移动距离进行直线、对数与指数回归分析,并通过决定系数R2选择最佳回归分析模型。结果    (1)牙周膜应力分布:3例三维有限元分析模型右上颌尖牙牙周膜的最大应力值与移动距离存在直线、对数与指数回归关系,其中对数回归分析模型的R2值最大。(2)牙体应力分布:第1例和第3例三维有限元分析模型右上颌尖牙牙体的最大应力值与移动距离存在直线和对数回归关系,其中对数回归分析模型的R2值较大。(3)牙槽骨应力分布:第1例三维有限元分析模型牙槽骨的最大应力值与移动距离存在直线、对数与指数回归关系,其中对数回归分析模型的R2值最大。(4)矫治器应力分布:3例三维有限元分析模型矫治器的最大应力值与移动距离存在直线、对数与指数回归关系,且第1 ~ 3例分别为指数回归模型、对数回归模型及直线回归模型的R2值最大。结论    在无托槽隐形矫治器远中移动上颌尖牙0.25 ~ 0.45 mm时,牙体、牙周膜及牙槽骨的最大应力值与移动距离很可能为对数回归关系,提示增加过矫治量对牙体、牙周膜及牙槽骨的应力变化影响较大,需要对移动距离进行精确计算与设计。此外,无托槽隐形矫治器的最大应力值与移动距离的回归关系并不惟一,提示其变化趋势可能与错牙合畸形的类型有关。
    利用ABO-OGS指数评价Damon Q自锁托槽与MBT托槽矫治效果研究
    宋欣羽, 钱玉芬
    2021, 14(5): 560-564.  DOI: 10.19538/j.kq.2021.05.010
    摘要 ( 13 )  
    目的    利用ABO-OGS指数评价Damon Q(DQ)自锁托槽与MBT托槽矫治拔除前磨牙病例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1—2019年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正畸科就诊的需拔除前磨牙行正畸治疗的60例错牙合畸形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拔除上下颌第一前磨牙患者30例,拔除上颌第一前磨牙和下颌第二前磨牙患者30例。相同拔牙模式患者再根据矫治系统分为DQ自锁托槽组和MBT托槽组,每组各15例。利用ABO-OGS指数评价两组矫治效果。结果    DQ自锁托槽组矫治时间为(26.70 ± 4.53)个月,明显短于MBT托槽组[(32.10 ± 7.26)个月],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3.458,P < 0.05)。在拔除上下颌第一前磨牙患者中,MBT托槽组总扣分低于DQ自锁托槽组,但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 -0.297,P > 0.05);DQ自锁托槽组咬合接触项目扣分较MBT托槽组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2.457,P < 0.05)。在拔除上颌第一前磨牙和下颌第二前磨牙患者中,DQ自锁托槽组总扣分及边缘嵴、咬合关系项目扣分较MBT托槽组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302、4.196、2.523,均P < 0.05)。结论    DQ自锁托槽和MBT托槽均可达到良好的矫治效果,其中DQ自锁托槽可缩短矫治时间,但在边缘嵴、咬合关系及咬合接触方面略逊于MBT托槽。
    上颌中切牙位点模拟即刻种植中发生鼻腭管穿孔的影响因素研究
    杨苗苗a, 马永清b, 王战昕, 陈靖文a, 曲哲a
    2021, 14(5): 565-568.  DOI: 10.19538/j.kq.2021.05.011
    摘要 ( 19 )  
    目的    研究不同因素对上颌中切牙位点模拟即刻种植中发生鼻腭管穿孔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1—12月在大连市口腔医院影像科拍摄的符合纳入标准的100例患者锥形束CT(CBCT)影像,在双侧上颌中切牙位点模拟植入直径4.3 mm、长16 mm的锥形种植体,观察鼻腭管穿孔发生的频次、部位及程度,比较不同性别、年龄、位点及鼻腭管形态对鼻腭管穿孔发生率的影响;减小种植体直径和(或)长度再进行模拟植入,观察不同型号种植体对鼻腭管穿孔发生率的影响。结果    100例患者的鼻腭管形态以管型最多、梭型最少。模拟植入直径4.3 mm、长16 mm种植体时,鼻腭管穿孔发生率为8.0%;其中男性发生率略高于女性,中年组发生率略高于青年组和老年组,右上颌中切牙位点发生率略高于左上颌中切牙位点,但不同性别、年龄、位点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鼻腭管穿孔发生率以梭型鼻腭管最高(37.5%)、锥型鼻腭管最低(1.7%),在不同鼻腭管形态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更改种植体型号,模拟植入直径3.5 mm、长13 mm的锥形种植体时鼻腭管穿孔率下降至2.0%。结论    在上颌中切牙位点模拟即刻种植中,性别、年龄及位点对鼻腭管穿孔发生率无明显影响,鼻腭管形态对鼻腭管穿孔发生率有显著影响。锥形种植体直径和(或)长度的减小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鼻腭管穿孔发生率。
