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2013年, 第28卷, 第7期
    刊出日期:2013-07-06
    上一期    下一期

    专题笔谈
    讲座
    论著
    短篇论著
    综述
    病例报告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专题笔谈
    心肌损伤生化标志物应用进展及
    检测结果解析
    张乾忠
    2013, 28(7): 481-487. 
    摘要 ( )   PDF(1097KB) ( )  

    在儿科临床上,由各种原因所致的心肌损伤(myocardial injury)较为常见。心肌损伤过去也有人称为心肌损害、心肌受累等。在小儿时期导致心肌损伤的病因繁多,其中包括由病毒、肺炎支原体、细菌等引发的各种感染,缺氧、缺血、免疫反应、药物心脏毒性、中毒、心脏矫治手术、心脏介入治疗、导管射频消融术等。

    儿童高肌酸激酶血症常见病因及鉴别诊断
    陈新民
    2013, 28(7): 487-488. 
    摘要 ( )   PDF(958KB) ( )  

    肌酸激酶(cretine kinase,CK)的主要功能是催化肌酸与ATP之间高能磷酸键的可逆性转移,为肌肉收缩和运输系统提供能量来源[1]。CK通常存在于骨骼肌、心肌和脑组织中,有3种同工酶,即CK-MM(骨骼肌型)、CK-MB(心肌型)、CK-BB(脑型)。健康人血清中以CK-MM为主,约占总量的95%,CK-MB较少,一般少于5%,CK-BB则极微量

    脑利钠肽检测在小儿心血管
    疾病中的价值
    田杰
    2013, 28(7): 489-491. 
    摘要 ( )   PDF(998KB) ( )  

            脑利钠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也称B型利钠肽。由日本学者Sudoh等[1]于1988年首先从猪脑中分离出来而得名,是一种由32个氨基酸残基构成的多肽类激素。人类BNP广泛分布于脑、心脏、肺脏、消化、泌尿生殖等器官组织中,其中以心肌组织的水平最高。

    川崎病诊断实验室指标及其临床价值
    杨晓东,黄敏
    2013, 28(7): 491-494. 
    摘要 ( )   PDF(1007KB) ( )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 KD)是一种好发于儿童的急性、自限性且病因不明的血管炎,主要累及冠状动脉,最常见于5岁以下小儿,是目前最常见的导致小儿获得性心脏病的病因。一些儿童川崎病可并发冠状动脉瘤或扩张、缺血性心脏病和猝死。根据美国心脏协会2006年公布的川崎病诊断和治疗指南,川崎病的临床表现包括发热、双眼结膜充血、嘴唇和口腔黏膜的皲裂、皮疹、颈部淋巴结肿大[1]。据统计,1991—1992年全日本5岁以下儿童发病率为90/10万,1997—1998年为112/10万。上海和北京发病率分别为16.8/10万至36.8/10万和26/10万至31/10万[2]。

    免疫学指标在小儿心血管疾病
    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李雪梅,于宪一
    2013, 28(7): 495-499. 
    摘要 ( )   PDF(1071KB) ( )  

    心血管系统许多疾病都与免疫系统功能失调有关,如心肌炎、心肌病、血管炎、川崎病等。这些疾病有多种病因和发病机制,但免疫系统功能失调在疾病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心肌损伤可能是疾病最初的影响因素,但是遗传易感性、环境、后天的调节以及其他未知的机制都对外周血中的抗体滴度和心肌炎症的强度有重要影响。

    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病毒病原学检测方法及其临床价值评估
    马沛然,王小康
    2013, 28(7): 499-501. 
    摘要 ( )   PDF(1019KB) ( )  

      可引起心肌炎的病原微生物种类很多,其中以病毒最为多见。明确心肌炎的病毒病原对心肌炎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有很大作用。引起病毒性心肌炎(VMC)的病毒种类很多,其中以柯萨奇病毒B组(CVB),腺病毒(ADV),巨细胞病毒(CMV),微小病毒B19(PVB19),流感病毒(HIV),丙肝病毒(HCV)等最为常见[1]。近年来,由ADV引起的VMC增加很快,已超过CVB[2]。

