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述评
    要重视儿童慢性病毒性肝炎的诊断和治疗
    王建设,朱启镕
    2010, 25(12): 897. 
    摘要 ( )  
    专题笔谈
    儿童慢性乙型肝炎的联合抗病毒治疗及展望
    方 峰
    2010, 25(12): 900. 
    摘要 ( )  
    儿童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的时机与方案选择
    张鸿飞
    2010, 25(12): 903. 
    摘要 ( )  
    儿童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的疗效监测及治疗终点评估
    窦晓光,赵连荣
    2010, 25(12): 905. 
    摘要 ( )  
    儿童慢性乙型肝炎的干扰素-α治疗
    俞 蕙
    2010, 25(12): 907. 
    摘要 ( )  
    儿童慢性肝炎抗病毒治疗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处理
    朱世殊
    2010, 25(12): 909. 
    摘要 ( )  
    慢性乙型肝炎和慢性丙型肝炎的母婴传播
    许红梅,孔元梅
    2010, 25(12): 912. 
    摘要 ( )  
    论著
    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人冠状病毒NL63检测与分析
    陈云欢,伍严安
    2010, 25(12): 916. 
    摘要 ( )  

    建立人冠状病毒NL63(human coronavirus NL63)的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fluorescent quantitative PCR,FQ-PCR)方法,了解呼吸道疾病患儿感染人冠状病毒NL63(HCoV-NL63)的情况。 方法 收集2008年10月至2009年4月因急性呼吸道感染(ARTI)而就诊于福建医科大学省立临床医学院患儿的咽拭子、鼻咽抽吸物、痰标本共151份,设计多聚酶蛋白1a基因的引物和Taqman探针,扩增1a基因片段,并将其克隆到PMD18-T载体上,构建质粒标准品,建立FQ-PCR检测方法,进行敏感性、特异性试验。扩增核衣壳蛋白N基因,对其序列进行初步分析。结果 所建立的FQ-PCR方法特异性好,线性范围为101~1010 copies /μL,变异系数小于5%。151份临床标本中共检测到2份HCoV-NL63阳性,阳性率为1.3%(2/151)。结论 采用FQ-PCR方法可以检测急性呼吸道疾病患儿感染HCoV-NL63的情况。

    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流感嗜血杆菌耐药及耐药机制分析
    季 伟,吴军华,邵雪军,黄 璐,骆亚丽
    2010, 25(12): 920. 
    摘要 ( )  

    研究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流感嗜血杆菌(HI)耐药及耐药机制;探讨耐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基因和可能的耐药基因突变以及由此可能产生的耐药性改变。方法 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于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呼吸科住院的患儿中,符合急性呼吸道感染(ARI)的诊断标准,且深部痰培养流感嗜血杆菌阳性者共135例,采集135株流感嗜血杆菌,采用E-test进行药敏试验,头孢硝噻酚试验检测β-内酰胺酶,分析耐药现状,套式聚全酶链式反应(n-PCR)法进行β-内酰胺酶基因TEM、R0B测定;对所有n-PCR阳性产物进行序列分析,并和基因库中公布的基因序列进行比较,进一步明确耐药机制和可能的突变耐药基因。结果 31.10%的分离株产β-内酰胺酶。流感嗜血杆菌对4种抗生素的体外药敏结果依次为:氨苄西林平均最低抑菌浓度MIC90 32 μg/mL、MIC50 1 μg/mL;氨苄西林/舒巴坦MIC90 2 μg/mL、MIC50 0.75 μg/mL;头孢克洛MIC90 24 μg/mL、MIC50 3 μg/mL;氯霉素MIC90 8 μg/mL、MIC50 0.5 μg/mL。39.3%的HI检测出TEM基因,未检测出ROB基因。53株TEM基因中有15株发生突变,突变基因组β-内酰胺类抗生素MIC高于未发生突变基因组。结论 苏州地区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HI对氨苄西林的耐药情况不容乐观,其耐药机制是产生TEM基因并且28.3%TEM基因发生突变,TEM基因及其突变是苏州地区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性增高的重要因素。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工作记忆功能的脑近红外成像研究
    肖 婷1,柯晓燕1,苏艳丽1,潘恒足2,杨宏宇2,洪珊珊2,杭跃跃1,储康康1
    2010, 25(12): 924. 
    摘要 ( )  

