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指南解读
    2015 NASPGHAN/ESPGHAN《婴儿胃食管反流和胃食管反流病管理临床指南》解读
    吴 岚,王朝霞
    2016, 31(7): 481-484.  DOI: 10.7504/ek2016070601
    摘要 ( )  

    超过2/3健康婴儿都曾有过胃食管反流(GER)症状,当其引起一系列不良反应及并发症时则称为胃食管反流病(GERD)。由美国儿科学会(AAP)授权,由北美儿科胃肠病学、肝病学和营养学会(NASPGHAN)及欧洲儿科胃肠病学、肝病学和营养学会(ESPGHAN)共同修订婴儿GER和GERD的管理临床指南。该指南提出,对于无并发症的GER和GERD,保守治疗可为一线方案,并且对是选择保守治疗,还是转诊胃肠科做了精确的评定。

    2015 ESPGHAN《生物类似药在小儿炎症性肠病中的应用共识》解读
    皮 壮,王朝霞
    2016, 31(7): 485-489.  DOI: 10.7504/ek2016070602
    摘要 ( )  

    由于生物制剂单克隆抗体的专利已经或即将到期,因此,生物类似药即将广泛地进入市场。此类药品的费用将逐渐降低,广大患者将更易应用到此类药物。由于在成人风湿类疾病患者以及儿童炎症性肠病患者仍缺乏足够的临床试验数据,因此,应用生物类似药仍需谨慎对待,并加以认真考量。与所有生物制剂一样,针对生物类似药在治疗儿童炎症性肠病方面的有效性、安全性及免疫原性,均需强制进行上市后监管。

    述评
    重视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诊断与治疗
    耿岚岚,龚四堂
    2016, 31(7): 490-493.  DOI: 10.7504/ek2016070603
    摘要 ( )  

    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慢性活动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和胃癌的主要致病因素。成人Hp感染大多在儿童期获得,感染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一旦感染,很少自然根除。对儿童Hp感染进行防治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在Hp感染的诊断、治疗及预防方面取得较大进展。

    专家论坛
    客观评价和正确认识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有益性”
    陈 洁
    2016, 31(7): 494-496.  DOI: 10.7504/ek2016070604
    摘要 ( )  

    关于幽门螺杆菌(Hp)感染,有观点认为Hp直接干扰代谢或间接慢性炎症作用可与多种疾病相关,甚至提出Hp或Hp的某些蛋白成分可作为治疗一些疾病如哮喘、肥胖等方法。但是,对于胃食管反流病、免疫异常疾病(如哮喘、食物过敏、炎症性肠病)和肥胖等现有资料研究发现,没有证据证明Hp对人体的“有益性”。所以,对于Hp感染相关性疾病需积极予以根治,并加强研究,应对日益上升的Hp耐药性和治疗失败率。

    专题笔谈
    中国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流行病学现状与变迁
    丁召路
    2016, 31(7): 497-499.  DOI: 10.7504/ek2016070605
    摘要 ( )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幽门螺杆菌(Hp)感染率存在明显差异, 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Hp感染率远高于发达国家。Hp感染是中国儿童最常见的慢性细菌性感染之一, 既往研究资料显示各地区差异较大。近年来,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Hp感染率及相关疾病均呈现下降趋势。近期发表的一项中国多中心、 前瞻性研究显示,Hp感染在中国无症状儿童中较常见,南北各地区之间总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感染率随着年龄增加而上升,10岁后尤其明显。北京地区近20年来儿童Hp感染呈现下降趋势, 提示社会经济状况的改善可能有助于降低儿童Hp感染率。

    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诊断方法及其临床应用
    李中跃
    2016, 31(7): 500-504.  DOI: 10.7504/ek2016070606
    摘要 ( )  

    Hp感染的诊断方法多样, 总体可分为侵入性诊断和非侵入性诊断的方法。Hp感染的检测方法在不同临床状态下有一定差异。虽然巢式PCR被认为是最接近儿童Hp感染检测的金标准方法, 但目前对Hp感染的诊断仍缺乏绝对的金标准。针对不同临床目的、 特殊人群或基因特性而研制更可靠简便的诊断方法将是未来发展方向。

    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规范化治疗
    黄 瑛,周 颖
    2016, 31(7): 505-509.  DOI: 10.7504/ek2016070607
    摘要 ( )  

    幽门螺杆菌(Hp)治疗可减少儿童Hp相关性胃炎、 消化性溃疡的复发。儿童中常用的Hp一线治疗方案是以质子泵抑制剂(PPI)联合2种抗生素的三联疗法。但由于耐药菌株、 患者依从性等问题的存在, Hp根除率逐年下降。根除儿童Hp需个性化治疗。

    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治疗中的难点问题与高耐药幽门螺杆菌根除措施
    郭 景,徐樨巍
    2016, 31(7): 509-512.  DOI: 10.7504/ek2016070608
    摘要 ( )  

