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2013年, 第28卷, 第03期
    刊出日期:2013-03-06
    上一期    下一期

    专题笔谈
    临床经验
    论著
    短篇论著
    讲座
    综述
    病例报告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专题笔谈
    对“抗感染免疫增强剂”的再认识
    杨锡强
    2013, 28(03): 161-163. 
    摘要 ( )   PDF(928KB) ( )  

    本期将刊载3篇关于反复呼吸道感染的诊断思路以及免疫增强剂在其预防和治疗中的作用的专家论述,特别对细菌提取物作为免疫增强剂在预防和治疗上下呼吸道感染的作用机制、临床验证等方面作了较为深入的讨论。这无疑有助于帮助广大读者认识免疫增强剂在抗感染免疫,特别是在抗呼吸道感染免疫反应中的作用。本文对“抗感染免疫增强剂”的重新认识加以讨论。

    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判断条件及反复肺炎诊断思路
    陈慧中
    2013, 28(03): 163-165. 
    摘要 ( )   PDF(841KB) ( )  

    将反复呼吸道感染作为儿科的一个独立疾病来认识已有几十年的历史。1987年第一届全国小儿呼吸道疾病学术会议经讨论制定了“反复呼吸道感染的诊断参考标准”(以下简称“参考标准”)。“参考标准”规定0~2岁、>2~5岁及>5~14岁小儿1年内患上呼吸道感染依次在 7次、 6次和5次以上;患下呼吸道感染依次在3次、2次和 2次以上(若上呼吸道感染次数不够,可累加下呼吸道感染次数,反之则不能)即可诊断为反复呼吸道感染。

    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细菌提取物的临床应用
    洪建国
    2013, 28(03): 165-168. 
    摘要 ( )   PDF(861KB) ( )  

    反复呼吸道感染是儿童常见就诊原因之一,给患儿和家庭造成极大负担,儿童反复感染可以涉及上下呼吸道,由多种病原体所致。反复呼吸道感染的防治措施之一是提高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反应或增强天然防御机制,可以通过接受特异性免疫接种或非特异性免疫调节的方法达到对感染性疾病的防治作用。由溶解的细菌提取物制备的口服免疫调节剂已在临床使用多年,并不断开发出多种剂型[1]。细菌提取物作为免疫调节剂,主要作用是改善感染症状和预防呼吸道感染,但并不增加细菌的耐药性[2]。 

    免疫增强剂在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中的治疗地位
    陈 楠,赵晓东
    2013, 28(03): 168-172. 
    摘要 ( )   PDF(1029KB) ( )  

    反复呼吸道感染(recurrent respiratory infections,RRI)是指1年内发生的上下呼吸道感染次数频繁,超出了正常范围的呼吸道感染疾病[1]。RRI是儿科常见病、多发病。病因复杂,病情反复迁延,可造成恶性循环,影响小儿生长发育。研究发现,免疫功能低下与小儿RRI密切相关,而免疫调节剂能够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已成为治疗和预防RRI的重要药物。

    临床经验
    肺炎链球菌感染高危儿童的免疫预防
    杜国平,朱启镕
    2013, 28(03): 173-178. 
    摘要 ( )   PDF(1129KB) ( )  

    肺炎链球菌为链球菌属细菌,革兰染色阳性,菌体呈弹头状,常以宽端相对、尖端向外成双排列,外覆荚膜多糖。根据荚膜多糖的不同, 肺炎链球菌可以分为46个血清群,90多个血清型。作为上呼吸道的正常定植菌,可以由鼻咽部直接入侵中耳、鼻窦、气管、支气管、肺部等,引起黏膜性疾病;还可经由血液播散入侵原本无菌的器官组织,引起侵袭性肺炎链球菌疾病(IPD)。
            肺炎链球菌是引起儿童肺炎、败血症、化脓性脑膜炎和感染其他器官组织疾病的主要病原菌,也是全球儿童致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1]。WHO估算2008年全球死于肺炎链球菌疾病的5岁以下儿童有47.6万例(33.3万至52.9万例),发展中国家肺炎链球菌疾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更高,主要的死亡发生在非洲和亚洲[2]。中国肺炎链球菌疾病病例数占全球的12%,位居第二[3]。在疫苗可预防疾病中,肺炎球链菌疾病是导致全球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首要病因[4],致病的沉重负担使WHO将其列为极高度优先使用疫苗预防的感染性疾病[5]。