    儿童晕厥生物标志物研究进展
    张清友,杜军保
    2013, 28(7): 501-502. 
    摘要 ( )   PDF(974KB) ( )  

    晕厥是儿童时期的常见病症,可由多种原因引起[1]。依据我们开展的多中心研究发现,在儿童晕厥中以自主神经介导性晕厥最为常见(占73%),其次为心源性晕厥(14%);在自主神经介导性晕厥中,又以血管迷走性晕厥(VVS)和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POTS)最为常见 [2-3]。晕厥发作对儿童身心健康具有极大负性影响。近几年来,在转化医学概念的指导下,人们针对儿童晕厥的生物标志物在临床上的应用开展系列研究,并应用这些生物标志物对晕厥患儿的诊断和个体化治疗进行指导,取得了可喜的进展。现介绍如下。

    讲座
    先天性心脏病筛查指标及其临床价值
    黄国英
    2013, 28(7): 503-504. 
    摘要 ( )   PDF(982KB) ( )  

     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CHD)是最常见的先天性畸形,也是新生儿和婴幼儿最主要的死亡原因,发病率约60/万至130/万。其中约1/4需要在新生儿期或婴儿期接受手术或介入治疗,这部分被称为重症先心病。近几年来,随着外科根治和姑息手术的进步,已经有可能在早期对重症先心病进行有效干预,患儿的手术存活率及远期预后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小儿原发心肌病病因诊断及遗传代谢异常筛查
    金梅
    2013, 28(7): 505-508. 
    摘要 ( )   PDF(991KB) ( )  

    1    心肌病分类
            1980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及国际心脏病协会(ISFC)提出心肌病定义和分类[1]。1995年WHO及ISFC心肌病分类中混合了解剖(肥厚、扩张)及功能(限制)概念,同一种心肌病可能涉及二类;有些心肌病随着病情进展也可能涉及二类而影响分类[2]。鉴于现有心肌病分类存在的问题及近年来心肌病分子生物学研究的成果,2006年美国心脏病协会(AHA)提出最新的心肌病定义及分类[3]。定义心肌病是一组不同的、伴机械和(或)电的心功能不全的心肌疾病,通常表现为不适当的心室肥厚或扩大,可由不同的、常为遗传的原因引起。心肌病可仅限于心脏受累或为全身疾病的组成部分,往往导致心源性死亡或与进行性心力衰竭相关的病残状态,分类为原发性(仅限于或主要限于心肌)和继发性(心肌病变为许多不同的全身多器官疾病的组成部分)。原发性心肌病包括遗传性[肥厚型心肌病(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HCM);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arrhythmogenic right ventricular cardiomyopathy,ARVC);心肌致密化不全(noncompaction of the ventricular myocardium,NVM),也常被称为左室心肌不全(left ventricular noncompaction,LVNC);糖原累积病(glycogen storage disease,GSD);传导系统疾病;线粒体心肌病(mitochondrial cardiomyopathy,MCM);离子通道疾病]、混合性[扩张型心肌病(dilated cardiomyopathy,DCM);限制型心肌病(restrictive cardiomyopathy,RCM)]及获得性(感染性心肌病,应激性心肌病,心动过速导致心肌病等)3类。继发性心肌病包括浸润性疾病、沉积性疾病、内分泌疾病、神经肌肉疾病(NMD)、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药物、重金属及化学物中毒等。2006年AHA把原发性心肌病定义改为病变全部或主要在心肌,而不是原因不明的心肌疾病,重新引用原发性及继发性名称;并按家族性/遗传性和非家族性/非遗传性分类有助于进行基因突变分析及筛查。2007年欧洲心脏病协会(ESC)提出新的心肌病定义及分类[4]。心肌病定义为心肌构造和解剖异常的心肌疾病,同时不存在冠状动脉病、高血压、瓣膜疾病和先天性心脏病。在原来分类为DCM、HCM、RCM、ARVC及未分类型的基础上,进一步分为家族/遗传性(包括已明确的基因突变及未明确基因缺陷二类)和非家族/非遗传性(包括特发性和已明确病因二类)。该分类中不采用原发性和继发性名称,不包括心肌离子通道病及传导性疾病。ESC分类根据心室心态和功能作为分类的基础与以往临床习用分类比较相近。
            我国2007年在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倡导下提出了中国心肌病诊断与治疗建议[5]。本建议从临床实用出发,注意到国外分类动向和致病基因研究的现状,将原发性心肌病分类和命名为DCM、HCM、ARVC、RCM和未定型心肌病5类。

