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2016年, 第31卷, 第9期
    刊出日期:2016-09-06
    上一期    下一期

    述评
    专题笔谈
    论著
    讲座
    综述
    病例报告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述评
    关注危重患儿肠外营养规范应用
    贾鑫磊,钱素云
    2016, 31(9): 641-644.  DOI: 10.7504/ek2016090601
    摘要 ( )  

    肠外营养(PN)是危重患儿肠功能衰竭或肠内喂养障碍时的主要营养支持治疗方法。准确评估危重患儿的营养状况及能量需求有助于更好地实施PN策略。最佳的PN时机尚未确定,但目前倾向于晚期开始。“全合一”是推荐的肠外营养模式。在危重成人患者中,已经不同程度地推荐使用药理营养素,但在儿科还须更深入的研究。

    重视急诊与重症患儿转运
    祝益民
    2016, 31(9): 645-648.  DOI: 10.7504/ek2016090602
    摘要 ( )  

    急诊与重症儿童的转运日趋重要,为达到重症儿童转运的最大效益和最佳护理水平,必须保证转运的同质与安全。回顾国内外儿童转运的发展过程,提出院际转运的原则。儿科转运的最佳系统的组成,要求有最佳转运团队、最佳转运方式和最佳转运方案。最后介绍了转诊患儿的判断与评价,提出避免不良事件的发生是关键。

    专题笔谈
    危重患儿肠外营养开始时机
    任晓旭
    2016, 31(9): 649-652.  DOI: 10.7504/ek2016090603
    摘要 ( )  

    存在肠内营养禁忌证,或肠内营养不能满足患儿营养需求时,全肠外营养(TPN)或补充性肠外营养(PN)是必需的、安全的。但对其开始时机尚存在争议,研究结果也不尽一致。现有研究认为,低营养风险患儿在入重症监护病房(ICU) 7 d后开始PN治疗会受益更多。对高营养风险的危重患儿,入ICU 3 d后给予适度PN治疗,并监测营养代谢状态及对治疗的反应是目前可行的方案。

    危重患儿肠外营养途径及管理
    汤庆娅,吴青青
    2016, 31(9): 652-655.  DOI: 10.7504/ek2016090604
    摘要 ( )  

    危重症患儿营养不良发生率居高不下,肠外营养(PN)支持是改善患儿营养状况的主要方式之一,合理的PN途径及其维护是PN实施的基本保障。临床需根据PN配方的浓度、渗透浓度、酸碱度及输注持续时间来选择适宜的静脉途径。静脉途径主要分为外周静脉途径及中心静脉途径两大类,中心静脉途径包括经皮直接穿刺中心静脉、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途径和输液港。合理选择PN途径并做好相关置管操作、导管日常维护可有效降低导管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

    肠外营养监测及并发症处理
    王丽杰,刘春峰
    2016, 31(9): 655-661.  DOI: 10.7504/ek2016090605
    摘要 ( )  

    肠外营养(PN)是不能通过口或肠道为患儿提供足够营养时,所采取的一项挽救生命的治疗措施,可预防或改善营养不良,并保证患儿的生长发育需要。相比经口喂养或肠内营养,PN花费多,并可引起严重并发症。因此,需要严密监测,建立多学科的营养支持团队,避免所提供的营养不均衡或营养过度,严格进行无菌操作,以减少导管相关感染,有可能的情况下尽可能强化肠内营养,减少PN的量和时间。

    危重患儿热能与蛋白质供给充分性与预后关系
    张晨美,叶 盛
    2016, 31(9): 661-664.  DOI: 10.7504/ek2016090606
    摘要 ( )  

    危重患儿常存在营养代谢紊乱,且病情较重,常导致患儿的营养状况进一步恶化,从而影响疾病预后。对于危重患儿,营养状况不一,肌肉脂肪储备量较少,需要提供充分热能及蛋白质,但近年来有研究发现应激状态下,患儿能量需求并不多,因此如何选择恰当的热量及蛋白质的供给,仍然是目前所关注及值得探讨的话题。