    论著
    北京儿童医院19F型肺炎链球菌耐药性分析及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黎全华,姚开虎,俞桑洁,何明明,史 伟,杨永弘
    2013, 28(03): 179-183. 
    摘要 ( )  

    摘要:目的    了解1997至2010年分离自北京儿童医院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的19F型肺炎链球菌的抗生素敏感性及分子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于1997—2006年以及2010年在北京儿童医院门诊病例中分离19F型肺炎链球菌,以120株经荚膜肿胀实验鉴定为19F型的肺炎链球菌为研究对象,采用E-test法和纸片扩散法检测菌株对9种抗生素的敏感性,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红霉素耐药基因ermB和mefA,采用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确定其序列分型(ST)。结果    120株19F型肺炎链球菌中青霉素不敏感菌株5株,占4.2%,均为中介。红霉素不敏感率高达99.2%。从1997年到2010年头孢类抗生素敏感性逐年降低,头孢曲松敏感性从1997至1998年的100%下降到2010年的68.0%,头孢克洛敏感性则从100%下降到4.0%。在119株耐红霉素菌株中,115株(95.8%)携带ermB基因,64株(53.3%)携带mefA基因,60株(50.4%)同时携带两种耐药基因。MLST共分出31种ST,ST983最常见(共39株,占32.5%),其次是ST271(共13株,占10.8%)。从1997到2010年,克隆群CC983的构成比下降(从1997至1998年的64.3%降为2010年的0),CC271的构成比升高(从14.3%升为92%),耐药性分析发现CC271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率明显高于CC983。结论    1997—2010年19F型在肺炎链球菌中分离率升高,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性增强,上述变化与抗生素选择压力下,高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性的国际流行克隆群CC271的输入和播散有关。

    儿童弥漫性实质性肺疾病349例分类及诊断程序研究
    张晶莹,刘秀云,彭 芸,周春菊
    2013, 28(03): 184-188. 
    摘要 ( )  

    目的    探讨儿童弥漫性实质性肺疾病间质性肺疾病 (DPLD/ZRD)的分类和疾病谱,评价儿童DPLD/ILD的程序性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儿童医院内科病房2001年7月至2011年9月收治的349例DPLD患儿的临床资料, 对其分类和程序性诊断方法进行总结和评估。结果    349例DPLD/ILD患儿最终特异性诊断321例(91.98%,321/349)321/349例(91.98%),未明确分型28例(8.02%),分类为:(1)原发性肺部疾病146例(41.84%);(2)伴肺浸润的系统疾病14例(4.01%);(3)已知原因的DPLD161例(46.13%);(4)未明确分型DPLD 28例(8.02%)。非侵入性检查获得特异性诊断的有160/349例(45.85%),其中包括闭塞性细支气管炎(BO)147例、过敏性肺泡炎3例、吸入性因素致DPLD2例、系统性疾病的肺损害7例、CMV感染1例。侵入性检查获得特异性诊断的有161/349例(46.13 %),其中3例皮肤活检和1例淋巴结活检诊断的系统性疾病,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细胞分析诊断的2例过敏性肺炎和2例嗜酸性肺炎。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找到肺含铁血黄素细胞诊断的特发性肺含铁血黄素沉着症113例,肺组织病理确定诊断的间质性肺疾病40例,其中包括23例特发性间质性肺炎。结论    儿童DPLD是一组异质性疾病,疾病谱庞杂,儿童以BO、IPH、IIP为最常诊断的疾病。程序性诊断能明确本组大多数病例的诊断,非侵入性检查能使160/349例(45.85%)的病例得到特异性诊断,部分诊断不明161/349例(46.13 %)仍需侵入性检查而诊断,如IIP则需通过肺活检的组织病理检查进行诊断和分类。