    炎症性扩张型心肌病定义 诊断和治疗
    马沛然,王小康
    2013, 28(7): 509-511. 
    摘要 ( )   PDF(987KB) ( )  

     扩张型心肌病(dilated cardiomyopathy,DCM)较常见,发病率为1/2500,大多数是不可逆的,即病情越来越重,预后不良[1]。近年来发现一部分DCM患者心肌仍有炎症,称之为炎症性扩张型心肌病(inflammatory dilated cardiomyopathy,DCMI)[2]。2001年Wojniez等[3]报道DCM 202例,其中DCMI 84例,占41.5%,用免疫抑制剂等抗炎治疗,可显著改善病情。因此,及早对DCMI做出正确诊断和采取适当治疗措施极为必要。DCMI近年来才被国外发现。作者现对DCMI及相似疾病的定义、诊断和治疗介绍如下。

    论著
    儿童紫癜性肾炎足突融合与
    肾脏病理分级相关性研究
    任献国1,张 沛1,杜丽芳2,高远赋1,樊忠民1,高春林1,茅 松1,何 旭1,夏正坤1,任献青3,刘光陵4
    2013, 28(7): 512-515. 
    摘要 ( )  

    摘要:目的    探讨儿童紫癜性肾炎(Henoch-Schönlein purpura nephritis,HSPN)足突融合与肾脏病理分级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1日至2011年1月1日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儿科肾活检病理检查诊断为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的住院病例72例,对其进行病理分级和免疫荧光分型,并在电镜下观察足细胞足突融合情况。结果    病理分级按照国际儿童肾脏病学会(ISKDC)分类集中在Ⅱ级和Ⅲ级,其中病理分级为Ⅱ级的患儿34例(47.2%),病理分级为Ⅲ级38例(52.8%)。电镜下观察肾小球足细胞损伤情况:足突广泛融合21例,足突节段融合35例和无足突融合11例;5例电镜下未见肾小球。足突广泛融合患儿病理分级为Ⅲ级者较足突节段融合、无足突融合者多。足突广泛融合患儿中免疫荧光分型以IgA+IgM+IgG型最多;足突节段融合患儿中免疫荧光分型以IgA+IgG型较多,无足突融合患儿中免疫荧光分型以单纯IgA型最多。结论    儿童HSPN的肾小球病理改变除了系膜细胞的增生外,还存在足细胞损伤的情况,足细胞损伤情况越重病理改变越明显。

    支气管镜下球囊扩张成形术治疗
    儿童中心气道狭窄临床研究
    张 磊a,殷 勇a,张 静a,王 薇a,朱 铭b
    2013, 28(7): 516-521. 
    摘要 ( )  