    不同脂肪乳剂特点及其临床应用
    李玉梅,张 圳
    2016, 31(9): 664-666.  DOI: 10.7504/ek2016090607
    摘要 ( )  

    脂肪乳是肠外营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提供能量和必需脂肪酸,能够维持细胞结构和功能,影响机体免疫功能,有助于疾病康复,在危重患儿营养支持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脂肪乳已形成了多种不同配方的制剂,不同脂肪乳剂的代谢特点不同,决定了各种脂肪乳剂临床应用的不同。

    重视改进新生儿转运
    孔祥永,封志纯
    2016, 31(9): 667-669.  DOI: 10.7504/ek2016090608
    摘要 ( )  

    我国的新生儿转运虽然发展迅速,但转运体系还不完善,较规范的区域化新生儿转运网络仍较少,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的规模、设备和技术水平仍存在较大差距。为保证转运安全、降低转运风险,必须重视改进和不断优化我国新生儿转运工作,设立区域性的新生儿救治中心和新生儿病房建设分级管理是提供安全高效新生儿转运网络的前提。

    区域性危重患儿转运网络及其作用
    付 丹,何颜霞
    2016, 31(9): 669-673.  DOI: 10.7504/ek2016090609
    摘要 ( )  

    建立区域性危重患儿转运网络对危重患儿的救治及落实分级诊疗制度有重要作用。转运主要涉及转运前沟通联络、当地医院评估与稳定、转运途中生命维护、到达接收医院与医护人员无缝交接等环节。转运团队应掌握儿科急救技能,保障转运设备物资完好。转运中心应进行转运质控,改进转运质量,对区域内的医务人员进行培训并开展科研工作,提高危重患儿的救治水平。

    重症患儿院内转运
    黄 莉1,靳 蓉2
    2016, 31(9): 673-677.  DOI: 10.7504/ek2016090610
    摘要 ( )  

    院内转运是儿科重症监护病房(PICU)治疗中重要且不可避免的一部分。重症患儿的诊治过程中常需院内转运,而转运中不良事件发生率较高。应进行风险利益比的评估,以决定是否进行院内转运。专业的培训、完善的临床评估、合适的设备、转运清单的使用以及转运中的监护可增加转运安全性,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

    儿童公共卫生事件现场处置及转运
    缪惠洁,张育才
    2016, 31(9): 677-680.  DOI: 10.7504/ek2016090611
    摘要 ( )  

    儿童公共卫生事件的管理包括整体决策、组织应对、指挥协调、危机化解诸多方面,其中现场救治和转运救治是核心,也是对医护人员综合应急能力的检验。出现各种危急重症,而现场条件不足以应对大规模抢救时,转运至具备救治能力的相关专科医院尤为重要。近年来儿科危急重疾病包括突发儿童卫生事件的转运取得了发展,特别是儿童重症监护病房的建立,使危急重患儿获得了及时有效的救治。但目前尚未有统一应对方案,亟需政策规范和人员培训,以应对发生于儿童的公共卫生事件。

    论著
    肺脏超声对重症监护病房患儿应用价值分析
    陈水文1,2,许 煊1,刘 敬1
    2016, 31(9): 681-685.  DOI: 10.7504/ek2016090612
    摘要 ( )  

    目的    研究肺脏超声在儿童重症监护病房(PICU)中的应用特点及其临床价值。方法 对2015年5月1日至2015年8月31日就诊于北京军区总医院附属八一儿童医院的内科ICU和心外科ICU的137例患儿进行肺脏超声检查。肺疾病诊断依据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胸部X线和(或)CT检查,与肺脏超声检查结果进行对照比较。结果 137例中存在肺疾病者89例(66.7%);无肺部疾病者48例(33.3%)。肺疾病中肺炎76例(85.4%)、毛细支气管炎8例(9.0%)、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5例(5.6%)。肺疾病的主要超声征象为A-线消失、胸膜线异常、肺实变、肺间质综合征、肺搏动、肺水肿等。肺脏超声动态观察发现,病情的好转、加重或是新出现的肺部感染,均可通过胸膜线、A-线、肺间质综合征、肺实变、肺不张、支气管充气征等超声征象来判断。在撤呼吸机失败病例中,肺脏超声比X线更容易发现病灶。无肺脏疾病儿童肺脏超声中可见正常的胸膜线和A-线,无B-线、肺间质综合征、肺实变、支气管充气征等异常征象。结论 肺脏超声对PICU肺部疾病诊断准确,尤其对病情反复及撤呼吸机的患儿更具有实用价值;超声检查便于动态监测疾病变化,提示在PICU内常规开展肺脏超声检查具有可行性及必要性。