    气象环境预警预报技术对哮喘儿童生命质量干预的研究
    张 静1,邬宇芬1,袁姝华1,殷 勇1,王 薇1,张 磊1,刘世建2,江 帆1,3,彭 丽4,花 静4
    2013, 28(03): 189-192. 
    摘要 ( )  

    目的    探究采用气象环境预警预报技术对哮喘儿童进行干预后,哮喘儿童症状及生活质量变化。方法    2011年1月至2011年12月社区招募哮喘儿童166例,年龄2 ~ 12岁,共分为两组,气象环境预警预报技术干预组80例和对照组86例。最终完成随访过程的干预组与对照组分别是71例和63例,两组同时使用儿童哮喘控制问卷和儿童生存质量量表在干预前后进行评估;其中干预组接受为期3个月的儿童支气管哮喘城市宏观环境干预,主要以短信和邮件形式每日向家长发送预防服务指引。结果    干预组与对照组儿童的一般情况除家庭结构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气象环境预警预报技术对改善哮喘儿童的生理功能,情感功能及学校表现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回归分析显示该技术对改善儿童哮喘控制问卷评分(C-ACT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 = 0.263,P = 0.610)。结论    运用气象环境预警预报技术发送预警信息,告知哮喘发作的风险,予以适当防护,有效改善患儿的生理功能,提高生命质量。

    儿童急性白血病CDX2基因  WT1基因表达及其临床意义对照研究
    李迎侠1,2 ,黄嘉莉2, 钱新宏1,赵晓莉1,范 芳1,潘凯丽1
    2013, 28(03): 195-199. 
    摘要 ( )  

    目的    将WT1基因作为同期对照基因,探讨尾型同源盒转录因子-2(CDX2)在儿童急性白血病(AL)中的表达特点、临床意义及潜力。方法    应用 RT-PCR技术同期检测儿童白血病患者骨髓(BM)、外周血(PM)单个核细胞(MNC)CDX2基因、WT1基因的表达。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西京医院收治儿童急性白血病患者共57例,未缓解组39例,其中初发35例(ALL 25例, AML 10例),复发4例;AL缓解组18例; 25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结果    未缓解组82.1%(32/39例)AL患儿CDX2基因不同程度高表达(0.6187 ± 0.2170),其中ALL组和AML组阳性率(89.3% vs. 63.6%)、表达水平(0.6181 ± 0.2342 vs. 0.6230 ± 0.2441) 无统计学意义(P>0.05)。缓解组、对照组CDX2基因表达均阴性。9例初发白血病同期BM、PB中MNCs CDX2基因 表达水平分别为(0.4083 ± 0.2279) 、 (0.4124 ± 0.174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L CDX2基因、WT1基因表达的比较:未缓解组阳性率(48.7% vs. 82.1%)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ALL组(46.4% vs.  8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ML组(54.5% vs. 63.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DX2基因表达阳性、阴性AL患儿WT1基因阳性率分别46.8%(15/32)和57.1%(4/7),统计分析CDX2基因与WT1基因在儿童AL中的表达无明显相关性(P>0.05)。初发儿童AL中,CDX2基因表达阳性、阴性者CR率比较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DX2基因、WT1基因表达双阳性组与双阴性组、双阳性组与单阳性组、单阳性组与双阴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随访11例AL 患儿8~14个月,初诊时CDX2表达阳性的9例患儿,5例于治疗第13~19d时转为阴性,余4例于诱导缓解治疗后转为阴性至今。而初诊时CDX2基因表达阴性的患儿,在骨髓CR时仍为阴性,此后持续阴性。结论    与WT1基因比较,CDX2基因或为儿童AL更具潜力的泛白血病基因标志,能够一定程度反映疾病的状态和白血病负荷,于MRD监测有一定意义。

    儿童EB病毒感染及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临床特点和实验室检查分析
    陶 佳,陈福雄,陈德辉,黄 穗,梁 铭,吴丽萍,杨少灵,吴梓梁
    2013, 28(03): 200-203. 
    摘要 ( )  