    牙髓血运重建术治疗年轻恒牙牙髓坏死伴根尖周病变临床疗效及锥形束CT影像定量评价
    李佳洋, 周梦琪, 韦晓玲
    2021, 14(5): 569-574.  DOI: 10.19538/j.kq.2021.05.012
    摘要 ( 22 )  
    目的 探讨运用牙髓血运重建术治疗年轻恒牙牙髓坏死伴根尖周病变的临床疗效并进行影像学定量评价。方法    选择2018年1—11月于上海市口腔医院牙体牙髓病科就诊的18例年轻恒牙牙髓坏死伴根尖周病变患者的18颗患牙(均为单根管的下颌前磨牙),行牙髓血运重建术。术后随访18个月,期间收集临床及影像学数据,分析临床疗效并对牙根影像面积、根尖孔直径以及牙根长度变化进行CBCT影像定量评估,分析可能影响术后牙根发育的因素。结果 所有18颗经过治疗的患牙临床症状均消失,无叩痛、松动及窦道,有效率为100%,其中成功15例(83.3%)、好转3例(16.7%)。以术前为基准,术后18个月牙根影像面积平均增加83.78%,根尖孔直径平均减少50.78%,牙根长度平均增加24.61%;年龄(是否大于17岁)与牙根是否继续发育相关,性别及根尖孔大小与牙根是否继续发育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对于牙髓坏死伴根尖周病变的年轻恒牙,采用牙髓血运重建术可使牙根得到持续发育,年龄可影响术后牙根发育水平。
    微种植体支抗整体远中移动下牙列后牙根吸收变化的三维测量研究
    熊再道, 周培刚, 冯海霞, 陈秀春
    2021, 14(5): 575-579.  DOI: 10.19538/j.kq.2021.05.013
    摘要 ( 23 )  
    目的    通过锥形束CT(CBCT)三维重建方法评价微种植体支抗整体远中移动下牙列后的牙根吸收变化情况。方法    选择2017—2020年于苏州市第九人民医院口腔科就诊的21例采用微种植体支抗整体远中移动下颌牙列的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掩饰治疗患者,于治疗前后分别拍摄CBCT影像,使用Mimics 22.0软件对下颌中切牙、第一前磨牙及第一磨牙进行三维重建并测量治疗前后牙根体积及长度。采用SPSS 22.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3个牙位的治疗后牙根体积均较治疗前显著减小,其中下颌第一磨牙体积减小(14.27 ± 8.98)mm3,第一前磨牙体积减小(10.74 ± 5.70)mm3,中切牙体积减小(9.11 ± 4.08)mm3,并且下颌第一磨牙牙根体积减小量明显大于中切牙(P < 0.05)。治疗后下颌第一磨牙的牙根长度未发生明显减小(P > 0.05);而第一前磨牙牙根长度减小(0.52 ± 0.84)mm,中切牙长度减小(0.78 ± 1.39)mm,较治疗前均发生了较明显的减小(P < 0.05)。治疗结束后下颌中切牙、第一前磨牙、第一磨牙分别远中移动了(3.81 ± 2.15)、(3.16 ± 1.52)、(2.93 ± 1.72)mm,3个牙位的牙根体积减小量与其远移量均具有线性相关关系(r值依次为0.675、0.519、0.481,P值依次为< 0.001、0.002、0.006)。结论    下牙列整体远中移动后,牙根体积较长度发生了更显著的减小,采用牙根体积结合长度为指标诊断评估牙根吸收具有更高的敏感性。
    新型复合光敏剂介导的光动力疗法灭菌效果及细胞毒性的体外研究
    张平, 吴迎涛, 栾秀玲, 杜锐
    2021, 14(5): 580-585.  DOI: 10.19538/j.kq.2021.05.014
    摘要 ( 8 )  
    目的    研究新型复合光敏剂(甲苯胺蓝-羧甲基壳聚糖-碳纳米管复合光敏剂)介导的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的灭菌效果及细胞毒性,为其应用于临床提供理论基础。方法    (1)根据不同的复合光敏剂质量浓度(1.0、1.5、2.0、2.5 g/L)、光强度(53、106、159、212 mW/cm2)和光剂量(12、24、36、48 J/cm2)依次分为光敏剂组(A1 ~ A4亚组)、光强度组(B1 ~ B4亚组)、光剂量组(C1 ~ C4亚组),进行PDT处理;对照组(A5、B5、C5亚组)为不加复合光敏剂且不用激光照射。分析比较各组的灭菌效果。(2)在人牙周膜细胞的培养基中分别设置复合光敏剂质量浓度为1.5、2.0、2.5 g/L,在光强度212 mW/cm2、光剂量60 J/cm2下进行PDT处理的记为PDT组,不进行光照的记为避光组;以不加入复合光敏剂(0 g/L)进行PDT或避光处理的为各自的对照组。