    CCL2-2518位点基因多态性与重症肠道病毒71型感染相关性研究
    贾文芳,刘培培,胡静飞,李 菲,吕 华,甄媛媛,宋 龙,陈宗波
    2016, 31(9): 686-689.  DOI: 10.7504/ek2016090613
    摘要 ( )  

    目的    研究CCL2-2518位点基因多态性与儿童重症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2014年5月至2015年9月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儿科检测为EV71阳性的手足口病合并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儿188例,根据病情轻重分为轻症组和重症组。同时选择正常体检儿童235例作为正常对照组。提取患儿外周血白细胞基因组DNA,用多重高温连接酶技术(iMLDR)检测EV71感染患儿及正常对照组CCL2-2518位点基因多态性,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CCL2浓度。结果 EV71感染患儿与对照组相比,CCL2-2518位点各基因型分布及等位基因频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症组与轻症组相比,GG基因型和G等位基因频率更高(P<0.001)。EV71感染组血清CCL2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重症组CCL2浓度较轻症组及对照组均明显升高(P<0.05)。EV71感染组CCL2-2518位点各基因型间血清CCL2浓度比较:GG型高于AG型,AG型高于AA型,含G等位基因者(GG+AG)高于非G等位基因携带者(AA)(P<0.05)。结论 CCL2-2518位点G等位基因与EV71感染的严重程度相关,可能是EV71感染的易感因素。

    重组人干扰素α2b雾化治疗毛细支气管炎近期疗效与远期预后评价
    张学莉,黄 英,赵 艳,黄 霞,王 健,徐晓雯,何 山,罗 蓉
    2016, 31(9): 690-693.  DOI: 10.7504/ek2016090614
    摘要 ( )  

    目的    观察重组人干扰素α2b雾化治疗毛细支气管炎的临床疗效、对肺功能的影响及治疗后喘息情况。方法     收集2015年1月至2015年4月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呼吸中心门诊诊断的毛细支气管炎患儿100例, 男74例, 女26例。分两组, A组61例, 予重组人干扰素α2b 100万单位加生理盐水1 mL溶解后, 雾化吸入15~20 min, 每天1次, 疗程5~7 d; B组39例为对照组。两组均予止咳化痰、 解痉平喘对症治疗。治疗7 d后进行两组症状体、征消失时间及组间临床疗效比较。治疗后2个月行婴儿潮气呼吸肺功能检查, 观察两组呼吸频率(RR)、 潮气量(VT)、 达峰时间比(TPTEF/TE)、 达峰容积比(VPEF/VE)变化。并于6个月后电话随访患儿病后再次喘息情况。结果    A 组咳嗽、 喘憋、 肺部哮鸣音消失时间均早于 B组(P<0.05)。A组治愈率(55.7%)高于 B组(1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044,P<0.05)。潮气呼吸肺功能比较提示,A组小气道阻塞轻于B组(P<0.05)。A、B组再次喘息率分别为21.3%,28.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20,P>0.05)。两组均未见局部刺激、皮疹、发热、呕吐等不良反应。结论    重组人干扰素α2b雾化吸入治疗毛细支气管炎临床疗效好,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早,呼吸肺功能检查小气道阻塞情况恢复较好,但对病后再次喘息的发生无明显改善。

    D二聚体与肺炎支原体肺炎严重程度相关性分析
    顾海燕,王 全,赵德育
    2016, 31(9): 694-697.  DOI: 10.7504/ek2016090615
    摘要 ( )  