    目的    探讨儿童EB病毒(EBV)感染病例和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特点。方法    收集2010年1月至2011年5月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儿科收治的108例EBV感染患儿临床资料,其中诊断IM者77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病例以学龄前期儿童最多(41.6%),幼儿期也不少见(36.4%);眼睑水肿是IM早期较常见的临床表现,发生率高于脾脏肿大和皮疹;异形淋巴细胞≥10%病例仅占33.8%;IM组血浆中EBV-DNA拷贝数1.04 × 103~2.88 × 105拷贝/mL,均数7.18 × 104拷贝/mL;本组3例EBV-HLH血清学抗体谱抗VCAIgM均阴性,表现为EBV既往感染(2例)和再激活(1例),EBV-DNA拷贝数均值为2.71 × 107拷贝/mL。结论    眼睑水肿与其他典型表现一样对IM具有诊断价值;异形淋巴细胞在诊断IM特别是婴幼儿IM的应用价值应该进一步探讨;检测外周血EBV-DNA拷贝数能更好反应体内EBV的活动情况;定量检测外周血EBV-DNA拷贝数在判断EBV感染的病情转归方面比血清学抗体检测更具价值。

    支气管镜下电凝治疗气道内增生性病变12例临床分析
    倪彩云a,刘 霞a,王少超b,马 静a,张忠晓a,闫秀丽a,牛铁环a,韩晓蓉a,孟 晨a
    2013, 28(03): 204-206. 
    摘要 ( )  

    目的    探讨支气管镜下电凝治疗儿科气道管腔内肉芽形成、纤维组织增生导致气道狭窄及咽喉部占位性病变压迫气道引起通气不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对2009年9月至2011年6月山东大学齐鲁儿童医院呼吸介入科收治的12例气道内增生病变患儿,其中支气管异物后气道内增生3例、支气管内膜结核菌感染引起黏膜肉芽生长阻塞气道所致肺不张2例、气管插管后气管黏膜纤维组织增生导致气管狭窄出现呼吸困难5例、舌根部囊肿压迫会厌致会厌抬起受限而引起呼吸困难2例。实施支气管镜下电凝治疗。分别于术前和最后1次电凝治疗后对病变部位进行支气管镜下评估,胸部CT及肺功能检查,对肺不张及通气功能进行评价。结果    12例患儿分别接受电凝治疗(共13次),其中显效11例、有效1例,有效率100%,未见并发症发生。结论    支气管镜下电凝治疗对于异物、感染后肉芽组织生长阻塞气道形成的肺不张、气管插管后气道内膜纤维组织增生性气管狭窄以及咽喉部占位性病变压迫气道形成的呼吸困难,是快速、有效的治疗方法,但手术操作有风险,需经技术培训。

    糖皮质激素受体 α 亚细胞分布与儿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瘢激素治疗敏感性研究
    张晓岳,王凤玉,薛爱玲
    2013, 28(03): 207-209. 
    摘要 ( )  

    目的    探讨糖皮质激素受体α(GRα)在儿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亚细胞分布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2009年6月至2011年9月在淄博市中心医院儿科住院的ITP患儿24例, 按临床疗效分为两组: 激素有效组(14例)和激素无效组(10例)。停激素2周后抽外周血分离单个核细胞,加入地塞米松1h后,采用间接免疫荧光与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技术检测ITP患儿外周血单个核细胞GRα的亚细胞定位,并计算核浆比。 Western  blot 检测GRα的表达。结果    激素有效组ITP患儿GRα趋向分布于胞核,而激素无效组GRα主要分布在胞浆,核浆比分别为1.43 ± 0.07, 0.96 ± 0.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GRα的表达分别为1.13 ± 0.73,1.43 ± 0.0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TP患儿激素无效可能与糖皮质激素受体α的核转位障碍有关。

    肺炎支原体感染致急性偏瘫1例并12例文献复习
    李田华,王海立,李明磊,李志勇
    2013, 28(03): 210-213. 
    摘要 ( )  