    探讨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患儿工作记忆特征及其相应的脑机制。方法 选取2008年4月至10月的39例为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儿童心理卫生研究中心就诊的ADHD患儿,其中注意缺陷型(ADHD-I)14例,多动-冲动型(ADHD-HI)11例,混合型(ADHD-C)14例,同时选取年龄、智商、性别匹配的19名正常儿童为对照组。运用视空间工作记忆范式(包括观察任务、反应任务以及比较任务)进行工作记忆测试,同时采用功能近红外光学成像技术(NIRS)检测两组儿童在执行工作记忆任务时大脑前额叶含氧血红蛋白的差异,运用多变量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行为学研究发现:(1)ADHD患儿工作记忆任务的总错误数及比较任务错误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2)两组在执行工作记忆任务时的平均反应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ADHD患儿执行反应任务时平均反应时较执行比较任务时平均反应时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3)ADHD-C型反应任务错误数显著高于ADHD-HI型(P < 0.05);在比较任务错误数方面,ADHD-HI型明显高于ADHD-C型(P < 0.05),ADHD-I也明显高于ADHD-C型(P < 0.05),但ADHD-HI型与ADHD-I型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ADHD-HI型执行反应任务和比较任务时的平均反应时均显著高于ADHD-I型(P < 0.05)。NIRS研究发现:(1)ADHD在执行两种工作记忆任务时前额叶含氧血红蛋白激活量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ADHD-C型儿童在执行反应任务时左下侧前额叶含氧血红蛋白激活量较ADHD-I型降低[(-2.46±9.62)×10-4 au 对(10.47±14.18)×10-4 au],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ADHD患儿存在工作记忆缺陷,且不同亚型ADHD患儿完成工作记忆任务时脑前额叶的功能存在差异。

    儿童良性癫痫伴中央颞区棘波变异型的临床和脑电图特点研究分析
    张月华,刘晓燕,杨志仙,包新华,熊 晖,吴 晔,王 爽,常杏芝,姜玉武,秦 炯,吴希如
    2010, 25(12): 928. 
    摘要 ( )  

    总结儿童良性癫痫伴中央颞区棘波(BECT)变异型的临床表现、脑电图特点和治疗。方法 1999年5月至2009年3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神经病房收治的BECT变异型患儿29例,其中男9例,女20例。对29例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分析,通过视频脑电图(VEEG)分析发作类型和脑电图(EEG)特点,18例同时监测双侧三角肌表面肌电图(EMG)。随访患儿对抗癫痫药物和皮质激素的治疗反应。结果 睡眠期部分性发作起病年龄2~8岁,出现不典型症状距首次发作的病程为2~57个月(平均21个月),不典型症状包括手抖、持物落地27例,点头、站立不稳或跌倒4例,语言表达障碍13例,口咽部运动障碍11例,完全失语3例,认知功能下降18例。14例出现不典型症状期间睡眠期部分性发作加重。29例患儿EEG均显示清醒和睡眠期大量Rolandic区棘慢波发放,慢波睡眠期棘慢波指数为50%~85%。VEEG监测到癫痫性负性肌阵挛27例(通过直立伸臂试验证实),不典型失神11例,11例应用抗癫痫药物(丙戊酸单用或联合应用氯硝西泮、左乙拉西坦或拉莫三嗪)治疗有效,18例联合应用抗癫痫药物和皮质激素临床症状和EEG放电改善。结论 BECT变异型的临床特点包括病程中出现负性肌阵挛、不典型失神、口咽部失用和认知功能下降,同时伴EEG恶化。单用抗癫痫药物或联合应用皮质激素治疗有效。

    索他洛尔联合普罗帕酮治疗小儿房性心动过速疗效探讨
    李小梅,张 宴,包 敏,张 仪
    2010, 25(12): 932. 
    摘要 ( )  

    探讨索他洛尔联合普罗帕酮治疗小儿房性心动过速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对2009年2月至2010年5月于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中心小儿心内科诊断为房性心动过速(房速)的42例患儿(男19例,女23例,年龄7 d至14岁)采用口服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应用24 h动态心电图及远程无线心电实时监测系统评价治疗效果,采用超声心动图评价患儿心脏功能,同时密切监测药物副反应的发生。结果 接受索他洛尔单独用药21例次,无显著有效,有效20例(95.2%),无效1例(4.8%)。41例房速患儿最终接受索他洛尔联合普罗帕酮治疗,显著有效30例(73.2%),有效9例(21.9%),无效2例(4.9%)。索他洛尔有效剂量4.9~5.7 mg/(kg·d),普罗帕酮有效剂量9~10.5 mg/(kg·d)。持续性房速中5例(5/17例,29.4%)就诊时合并心动过速性心肌病,予以服用胺碘酮联合倍他乐克,其中1例显著有效,4例未达显著有效者均于用药后心功能明显改善,于心功能接近正常后改为服用索他洛尔联合普罗帕酮治疗。3例患儿口服胺碘酮3~8个月后发生甲状腺功能受损,停药后1个月内恢复正常。自无心动过速发作始持续用药6个月至1年,停药后随访31例显著有效患儿1~9个月,仅1例短阵房速患儿停药8个月后心动过速复发。结论 索他洛尔可安全有效地用于治疗小儿心功能正常的房速,有效剂量为4.9~5.7 mg/(kg·d);索他洛尔联合普罗帕酮治疗小儿房速效果明显优于索他洛尔单独用药,安全性良好;小儿短期应用胺碘酮还是比较安全的,而长时间应用( > 3个月)易导致甲状腺功能受损,可作为房速合并心动过速性心肌病患儿的过渡用药。