    摘要:目的    探讨支气管镜下球囊扩张成形术治疗儿童中心气道狭窄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并探寻治疗的最佳适应证和联合治疗的策略。方法    2009年7月至2012年4月对上海儿童医学中心34例经胸部CT平扫加气道三维重建技术和支气管镜检查明确存在中心气道狭窄患儿,给予支气管镜下球囊扩张成形术治疗,并对不同类型的中心气道狭窄球囊扩张术后的疗效、并发症以及转归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治疗有效16例,总体有效率47.1%。34例患儿按狭窄的成因性质分类,膜性狭窄9例,有效率100%;肌性狭窄5例,有效率60%;骨性狭窄20例,有效率20%。按狭窄的解剖形态分类,短段狭窄20例,有效率75%;长段狭窄12例,有效率8.3%;漏斗型狭窄2例,有效率为0。其中3例完全性气管环合并肺动脉吊带的患儿接受了外科肺动脉吊带纠治术以及气管滑动成形术,总体治疗有效率上升到55.9%。操作过程中出现一过性的低氧血症是最常见的并发症。结论    球囊扩张成形术前,应充分了解中心气道狭窄的严重程度、长度、狭窄的成因性质,严格把握治疗的指征和时机。膜性短段狭窄的球囊扩张治疗效果较好,肌性狭窄多采取联合介入治疗的方法,骨性长段狭窄可采取手术治疗或姑息治疗的策略。

    儿童甲基丙二酸血症95例临床分析
    李启亮,宋文琪
    2013, 28(7): 522-524. 
    摘要 ( )  

    摘要:目的    探讨甲基丙二酸血症(methylmalonic acidemia,MMA)的临床和实验室特征,为筛查MMA积累经验。方法    对2006年6月至2012年1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住院的95例MMA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95例患儿起病确诊年龄1 d至12岁,表现为发作性呕吐6例,嗜睡14例,反应弱4例,间断抽搐24例,智力、运动落后18例,构音障碍3例,乏力、下肢水肿10例,皮肤黄染7例,心大、心前区不适6例,贫血3例。实验室检查结果显示:26例白细胞计数增高,26例有不同程度的红细胞计数减低,尿常规异常37例,18例肾功异常,17例肝功能异常,40例心肌酶谱异常, 11例血气分析异常,6例血糖降低,62例血乳酸升高,50例血氨升高。MMA患儿的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GC-MS)法尿有机酸分析可以检测到甲基丙二酸显著增高;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分析(LC-MS/MS)可以检测到丙酰肉碱(C3)、丙酰肉碱与游离肉碱比值(C3/C0)、丙酰肉碱与乙酰肉碱比值(C3/C2)明显偏高。95例MMA患儿中有59例为维生素B12有效型,36例为维生素B12 无效型。结论    嗜睡、发作性呕吐、抽搐、智力体力发育落后或倒退、高氨血症、高乳酸是MMA的主要临床特征,GS-MS法尿有机酸分析和LC-MS/MS是辅助诊断MMA的重要依据。

    肺动脉高压患儿血浆N端脑利钠肽前体和
    右心室Tei指数相关性研究
    高艺花1, I-Seok Kang2,Geena Kim2
    2013, 28(7): 525-528. 
    摘要 ( )  

    摘要:目的    探讨肺动脉高压(PAH)患儿血浆N端脑利钠肽前体(NT-proBNP)和右心室Tei(RVTei)指数和右心室面积变化分数(RVFAC)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对2007年1月至2012年11月韩国三星首尔医院就诊的38例次肺动脉高压患儿超声心动图和血清学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肺动脉收缩压(PASP)>30 mmHg~<70 mmHg(1 mmHg = 0.133 kPa)的16例次(轻中度组)与≥70 mmHg的22例次(重度组)患儿进行分组分析。结果    (1)RVFAC、PASP和血浆NT-proBNP浓度在轻中度PAH组和重度PAH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VTei指数在轻中度PAH组和重度PAH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相关性分析:血浆NT-proBNP浓度与PASP呈正相关(r = 0.544,P<0.05),与RVFAC呈负相关(r = -0.767,P<0.05)。RVFAC与PASP、血浆NT-proBNP浓度呈负相关(r = -0.711、-0.767,P<0.05)。RVTei与血浆NT-proBNP浓度、PASP、RVFAC均无相关性(r = -0.041、-0.048、0.016,P>0.05)。结论    PAH程度不同患儿血浆NT-proBNP浓度与RVFAC具有相关性。提示血浆NT-proBNP浓度与RVFAC可作为PAH患儿右心功能的评价指标。