    目的    探讨通过D二聚体评估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MPP)严重程度的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5年6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儿童医院呼吸科165例MPP住院患儿的临床资料,研究MPP患儿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及炎症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    (1)165例MPP患儿中,重症95例,轻症70例,重症病例血浆D二聚体水平较轻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影像学表现为肺实变(95例)、胸腔积液(68例)、肺不张(35例)的患儿血浆D二聚体水平较无相关表现者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3)27例有肺外并发症患儿血浆D二聚体水平较无肺外并发症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MPP患儿热程、白细胞计数(WBC)、中性比例(N%)、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呈正相关(P<0.01)。结论    MPP患儿血浆D二聚体水平能反映疾病严重程度,检测D二聚体水平有助于评估MPP病情,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UBE2C在神经母细胞瘤组织表达及临床意义分析
    马 潇1a,袁晓军1a,王立峰1b,顾龙君2
    2016, 31(9): 698-701.  DOI: 10.7504/ek2016090616
    摘要 ( )  

    目的    通过检测泛素偶联酶2C(UBE2C)在神经母细胞瘤(NB)患儿中的表达情况,分析其表达与NB患儿的临床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51例NB患儿术后石蜡包埋的组织样本,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其UBE2C 蛋白的表达水平。回顾性分析NB患儿的临床特征,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其生存曲线。 结果    51例患儿中,男女比例为1.8∶1,中位诊断年龄为36个月(3.3~156.0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25.6个月(5.5~42.7个月)。免疫组化结果显示,Ⅲ、Ⅳ期患儿UBE2C蛋白表达的阳性率(90.0%)明显高于Ⅰ、Ⅱ、Ⅳs期患儿(47.6%)(P<0.001);复发NB患儿的UBE2C表达阳性率(91.3%)明显高于无复发者(57.1%)(P=0.001)。生存曲线分析显示, UBE2C蛋白阳性表达组预后较差(P=0.006)。结论    UBE2C的表达与NB的分期及复发密切相关,UBE2C表达阳性提示NB患儿预后不良。UBE2C可能在NB侵袭、转移和复发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有望成为NB潜在的生物标记物和治疗新靶点。

    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血管迷走性晕厥患儿脑血流动力学变化分析
    王 明,朱 琳,董湘玉,常欲晓,杨轶男,倪 倩
    2016, 31(9): 702-705.  DOI: 10.7504/ek2016090617
    摘要 ( )  

    目的    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分析血管迷走性晕厥(VVS)的脑血流动力学特点,并探讨TCD对VVS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2011年12月至2013年8月于兰州大学第二医院小儿心血管科就诊的38例血管迷走性晕厥患儿,及20名体检健康儿童行直立倾斜试验,并应用TCD进行监测。结果    基础状态下,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左右大脑中动脉的收缩期血流速度(Vs)、舒张末期血流速度(Vd)、平均血流速度(V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脉冲指数(PI)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行直立倾斜试验后与基础状态时比较,左右大脑中动脉的Vs、Vd、V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I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通过直立倾斜试验诱发血管迷走性晕厥阳性反应时与基础状态时比较,左右大脑中动脉的Vs、Vd、Vm明显加快(P<0.05),PI值明显升高(P<0.05)。结论    VVS发生时,脑血管阻力增加,脑血流调节障碍;TCD检查对于判断VVS患儿脑血流状态具有重要价值。

    讲座
    急性重症患儿脑电脑功能监测
    廖建湘
    2016, 31(9): 706-711.  DOI: 10.7504/ek2016090618
    摘要 ( )  
    综述
    百日咳临床特征研究进展
    徐勇胜
    2016, 31(9): 712-715.  DOI: 10.7504/ek2016090619
    摘要 ( )  
    病例报告
    以肺部感染为表现的脊髓型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1例报告
    陆 璐,诸留珍,王进雅,葛 蕾,丁 玲
    2016, 31(9): 716-718.  DOI: 10.7504/ek2016090620
    摘要 ( )  
    儿童寨卡病毒感染1例报告
    季艳妮1,李孟荣2,杨莲芳1,魏洪平1,季坚卫1,张严峻3
    2016, 31(9): 719-720.  DOI: 10.7504/ek2016090621
    摘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