采用MTT法检测细胞相对增殖率(relative growth rat,RGR),并评价细胞毒性。结果    (1)光敏剂组、光强度组、光剂量组的组内各亚组间总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23.29、28.15、25.36,均P < 0.05)。各组中灭菌率最高的分别为A2、B4、C3亚组,其中C3亚组的灭菌率高于A2、B4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2)随复合光敏剂质量浓度的增加,PDT组和避光组的RGR均呈降低趋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23.06和24.15,均P < 0.05)。当光敏剂质量浓度为2.5 g/L时,PDT组和避光组较对照组RGR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各组应用不同质量浓度复合光敏剂PDT处理后的细胞毒性均为0和1级,属于合格。结论    新型复合光敏剂介导的PDT对龈上菌斑中的细菌具有较好的灭活作用,局部应用有效灭菌浓度的复合光敏剂介导PDT的细胞毒性级别低,具有很好的安全性。
    固定矫治器与隐形矫治器对正畸治疗疼痛影响差异的Meta分析
    安然, 杨馨惟, 雷浪
    2021, 14(5): 586-590.  DOI: 10.19538/j.kq.2021.05.015
    摘要 ( 20 )  
    目的    比较在正畸治疗过程中固定矫治器与隐形矫治器对患者疼痛影响的差异。方法    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中国知网等数据库,查找使用固定矫治器与隐形矫治器进行正畸治疗的相关文章。通过Meta分析比较在正畸治疗过程中两种矫治器对患者疼痛影响的差异。结果    共纳入11篇相关文献,其中7篇为随机对照试验(RCT)研究,4篇为对照临床试验(CCT)研究。共计患者683例,其中使用隐形矫治器(研究组)患者348例,使用固定矫治器(对照组)患者335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矫治器佩戴后1、3、5、7 d,研究组患者的疼痛程度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结论    矫治器初戴1周内,隐形矫治器对患者产生的疼痛程度小于固定矫治器。临床上应用隐形矫治器可能会提高患者依从性与配合度。
    口腔定位支架预防头颈部放疗患者口腔并发症作用的Meta分析
    蒋钰雅, 李阳, 闫婧, 杨觅, 王孔成, 汪娟, 吴国锋, 孙方方
    2021, 14(5): 591-595.  DOI: 10.19538/j.kq.2021.05.016
    摘要 ( 20 )  
    目的    评价口腔定位支架对头颈部放疗患者口腔并发症的预防作用。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万方、VIP维普等数据库,查找口腔定位支架在头颈部肿瘤放疗中运用的相关研究,检索时间截至2021年1月。对方法学相似的研究合并使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其余研究结果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5项随机对照研究、2项回顾性队列研究、1项前瞻性观察研究。Meta分析结果显示,使用口腔定位支架进行头颈部放疗患者的中重度黏膜炎及严重味觉障碍的发生率显著小于不使用口腔定位支架的患者(均P < 0.001);使用口腔定位支架有减轻口干症的趋势。结论    口腔定位支架在头颈部放疗中对口腔正常组织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牙颌面畸形患者手术前后生活质量变化研究
    张维倩, 徐铭浛, 谢媛媛, 窦莎莎, 白晓峰
    2021, 14(5): 596-598.  DOI: 10.19538/j.kq.2021.05.017
    摘要 ( 9 )  
    目的    评估牙颌面畸形患者正颌手术前后口腔健康相关生活质量的变化,为临床方案制定和医患沟通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2019年6—12月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接受正颌手术的牙颌面畸形患者35例作为研究组,100名健康正常人作为对照组,以正颌手术生活质量问卷(OQLQ)对患者手术前后口腔健康相关生活质量进行评估。结果    牙颌面畸形患者的口腔功能、面部美学、牙颌面美学感知以及社会因素的术后评分均低于术前(P < 0.001),术前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 < 0.001);术后牙颌面美学感知和社会功能的评分高于对照组(P < 0.05)。结论    牙颌面畸形患者正颌手术术前的口腔健康相关生活质量低于正常群体,术后各维度比术前均明显改善,但术后牙颌面美学感知和社会功能方面的生活质量仍低于正常人群。