    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伴甲状腺肿大患儿
    甲状腺球蛋白基因突变研究
    张元凤1,李 堂2,苏乃伦3,张立琴3,马少春3
    2013, 28(7): 529-532. 
    摘要 ( )  

    摘要:目的    研究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简称先天性甲低,CH)伴甲状腺肿大患儿甲状腺球蛋白(thyroglobulin,TG)基因突变类型及特点,为基因诊断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对2012年1月至8月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11例经新生儿筛查确诊为先天性甲低伴甲状腺肿患儿,采用PCR扩增并直接测序的方法,对TG基因的外显子7、14、22、33、38进行基因突变检测,结合测序验证及生物信息学分析,研究TG基因突变类型及特点。结果      在11例先天性甲低伴甲状腺肿患儿中,没有发现TG基因突变,分别在1例患儿和6例患儿中发现TG c.3218-81T>G (rs 853324,纯合)和 c.3218-81T>G(rs 853324,杂合)两个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结论    青岛地区先天性甲低伴甲状腺肿大患儿中,TG基因突变率极低,可能不是该地区先天性甲低伴甲状腺肿大的突变热点基因。

    呼出气一氧化氮与儿童哮喘控制测试和
    支气管激发试验指标相关性研究
    骆学勤,刘恩梅,符 州,龚财惠,罗 健
    2013, 28(7): 533-536. 
    摘要 ( )  

    摘要:目的    探讨呼出气一氧化氮(FENO)与儿童哮喘控制测试(C-ACT)、支气管激发试验(BPT)指标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1年3月至2011年9月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哮喘门诊就诊的哮喘患儿48例,年龄5~12岁,根据2009年全球哮喘防治创议(GINA)标准分为控制组17例、部分控制组14例和未控制组17例,分别完成FENO测定、肺功能检查及C-ACT问卷,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的百分比(FEV1%)合格的患儿完成支气管激发试验,记录出现FEV1下降超过20%的乙酰甲胆碱浓度(PC20),分析三组间的FENO、C-ACT、FEV1%、BPT结果及其相关性。结果    哮喘儿童FENO几何均数(22.5 ± 2.0) × 10-9 mol/L,未控制组FENO明显高于控制组和部分控制组。三组间的C-ACT、FEV1%、BPT结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ENO与FEV1%呈弱的负相关,PC20与FEV1%有弱相关,而FENO、C-ACT、PC20三者间均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在哮喘的管理和评估中,FENO需与肺功能、BPT、C-ACT等其他指标联合应用。

    2003—2009年北京市部分医院住院儿童
    疾病谱及病死原因演变
    李 霞1,2,杜忠东1,周仲蜀3,孔 健1,潘岳松1
    2013, 28(7): 537-539. 
    摘要 ( )  

    摘要: 目的    了解北京市部分医院住院儿童疾病构成和病死原因分布的变化。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2009年北京儿童医院及中日友好医院儿科≤18岁住院24 h以上151 336例病历资料。按年度、5个年龄段进行疾病构成和病死率的比较,同时将住院患儿的第一诊断按照国际疾病ICD-10分类标准化为感染性疾病、非感染性疾病、围生期疾病、伤害及其他5大类,按年度进行疾病和病死原因分布的比较。结果    住院患儿前三位系统疾病依次为:呼吸道感染、先天畸形、新生儿疾病。前五位单病种疾病依次为:肺炎、腹股沟疝、恶性肿瘤、上呼吸道感染、过敏性紫癜;前三位病死原因依次为:先天性心脏病、恶性肿瘤、肺炎,其中婴儿以先天性心脏病为首位病死原因,1岁以上儿童以恶性肿瘤为首位病死原因。各期儿童住院的前五位疾病各有不同。结论    北京城区医院住院儿童先天畸形、肿瘤等非感染性疾病明显增加,但仍以肺炎为首;婴儿以先天性心脏病为首位病死原因,1岁以上儿童以恶性肿瘤为首,与发达国家的病死原因一致。