    幽门螺杆菌(Hp)的根除率逐年下降,其治疗中的难点问题诸多,可从菌株因素、宿主因素、环境因素等多方面入手,并结合Hp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及临床工作经验,逐一分析提出解决方案,以提高Hp的根除率,减少复发。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儿童胃肠道外疾病研究进展
    殷国锋,江米足
    2016, 31(7): 512-516.  DOI: 10.7504/ek2016070609
    摘要 ( )  

    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人类最常见的感染之一。Hp不仅可直接作用于其定植宿主胃,引起胃肠道疾病,还能通过产生一系列激素、免疫分子、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等对胃肠道以外的系统产生危害。阐述Hp感染与儿童胃肠道外疾病如缺铁性贫血、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生长迟缓、哮喘、过敏性疾病、糖尿病、皮肤自身免疫性疾病、口咽部疾病、渗出性中耳炎,以及血管内皮功能紊乱等关系,有助于提高人们对Hp感染的认识,进一步拓宽抗Hp治疗的适应证。

    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途径危险因素及预防
    吴 斌,黄欢欢
    2016, 31(7): 517-520.  DOI: 10.7504/ek2016070610
    摘要 ( )  

    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世界范围最为常见的慢性感染性疾病之一,Hp感染可通过口-口途径和粪-口途径传播。儿童是Hp感染的高危时期,儿童Hp感染呈现家庭内聚集,且与社会经济状况、个人卫生习惯及喂养方式密切相关。开展健康教育,提倡母乳喂养,改进基础卫生设施和家庭卫生行为,注意手卫生及纠正不良饮食生活习惯等将会对降低儿童Hp感染率起重要作用。

    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肠微生态
    舒赛男,黄志华
    2016, 31(7): 521-523.  DOI: 10.7504/ek2016070611
    摘要 ( )  

    绝大多数幽门螺杆菌(Hp)感染发生在儿童期,罕有自发清除。Hp感染可改变胃肠道原有微生态,导致疾病发生和发展。近年来,Hp耐药性增加等因素使经典的三联疗法治愈率下降。微生态疗法被用于防治Hp感染,可抑制Hp活性和降低药物副反应,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论著
    中国首例儿童重症甲型H5N6亚型禽流感肺炎临床分析
    姚震亚a,卢秀兰a,罗如平b,肖政辉a
    2016, 31(7): 524-527.  DOI: 10.7504/ek2016070612
    摘要 ( )  

    目的    总结中国首例确诊且救治成功的儿童甲型H5N6亚型禽流感肺炎病例临床特征以及诊疗经验。方法 分析2016-04-13湖南省儿童医院急救中心收治抢救的全国首例重症儿童感染甲型H5N6亚型禽流感肺炎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患儿女,11岁。急性起病,早期症状与普通呼吸道感染类似,表现为发热、乏力、呕吐,卡他症状不明显。因不明原因高热,有明显乏力、呕吐等疑似流感可能,结合其与病故母亲接触史,考虑为“流感”或“禽流感”可能性大,立即入住感染科隔离病房口服奥司他韦抗病毒治疗。病程第8天,患儿病情进一步加重,X线胸片示双肺大片致密影,诊断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转重症监护室隔离治疗。痰液标本送检至湖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及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回报证实其为“甲型H5N6亚型禽流感病毒感染病例”。先后予以奥司他韦及帕拉米韦抗病毒,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同时予以抗感染以及糖皮质激素等治疗,逐渐撤离无创呼吸机,停氧耐受后治疗痊愈出院。结论 临床医师应重视流行病学调查。早发现、早诊断对人感染禽流感肺炎的治疗至关重要。应用有效治疗可控制病情和改善预后。

    儿童高嗜酸性粒细胞综合征13例临床分析
    周 锦a,王国丽a,伏利兵b,姜 锦c,徐樨巍a
    2016, 31(7): 528-532.  DOI: 10.7504/ek2016070613
    摘要 ( )  

    目的    探讨儿童高嗜酸性粒细胞综合征(HES)的临床特点以及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6年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收治的13例儿童HES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胃镜和影像、病理、治疗经过,结合相关文献对儿童HES临床特点以及诊治进行探讨。结果 13例HES中男7例(54%),女6例(46%);年龄3~14岁;病程1~72个月;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4.5~29.2)×109/L。受累器官:胃肠12例(92%), 肾脏膀胱11例(84%), 肺部7例(53%),可疑心脏受累3例(23%),皮肤1例(8%),肝脏1例(8%);2个部位受累共6例,3个部位受累5例,4个部位受累2例。治疗上均给予泼尼松口服治疗,随访10例均无临床不适症状(2例已停激素),但嗜酸性粒细胞仍有不同程度升高,3例失访。结论 儿童HES多见于学龄以及青春期儿童,以胃肠道、泌尿系统、肺部受累多见,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需要小剂量长期维持。

    生酮饮食治疗Dravet综合征的临床疗效研究
    张 静1,2,张月华1,田小娟1,季涛云1,张 尧1,许小菁1,杨小玲1,吴希如1
    2016, 31(7): 533-536.  DOI: 10.7504/ek2016070614
    摘要 ( )  