    哮喘患儿诱导痰辅助性T细胞亚群及相关细胞因子变化研究
    刘 昱1,李成荣1,李 秋2,王国兵1,祖 莹1,贾实磊1
    2010, 25(12): 936. 
    摘要 ( )  

    探讨支气管哮喘患儿诱导痰中辅助性T细胞(Th)亚群及相关细胞因子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观察2009年9月至2010年1月深圳儿童医院收集的20例哮喘患儿及20例同年龄对照组儿童,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哮喘患儿外周血Th1、Th2、Th17、CD4+CD25+调节性T细胞(Treg)数量;同时收集哮喘患儿和对照组儿童的诱导痰,进行炎性细胞计数与分类,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 Time PCR)测定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及诱导痰T-bet、IFN-γ、GATA3、IL-4、Foxp3、TGF-β、RORrt、IL-17A、IL-8、TNF-α等mRNA表达水平。结果 (1)急性期哮喘患儿外周血Th1、Treg细胞比例降低(P < 0.05)、Th2细胞、Th17细胞比例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2)急性发作期哮喘患儿外周血单个核细胞T-bet、Foxp3、IFN-γ、TGF-β表达降低(P < 0.05),GATA3、RORγt、IL-4、IL-17A 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3)急性发作期哮喘患儿诱导痰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数量增加(P < 0.05)。(4)急性发作期哮喘患儿诱导痰中RORγt、IL-17A、GATA3、IL-4、IL-5、IL-8、TNF-α表达增高(P < 0.05),T-bet、IFN-γ、Foxp3、TGF-β表达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哮喘患儿诱导痰Th2与Th17转录因子和细胞因子增多,可能是导致儿童哮喘气道炎症反应的重要原因。

    新生儿先天性高胰岛素血症15例临床分析
    苏 畅,巩纯秀
    2010, 25(12): 940. 
    摘要 ( )  

    分析15例新生儿先天性高胰岛素血症临床资料,探讨其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至2010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内分泌科收治的15例新生儿期起病的先天性高胰岛素血症患儿围生期情况、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以及治疗、随访等资料。结果 15例患儿中男10例,女5例。起病时间为生后1 h内至生后25 d。大于胎龄儿10例,其中巨大儿8例。以惊厥为主要临床表现9例,其他临床表现有反应弱、拒奶、面色苍白、四肢抖动、嗜睡、易激惹等。实验室检查均有持续性低血糖和高胰岛素血症,尿酮体阴性。6例放弃治疗,9例给予二氮嗪治疗,仅2例治疗有效,1例行胰腺次全切除术,术后血糖正常。随访3例(二氮嗪治疗2例、胰腺次全切除1例)智力正常,2例放弃治疗后死亡,余10例均有中重度智力低下,低血糖发作无缓解。结论 新生儿先天性高胰岛素血症以大于胎龄儿多见。发病可以早至生后1 h,起病隐匿且无特异性体征。低血糖严重,脑损伤多见。可通过血糖监测、血胰岛素和尿酮体检查作出早期诊断。多数患儿二氮嗪治疗无效,确定二氮嗪治疗无效者应尽早手术治疗。

    短篇论著
    凝结芽孢杆菌活菌片治疗婴儿湿疹36例疗效观察
    魏明香,颜 荣,罗海标,李永华,徐晓梅,张翠闽,赖华基,林小芹
    2010, 25(12): 943. 
    摘要 ( )  