    短篇论著
    肠道病毒71型感染后组织病理改变实验研究
    李 军1,姜 琴1,孟 红2,张 伟1,袁 朋1,周晓文1,盖中涛1
    2013, 28(7): 540-542. 
    摘要 ( )  

    摘要:目的    探讨肠道病毒71型((Enterovirus 71, EV71)感染后脑、心、肺等重要器官组织病理学改变。方法    选用1日龄BALB/c乳鼠30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只。第1组为EV71模型组,第2组为正常对照组,第3组为灭活EV71病毒对照组,采用脑内接种途径,分别接种EV71毒液20 μL/只、生理盐水20 μL/只和灭活EV71毒液20 μL/只。每日观察病症变化,濒临死亡动物做组织解剖及病理学检查,采用EV71 VP1 片段引物做RT-PCR进行病毒核酸检测。结果    接种EV71动物在3 d后出现后肢瘫痪,5~7 d动物濒临死亡。组织病理学显示EV71感染鼠乳大脑皮质锥体细胞核出现红染现象,小脑颗粒层变薄,脑组织局部出血、液化。心肌纤维水肿变性、溶解、萎缩,正常结构消失,间质出血,少量炎细胞浸润。肺脏明显出血,肺泡隔轻度淤血,可见含铁血黄素颗粒。脊髓前角细胞核红染,少量淋巴细胞浸润。在大脑锥体细胞检测到EV71核酸片段。感染组乳鼠心肌及对照组乳鼠脑组织、心肌中未检测到EV71核酸片段。结论   脑内接种EV71可致1日龄乳鼠感染,并可致感染乳鼠瘫痪及死亡。病理学检查损伤主要累及脑、心、肺、脊髓等,其发病表现及组织病理改变与人类EV71感染危重症有着很高的一致性。

    综述
    一级预防措施预防过敏性疾病研究进展
    包丽丽,刘继贤
    2013, 28(7): 543-546. 
    摘要 ( )  

            过敏性疾病主要包括:湿疹、过敏性皮炎、过敏性结膜炎、过敏性肠炎、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哮喘(简称哮喘)等。这些过敏性疾病可单独存在,也可相互并存导致多系统过敏。许多流行病学调查研究证实,近年来,过敏性疾病的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不断攀升,尤其是儿童哮喘的发病率[1]。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发展,通过正规的吸入治疗,哮喘可以达到有效的控制,但哮喘的治疗和长期维持治疗所消耗的医疗资源是巨大的。这种治疗疾病的医疗模式并不能改变其发病率,因此我们应重视哮喘等过敏性疾病的一级预防工作以降低其发病率。

    免疫炎症介导的癫痫持续状态性急性脑病
    刘心洁 综述,孙若鹏 审校
    2013, 28(7): 547-550. 
    摘要 ( )  

    早在1895年即有学者报道了既往健康的个体,不明原因的急性发热后出现难治性癫痫持续状态。1961年Lyon等报道了16例儿童,在无明显致病因素的情况下,发热后出现急性发病的难治性癫痫以及认知功能的损害。随后数十年,陆续出现了相关临床表现的个案报道和系列研究。以往常常将这部分患儿诊断为病毒性脑炎。但到目前为止,除了发热,没有其他临床或实验室证据支持病毒性脑炎这一诊断,甚至神经病理学检查也没有找到病原微生物。目前,国内外学者对此的共识是特定年龄的癫痫发作和发热共同促进了这类疾病的发生和进展,而且癫痫发作较发热似乎扮演了更重要的角色,因此将其称之为“脑病”似乎更为妥当。这类疾病包括:(1)发热诱导的学龄期儿童难治性癫痫性脑病(fever-induced refractory epileptic encephalopathy in school-aged children,FIRES)[1],以前称之为学龄期儿童的灾难性癫痫(devastating epilepsy in school-agechildren,DESC)[2];(2)婴儿特发性半侧惊厥-偏瘫综合征(idiopathic hemiconvulsion-hemiplegia syndrome IHHS)。Nabbout等[3]提议将二者统一命名为“炎症介导的癫痫持续状态性急性脑病”( acute encephalopathy with inflammation  mediated status epilepticus ,AEIMSE)。这里,我们将就FIRES、IHHS及有关的急性脑病的临床和影像特征做一综述。 