    综述
    种植体周微生物及其免疫应答的研究进展
    张雁君, 袁 泉, 杨醒眉
    2021, 14(5): 599-603.  DOI: 10.19538/j.kq.2021.05.018
    摘要 ( 21 )  
    种植体周病包括种植体周黏膜炎和种植体周炎,是种植修复常见的生物学并发症,微生物是其始动因素。明确种植体周微生物群落特征和微生物引发种植体周病的免疫病理机制,可有效预防和治疗种植体周病。文章就种植体周微生物及其免疫应答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细胞焦亡参与牙周炎发生发展的研究进展
    蒋晓健, 雷利红, 孙坚炜, 陈莉丽
    2021, 14(5): 604-609.  DOI: 10.19538/j.kq.2021.05.019
    摘要 ( 32 )  
    牙周炎是一种慢性感染性炎症疾病,探究牙周炎发生发展过程中炎症调节机制是预防和治疗牙周炎的关键,但目前其尚不明确。细胞焦亡是一种新发现的炎症性细胞程序性死亡方式,以细胞裂解并释放大量促炎因子为主要特征。菌斑微生物、局部及全身促进因素等多种牙周炎相关因素可能通过细胞焦亡引起牙周组织损伤。文章就细胞焦亡参与牙周炎发生发展的相关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微流控芯片在口腔医学领域的应用研究进展
    张荷旋, 侯本祥
    2021, 14(5): 610-614.  DOI: 10.19538/j.kq.2021.05.020
    摘要 ( 22 )  
    微流控芯片是指通过微细加工技术将微型功能元件组建成具有微流体控制的集成分析系统,在生命科学领域已开始广泛使用,在口腔医学领域目前应用较少。文章结合微流控芯片技术的优势,综述微流控芯片在口腔医学领域中的研究进展,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展望。
    颏下岛状瓣修复口腔颌面部缺损应用进展
    项丹威, 石海波, 宋丽娜, 吴春月, 刘麒麟
    2021, 14(5): 615-620.  DOI: 10.19538/j.kq.2021.05.021
    摘要 ( 13 )  
    颏下岛状瓣是由面动脉-颏下动脉供血的轴型皮瓣,其制备简便,血供稳定,术后瘢痕隐蔽。自颏下岛状瓣开发以来,几经改良,用法灵活多样,一直受到口腔颌面外科、头颈外科、整形外科医生的青睐。目前,颏下岛状瓣已经广泛应用于口腔、口咽和面部缺损的修复,包括软腭、颧部、颞区等远处部位。颏下岛状瓣的广泛应用主要依赖于其血供特点,以及在此基础上的改良和血管蒂延长方法。文章就颏下岛状瓣的血供特点、皮瓣类型及改良、血管蒂延长方法以及在口腔颌面部缺损的创新性应用等做一综述,为临床医生选择颏下岛状瓣修复口腔颌面缺损提供全面的应用策略。
    讲座
    咬合重建的六阶段实用治疗原则
    杨帆a, 李峥a, 王飞龙a, 叶红强a, 王祖华b, 寻春雷c, 胡文杰d, 刘云松a, 周永胜a
    2021, 14(5): 621-628.  DOI: 10.19538/j.kq.2021.05.022
    摘要 ( 25 )  
    咬合重建涉及多个学科,涵盖的知识面广,不仅需要全面系统的检查和分析、周密的治疗计划和繁多的治疗步骤,还需要注重修复细节、精准实施,是一种高难度的复杂序列治疗过程,因此往往要求医生有丰富的临床经验。笔者作为口腔修复专科医生,依据咬合重建相关经典理论及临床经验,并结合其他专业专家的意见和建议,将复杂的咬合重建过程提纲挈领地分为6个治疗阶段,包括检查设计阶段、口腔准备阶段、颌位调整阶段、临时修复阶段、永久修复阶段和随访维护阶段,并详述每个阶段的治疗步骤和注意事项。此外,文章展示1例在此原则指导下完成的临床病例,以期梳理咬合重建繁杂的治疗过程,阐述不同阶段的治疗细节,为临床提供一套便于参考的实用治疗原则。
    病例报告
    重度牙周炎患者双侧后牙牙周牙髓联合病变累及下颌管的位点保存后种植修复1例报告
    蔡盈可, 刘荩文, 潘亚萍
    2021, 14(5): 629-634.  DOI: 10.19538/j.kq.2021.05.023
    摘要 ( 4 )  
    累及种植体的根尖周病变显微根尖外科手术再治疗1例报告
    王思祁, 薛明
    2021, 14(5): 635-637.  DOI: 10.19538/j.kq.2021.05.024
    摘要 ( 16 )  
    口腔多学科联合治疗上前牙外伤龈下断根1例报告
    孙\素, 晏\莺, 潘旭东, 周\静
    2021, 14(5): 638-640.  DOI: 10.19538/j.kq.2021.05.025
    摘要 ( 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