    探讨凝结芽孢杆菌活菌片治疗婴儿湿疹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2009年1月至2010年7月广东省韶关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74例湿疹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8例,外用药物同时给予凝结芽孢杆菌活菌片口服,1~2片/次,3次/d,疗程28 d;对照组36例,单外用药物治疗。观察疗效和副反应。结果 观察组在皮损100%消退时间和全部合并症状消失时间上均短于对照组(P < 0.01)。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4%,与对照组(75.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观察组治疗结束6个月后复发率为18.4%,对照组复发率为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观察组未见副反应。结论 凝结芽孢杆菌活菌片治疗婴儿湿疹疗效显著,并可预防湿疹复发。

    应用脐动脉血气分析诊断新生儿窒息的价值研究
    顾 琴,汪洁云,樊 珏,陈文芹,鲁巧珍
    2010, 25(12): 946. 
    摘要 ( )  

    探讨新生儿脐动脉血气分析在新生儿窒息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用美国GEM30000血气分析仪,对2008 - 01 - 01至2009 - 12 - 31上海市长宁区妇幼保健院163例生后1分钟Apgar评分≤7分的新生儿,在生后30 min内进行脐动脉血血气测定,并与Apgar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同期随机选择185名1分钟Apgar≥8分新生儿为对照组。结果 163例窒息组和185名对照组,脐动脉血pH平均值分别为7.09±0.13和7.18±0.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而在PaO2、PaCO2、BE、HCO3-等4项指标的平均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二组资料在pH < 7.00、pH 7.00~7.20、pH > 7.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各组间χ2分别为27.704、27.809、76.268,各组P值均 < 0.001。出生时低Apgar评分与脐动脉血pH值与脏器损伤呈负相关。结论 脐动脉血气分析与传统的Apgar 评分法具有相关性。

    轻度胃肠炎伴良性婴幼儿惊厥30例脑脊液中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检测分析
    路新国,廖建湘,周桂芬,胡 雁,陈 彦,李 冰
    2010, 25(12): 948. 
    摘要 ( )  

    研究轻度胃肠炎伴良性婴幼儿惊厥(BICE)患儿中枢神经元的损伤情况。方法 以2007年10月至2010年3月中国医科大学深圳儿童医院癫痫中心住院的30例BICE为观察组,并根据患儿入院前惊厥发作次数分为惊厥 > 2次组和惊厥≤2次组,选择同期脊膜膨出14例患儿为阴性对照组。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技术(ELISA)检测两组患儿脑脊液中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结果 观察组NSE高于阴性对照组(P < 0.05);惊厥 > 2次组与惊厥≤2次组及阴性对照组之间比较NSE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惊厥 > 2次组NSE质量浓度高于阴性对照组(P < 0.05),而惊厥≤2次组与阴性对照组之间比较NSE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BICE在惊厥频繁发作时对中枢神经元会造成损伤,惊厥发作不频繁时则对神经元的损伤不明显。

    临床病例讨论
    发热  咳嗽  肝脾大
    张 寒,申昆玲
    2010, 25(12): 950. 
    摘要 ( )  
    贫血  血小板减少  大量蛋白尿  血尿
    孙媛媛,雷晓燕,王建军,董 皎,王建平,赛依帕,孙永红,张启科
    2010, 25(12): 953. 
    摘要 ( )  
    综述
    儿童睡眠呼吸紊乱与白三烯关系研究进展
    申月琳 综述,许志飞,申昆玲 审校
    2010, 25(12): 956. 
    摘要 ( )  
    呼吸道合胞病毒蛋白变异与免疫逃逸研究进展
    翟松会 综述,王 峥 审校
    2010, 25(12): 961. 
    摘要 ( )  
    病例报告
    小儿胰腺实性假乳头状肿瘤1例
    马 威,王家祥,杨合英,张 大
    2010, 25(12): 964. 
    摘要 ( )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化疗期间并发脑膜脑炎型李斯特菌病1例
    李 萍,胡宛如,何 莉,张乾忠,胡潇滨
    2010, 25(12): 966. 
    摘要 ( )  
    超声心动图对胎儿宫内动脉导管早闭1例生后随访
    孟晓娇1,张 颖2,杨 军1
    2010, 25(12): 968. 
    摘要 ( )  
    短篇报道
    川崎病掌跖苍白1例
    卢光全1,白淑霞2
    2010, 25(12): 969. 
    摘要 ( )  
    临床经验
    CT引导定位穿刺活检技术在儿童实体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体会
    陆正华,杨静薇,扬为群,蒋 慧
    2010, 25(12): 970. 
    摘要 ( )  
    继续医学教育专栏
    早产儿疼痛
    曾凌空1,2,常立文1
    2010, 25(12): 972. 
    摘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