    目的    探讨肺炎支原体感染对中枢神经系统血液循环的影响,提高临床医生对重症肺炎支原体感染危害性的认识。方法    总结2011年1月19日山东省潍坊市人民医院儿科收治的1例肺炎支原体感染致急性偏瘫患儿临床特点及治疗经过,并检索文献,对检索到的12例肺炎支原体感染致急性偏瘫或脑梗塞病例及本文收治的1例共同进行分析。结果    从2001—2011年,国内外共报道13例肺炎支原体感染致急性偏瘫或脑梗塞的病例,10例为儿童,3例为成年人,以女性居多。其中国内:1例女性为右侧大脑中动脉、右侧椎动脉栓塞,1例女性为右侧大脑中动脉,1例女性为左侧颈内动脉、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主干及左侧大脑中动脉,1例男性为右侧颈内动脉、右侧大脑中动脉,1例女性为左侧颈内动脉。台湾1例4岁患儿为双侧颈内动脉和部分椎动脉栓塞,土耳其1例7岁女性左颈内动脉,意大利2例儿童分别为大脑中动脉和大脑前动脉,1例年轻女性为大脑中动脉,希腊1例患儿为大脑后动脉,德国1例成年女性为动脉,日本1例年轻男性为左脑中动脉。结论    肺炎支原体感染可导致凝血系统的激活,引起或促进血栓形成,导致偏瘫等缺血性发作。

    婴幼儿肺结核多层螺旋CT表现特征研究
    宋 敏1,刘 文1,方伟军1,李子平2,冯惠勇1,黎惠如1,张 晖1
    2013, 28(03): 214-218. 
    摘要 ( )  

    目的    探讨和分析婴幼儿肺结核的多层螺旋CT影像学(MSCT)表现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广州市胸科医院2010年1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76例胸内结核婴幼儿胸部MSCT影像资料,对其特点进行分析总结,并对肺内病灶进行分类。结果    76例中,男女之比为48∶28。粟粒型肺结核有7例,合并空洞6例,合并结核性脑膜炎15例。6例无肺内浸润灶;单肺叶受累18例;4个或4个以上肺叶受累31例,其中右上肺受累48例,右中肺43例,右下肺53例,左上肺36例,左下肺40例。根据CT特征将肺内病灶分为5种类型:(1)结节型:肺内病灶主要表现为结节者,共16例;(2)炎症型:肺内病灶为磨玻璃影、斑片、条索和(或)实变者,共24例;(3)肿块型:肺内病灶以团块为主者,共19例;(4)粟粒型:共7例;(5)支气管内膜结核型:4例。共71例病例合并肺门纵隔淋巴结肿大,主要分布在2R(75.00%)、4R(76.32%)、5区(57.89%)、7区(76.32%)、8区(68.42%)及10R(75.00%)、11R(64.47%)。肿大淋巴结平扫以中等密度为主,内出现钙化有40例。出现腋窝淋巴结肿大39例。合并左侧胸膜炎8例,合并右侧胸膜炎9例。结论    婴幼儿肺结核以肺内病灶并肺门纵隔淋巴结肿大为主要表现,但多数肺内病灶形态与原发综合征不同,肺门及纵隔、腋窝淋巴结肿大及淋巴结钙化常见,内膜结核、胸膜炎及空洞的发生率不高。

    短篇论著
    百日咳杆菌抗原基因型分析
    高 薇,袁 林,姚开虎,俞桑洁,杨永弘
    2013, 28(03): 219-220. 
    摘要 ( )  

    目的    明确7个与百日咳抗原相关的基因:ptxA、ptxC、ptxP、prn、fim2、fim3和tcfA的等位基因型分布。方法     采用基因扩增和测序检测2000年以后从北京儿童医院收治的百日咳患儿及其家属中分离的19 株百日咳杆菌的抗原基因型;并与疫苗株58003及6 株20世纪70 年代菌株进行比较。结果    全部菌株fim2和tcfA均为fim2-1和tcfA2。疫苗株和1970年菌株均为ptxA2/ptxC1/ptxP1/prn1/fim3-1。除1株外,其他于2000年以后的分离株ptxA均为ptxA1型。2000年以后分离的菌株中发现了4株ptxP3菌株,同时为ptxC2/prn2/fim3-2基因型,不同于ptxP1菌株:ptxC1/prn1/fim3-1或ptxC1/prn1/fim3-4。结论    国内已出现ptxP3菌株,这些菌株与疫苗株和既往菌株比较,抗原性变异较多,应予以关注和监测。