    病例报告
    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辜 芳,张 勤,罗晓明
    2013, 28(7): 551-552. 
    摘要 ( )  

    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drug-induced hypersensitivity syndrome ,DIHS)是一种具有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多器官受累(主要是肝脏、心肌、肾脏、肺脏),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及异型淋巴细胞增多等血液学异常为特征的严重的全身不良药物反应。发热是最初的表现,其后出现皮疹、内脏损害,且皮疹的严重程度与内脏损害的严重程度不成正比。停止使用原因药物后症状仍迁延为其特征,往往需要1个月以上才能缓解,病死率高达20%。引起DIHS的常见药物有抗癫痫药(卡马西平、拉莫三嗪、磺胺类)、别嘌呤醇、氨苯砜、柳氮磺吡啶等[1-2]。国外曾有阿司匹林引起的DIHS报道[3]。DIHS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认为遗传因素、个体药物活性代谢产物解毒酶的缺陷、相关病毒的再激活与其发病有关。本文报道我科收治的1例诊断为川崎病的患儿在使用阿司匹林治疗3周后出现DIHS,停用原因药物,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后DIHS的临床症状体征消退。

    双胞胎婴儿同患川崎病报告
    李艳飞,周 岩,朴金花
    2013, 28(7): 553-554. 
    摘要 ( )  

    川崎病 (Kawasaki disease,KD)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 (MLCS)。川畸病近年发病率有上升趋势, 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已取代风湿热成为儿童后天性心脏病的主要原因。目前, 对于双胞胎婴儿同患川崎病报道较少,现对我院近期收治一双胞胎婴儿同患川崎病病例进行报道。

    先天性交叉性肢体肥大症伴心包间皮瘤1例
    安淑华,袁 洁,高文杰,孙军峰,史玲艾,张 曼,张 蕾
    2013, 28(7): 555-556. 
    摘要 ( )  

            一侧肥大症 (hemi hypertrophy)亦称偏身肥大症,是指身体的一侧比另一侧明显肥大。先天性交叉性偏身肥大症,是一种罕见疾病,病因尚不明确,国内认为可能是受精卵分裂成两个不同大小的细胞所致[1]。本院收治先天性交叉性肢体肥大症伴心包间皮瘤1例。现报道如下。

    儿童Reiter综合征1例报告
    陈 超1,郑成中2,郭红仙2,仲栩杰2
    2013, 28(7): 557-558. 
    摘要 ( )  

            Reiter综合征(RS)是以关节炎、尿道炎和结膜炎三联征为临床特征的一种特殊临床类型的反应性关节炎,儿童少见[1]。现将我院收治1例报道如下。

    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早期冠状动脉异常1例报告
    魏平平,崔广梅,孙 清
    2013, 28(7): 559-560. 
    摘要 ( )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以多系统损害和血清中出现多种自身抗体为特征的结缔组织疾病。心脏富含结缔组织,是常见的受累器官之一。SLE可累及心脏的各个部位,主要表现为心包炎、心肌炎、心内膜炎、瓣膜疾病和冠状动脉疾病。早期发现SLE病人尤其是患病儿童冠状动脉病变并早期干预治疗对减少冠心病的发生及降低病死率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国内外对于儿童SLE发生冠状动脉病变、冠心病的报道极少。现将本院收治的1例报道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