    目的    评估生酮饮食(KD)治疗Dravet综合征(DS)患儿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研究2007年1月至2015年11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采用KD治疗的46例 DS患儿资料,对其临床发作、脑电图(EEG)、认知功能特点进行总结。按照改良的Johns Hopkins方案配制KD,每天监测患儿尿酮体确保酮症状态,应用 Engel分级进行发作疗效评估,并评价KD引入后对患儿认知、 语言、 运动功能改善情况。结果 46例(男25例,女21例)DS患儿KD治疗至少满12周, 其中29例(63.0%)完成24周以上, 16例(34.8%)完成48周以上。9例发作完全控制, 25例发作次数减少>50%,且均于KD治疗2周内起效。KD治疗12周时,46例患儿中达到Engel分级标准Ⅰ级、 Ⅱ级、 Ⅲ级、 Ⅳ级疗效者分别占19.6%(9/46)、13.0%(6/46)、21.7%(10/46)、45.7%(21/46)。6例复查EEG显示背景节律明显改善,发作间期放电频率明显降低。其中15例认知功能有明显改善,8例语言有进步,8例运动功能有进步。KD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主要为消化道症状和代谢紊乱。结论 KD治疗DS具有起效迅速、半数患儿可有效减少发作,不良反应可耐受的特点,建议对抗癫痫药物疗效差的DS患儿尝试KD治疗。

    双歧杆菌三联活菌制剂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临床疗效Meta分析
    李 豪1,2,杨永志1,武庆斌3,黄志华4,郑跃杰5,秦环龙1
    2016, 31(7): 537-541.  DOI: 10.7504/ek2016070615
    摘要 ( )  

    目的    采用Meta分析方法评价双歧杆菌三联活菌制剂治疗轮状病毒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 万方、 维普、 Pubmed、 Embase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 检索时限均从建库至2015年12月, 收集国内外应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制剂治疗轮状病毒肠炎的所有随机对照试验(RCT)和前瞻性非随机对照试验(non-RCT)。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选择文献、 提取资料和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后, 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 5.2软件于2016-02-05进行Meta分析。结果    检索文献无RCT研究, 纳入21篇包含23个前瞻性non-RCT研究文献, 合计3388例患儿, 其中治疗组(对照组常规治疗+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或散剂)1804例, 对照组1584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 治疗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OR=4.59, 95%CI(3.69, 5.70), P<0.01]; 治疗组止泻所用时间少于对照组[平均差(MD)=-1.39, 95%CI(-2.24, -0.53), P=0.001]; 治疗组总治疗时间少于对照组[MD=-1.32, 95%CI(-2.19, -0.45), P=0.003]。结论    Meta分析评价现有文献认为, 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或散剂与常规治疗措施联用可提高轮状病毒肠炎的总体疗效, 并有效缩短止泻时间和总治疗时间。

    短篇论著
    继发于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后的儿童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脑炎16例临床分析
    王晓慧,张炜华,方 方,丁昌红,吕俊兰,陈春红,王 旭,韩彤立,伍 妘,王红梅,杨欣英,李久伟,张 珅,李 华
    2016, 31(7): 542-544.  DOI: 10.7504/ek2016070616
    摘要 ( )  

    目的    探讨继发于单纯疱疹病毒(HSV)脑炎后的儿童抗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脑炎的临床特点,进一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对2012年1月至2015年10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神经内科确诊为HSV脑炎后继发抗NMDA受体脑炎患儿16例的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6例分别于HSV脑炎后14 d至2个月病情好转时,再次出现恶化,年龄最小6个月;男女比为1.6∶1;多数患儿以运动障碍、精神行为异常起病,均具有典型的抗NMDA受体脑炎临床表现。全部患儿头颅磁共振成像(MRI)异常, 均显示大脑多部位不同程度坏死、 萎缩、 软化及胶质增生。脑电图异常率为100%, 本组患儿预后差,1例死亡,10例遗留中重度残疾,3例遗留药物难以控制的癫痫发作。结论 儿童HSV脑炎后有继发抗NMDA受体脑炎的可能; 对病情复发或恢复慢、 病程迁延的HSV脑炎应尽早检测抗NMDA受体抗体, 以便早期明确诊断,及时调整治疗策略。

    综述
    危重症儿童营养支持治疗
    郑健斌a,龚四堂b,陶建平a, 张剑珲a
    2016, 31(7): 545-548.  DOI: 10.7504/ek2016070617
    摘要 ( )  
    临床病例讨论
    出生30 d  皮肤、巩膜黄染4周
    刘 波,李 俊,李中跃
    2016, 31(7): 549-552.  DOI: 10.7504/ek2016070618
    摘要 ( )  
    间断腹痛伴反酸1年余
    李东丹,秦秀敏,王国丽,丁召路
    2016, 31(7): 553-557.  DOI: 10.7504/ek2016070619
    摘要 ( )  
    病例报告
    新生儿百日咳l例报告
    陈钇宇,韦 红
    2016, 31(7): 558-560.  DOI: 10.7504/ek2016070620
    摘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