    学龄期儿童睡眠障碍影响因素研究
    陈 忠1,张 斌1,覃凌智1,张雅琪1,邱 琳1
    2013, 28(03): 221-223. 
    摘要 ( )  

    目的    观察影响学龄期儿童睡眠障碍的因素,提出指导建议以提高学龄期儿童睡眠质量。方法 2010年在武汉市4个行政区各随机抽取1所小学的各年级全体学生儿童,对病例和对照组按照1∶1配比,应用学龄期儿童睡眠状况调查问卷研究对象的家庭基本情况、睡眠情况等进行调查,将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影响学龄期儿童睡眠障碍的因素主要有在校成绩,睡前从事兴奋性活动,长期或近期服用某些药物,常感鼻塞,曾明确被诊断为学习困难、扁桃体或腺样体肥大,夜间居室周围环境差,有家族睡眠疾病史等。结论 改善家庭环境,父母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减轻儿童学习压力,及时治疗儿童相关疾病,均有利于改善儿童睡眠质量。

    炎性指标对儿童发热性疾病诊断临床意义分析
    陈巧彬,陈 琅
    2013, 28(03): 224-225. 
    摘要 ( )  

    目的    观察发热患儿血清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及CD64的水平,探讨其在儿童发热性疾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以福建省立医院2010年9月至2011年9月住院的164例发热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根据出院时的诊断分为细菌感染组、非细菌感染组(包括病毒及支原体)和风湿性疾病组。检测其血清CD64、PCT及CRP,并与对照组35例健康儿童比较。 结果    细菌感染组、非细菌感染组、风湿性疾病组及对照组患儿CD64值(分子数/细胞)分别为(4322.15 ± 1107.44)、(1138 ± 423.24)、(1252 ± 517.84)、(1042.88 ± 398.76); PCT值(μg/L)分别为(3.87 ± 0.89)、(0.06 ± 0.01)、(0.81 ± 0.12) 、(0.09 ± 0.02);CRP值(mg/L)分别为(26.28 ± 4.33)、(1.42 ±0.04)、(94.94 ± 13.11) 、(1.38 ± 0.04)。细菌感染组CD64、PCT及CRP均明显升高;非细菌感染组CD64、PCT及CRP均无明显升高;风湿性疾病组CRP升高极为显著,而PCT仅轻度升高,CD64无明显升高。结论    炎性指标CD64、PCT及CRP的检测在儿童发热性疾病的鉴别诊断中有重要意义。

    讲座
    哮喘儿童气道炎症无创性监测
    刘 思,尚云晓
    2013, 28(03): 226-229. 
    摘要 ( )  

    1    支气管诱导痰液分析技术
            支气管诱导痰液分析技术是指在高渗生理盐水诱导下促进患者痰液的排出,与肺活检和纤维支气管镜下获取支气管肺泡灌洗等观察气道炎症的传统方法相比,诱导痰技术可重复性强、方法简便安全、结果可靠且容易被患者接受。但本方法适合在6岁以上儿童中应用。诱导痰液收集后需进行特殊的处理,处理后的痰液经离心后被分成由细胞成分组成的固体层和由可溶性介质组成的液体层,通过分析每种成分,可以从不同角度对气道炎症进行评价。固体层中嗜酸性粒细胞(EOS)和中性粒细胞是最为常用的生物标记物。诱导痰液中EOS计数能为哮喘的诊断、临床分型、治疗方案选择等提供附加信息,并预测哮喘患儿的急性发作情况[1],是哮喘患者对激素治疗有效性的最好预测指标。对激素治疗有效的哮喘患者其痰中EOS计数明显下降[2]。诱导痰液的中性粒细胞计数对哮喘的诊断及评价也有重要作用。哮喘患者诱导痰中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与FEV1占预计值百分比呈负相关,中性粒细胞产物可能是哮喘患者气道阻塞形成的病理基础之一[3]。有研究表明,诱导痰液中中性粒细胞计数增多的重症哮喘患者对常规糖皮质激素治疗效果不好[4]。诱导痰液中液体层由痰液中可溶性介质组成。在诱导痰的液体层目前可以检测出多种与哮喘相关的炎症因子,包括:(1)多种细胞蛋白:如嗜酸细胞阳离子蛋白(ECP)及Clara细胞分泌蛋白(CCSP)。有研究表明,在哮喘患者的诱导痰液中ECP与嗜酸细胞计数呈正相关[5],经糖皮质激素治疗后,气道中的嗜酸粒细胞和ECP同时下降[6]。动物哮喘模型和体外试验均证实CCSP 能抑制嗜酸性粒细胞、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等炎症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在呼吸道的趋化,在哮喘发病过程中起保护作用[7]。Shijubo等[8]研究表明,无论是哮喘急性发作期还是临床缓解期,CCSP浓度在成人及儿童哮喘患者中均较对照组减低,并且CCSP浓度与哮喘气道炎症细胞浸润呈负相关,与肺功能呈正相关,提示CCSP对于哮喘病情、预后评估有重要参考价值。(2)蛋白酶:如金属蛋白酶-9(MMP-9)和其配子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TIMP),研究表明哮喘患者MMP-9与TIMP比值的失衡与气道炎症和气流受限有关,这种失衡在哮喘细胞外基质的重塑和气流受限的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这个比值可能成为监测及干预气道重塑的治疗效果的潜在指标[9]。(3)细胞因子:如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其含量与疾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提示诱导痰中的TGF-β1有可能作为气道重塑的生物标志物[10];中性粒细胞的趋化因子、IL-8 、IL-9、神经生长因子、半胱氨酰白三烯等,在诱导痰液中的含量变化与哮喘病情均有一定相关。

    综述
    脑性瘫痪动物模型鉴定方法研究进展
    刘 惠 综述,温晓红 审校
    2013, 28(03): 230-233. 
    摘要 ( )  

    脑性瘫痪是发育早期阶段各种原因所致的非进行性脑损伤,临床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1]。这种运动障碍常伴感知觉及言语交流障碍、智力发育迟缓、行为异常、癫痫及继发性肌肉骨骼异常[2]。成功建立类似于人类脑性瘫痪脑损伤机制及临床表现的动物模型是深入研究病理生理、发病机制及进行有效干预的基础。有效的鉴定方法是衡量动物模型制作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是实验结果可靠可信的前提条件。本文从组织病理学、影像学、脑电图及神经行为学等多方面对脑性瘫痪动物模型的鉴定方法进行阐述。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与中枢神经系统发育研究进展
    沈雁文,王 华
    2013, 28(03): 234-238. 
    摘要 ( )  

     ACTH是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ypothalamic-pituitary-adrenal axis,HPAA)的重要成员,通过增高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以及胆固醇侧链氧化裂解酶系活性[1],可促进皮质甾体合成;ACTH通过对皮质激素及促肾上腺皮质素释放激素(corticotropin-releasing hormone,CRH)的调节使HPA轴活性维持正常并促进肾上腺的发育。ACTH亦可通过增强其他酶的活性(如ACTH影响腺苷酸环化酶活性以提高cAMP水平)而影响能量产生和糖代谢过程。ACTH相关受体在中枢系统和免疫细胞上均有广泛分布,提示ACTH对免疫系统和神经内分泌系统均具有调节作用。在神经系统,ACTH不仅可以增加脑基因转录与蛋白形成,还能促进神经肌肉接头处突触的形成与再生。此外ACTH对学习记忆也具有增强作用,其与摄食行为形成及抑郁症的发生也有较强联系[2-3]。近年来,ACTH对脑中枢系统功能发育的作用及机制开始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病例报告
    儿童甲型血友病并4次颅内出血1例
    闫 红,胡宛如,张乾忠,杨 蕾,董国凤,何 莉
    2013, 28(03): 239-240. 
    摘要 ( )  

    血友病甲是一种X连锁隐性遗传性出血性疾病,通常男性发病,女性携带,患病率大约为(5~10)/10万人。出血为其主要临床表现,出血部位可见于皮肤黏膜、关节、肌肉、软组织、消化道、泌尿生殖系统及中枢神经系统等。关节出血是本病最常见的特征性出血,颅内出血发生率虽低,但却是本病最重要死亡原因,需引起足够重视。现有1例甲型血友病反复颅内出血4次的病例,报告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