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专题笔谈
    儿童多发性创伤的急救思维和处理原则
    许 峰
    2009, 24(12): 897. 
    摘要 ( )  
    儿童多发性创伤急性骨筋膜室综合征
    唐盛平
    2009, 24(12): 899. 
    摘要 ( )  
    创伤与腹腔间隙综合征
    何颜霞
    2009, 24(12): 902. 
    摘要 ( )  
    儿童多发性创伤脑功能保护策略
    王 莹, 朱荻绮
    2009, 24(12): 905. 
    摘要 ( )  
    儿童多发性创伤血液净化与肾脏替代治疗策略
    刘春峰
    2009, 24(12): 908. 
    摘要 ( )  
    儿童多发性创伤合并感染的诊治策略
    钱素云, 陈 晖
    2009, 24(12): 910. 
    摘要 ( )  
    儿童多发性创伤院前急救与转运策略
    祝益民
    2009, 24(12): 912. 
    摘要 ( )  
    儿童多发性创伤的营养支持
    任晓旭, 宋国维
    2009, 24(12): 915. 
    摘要 ( )  
    儿童多发性创伤镇静镇痛策略
    许 峰
    2009, 24(12): 919. 
    摘要 ( )  
    论著
    甲型H1N1流感危重患儿5例临床特点分析
    曲 东, 任晓旭, 王 菲, 李 颖, 郭琳瑛, 胡凤华
    2009, 24(12): 923. 
    摘要 ( )  

    摘要:目的 探讨甲型H1N1流感危重患儿的临床特点及诊疗体会。方法 回顾性分析资料完整的5例甲型H1N1流感危重患儿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资料。 结果 5例患儿早期无特异性表现,均为流感样症状,表现为发热、咳嗽,年长儿童诉头痛,可伴腹痛、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病情加重时可出现咳嗽加重,呼吸困难,肺内闻及湿啰音,心率增快,末梢凉,嗜睡或烦躁不安等。伴有多脏器功能不全,其中以肺脏受累最为突出。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正常、降低或升高,多伴有肝肾功能及出凝血指标异常。X线胸片提示双肺多肺叶受累,大片透过度降低影。 结论 甲型H1N1流感危重患儿病情凶险,进展迅猛,死亡风险极高,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降低甲型H1N1流感危重症病死率的关键。

    极低出生体重儿院内获得性败血症围生因素分析
    丁 艳, 施婴婴, 沈月华
    2009, 24(12): 926. 
    摘要 ( )  

    摘要:目的 探讨极低体重儿(VLBW)院内获得性败血症的发病情况和围生期高危因素。方法 对2005年1月至2008年6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发生院内获得性败血症的29例VLBW和108例非败血症的VLBW的母婴状况进行回顾性调查,采用SPSS软件进行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 137例VLBW中,有29例发生了院内获得性败血症,发生率为21.16%,死亡4例,病死率13.79%。随胎龄和出生体重降低,院内获得性败血症发生率增加。70%是革兰阴性菌感染,主要为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出生体重≤1000 g是院内获得性败血症的最重要危险因素,发生率为75%,相对危险度7.56(4.35~14.24)。增加VLBW发病的危险因素依次为体重≤1000 g、中心静脉骨管(PICC)、生后2周内的贫血、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反复呼吸暂停。结论 院内获得性败血症多见于VLBW,是导致VLBW晚期死亡的主要原因,必须采取各项综合措施降低院内获得性败血症的发生。

    血浆置换治疗小儿溶血尿毒综合征疗效及随访研究
    杜 悦, 吴玉斌, 韩 梅
    2009, 24(12): 930. 
    摘要 ( )  

    摘要:目的 探讨儿童溶血尿毒综合征(HUS)患儿的临床特点,观察血浆置换在儿童HUS中的治疗效果和随访。方法 研究对象为2001年1月至2007年11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儿肾科住院的9例HUS患儿,分析其首发症状和实验室检查,药物治疗经过,血浆置换或联合血液透析治疗的效果,病情好转后口服糖皮质激素治疗的转归及随访(0.5~6年)结果。结果 腹泻相关的HUS(D+)和非典型HUS(D-)患儿临床特点和实验室检查无明显差异;在综合药物治疗不能缓解病情时应早期进行血浆置换,一般置换1次可以阻止病情进展,重症增加1次并联合血液透析可取得较好疗效;序贯口服糖皮质激素有助于降低尿蛋白,促进肾脏损伤的恢复。随访中1例出现蛋白尿,重复肾活检出现肾小管间质损伤和免疫物质增多;1例出现高血压。结论 血浆置换治疗小儿HUS临床疗效显著,序贯口服糖皮质激素有助于降低尿蛋白,HUS患儿的长期随访需引起儿肾科医生的关注。

    儿童细菌性腹泻病原菌10年变迁与药敏分析
    纪文静, 董 方, 徐樨巍
    2009, 24(12): 934. 
    摘要 ( )  

    摘要:目的 探讨近10年儿童细菌性腹泻病原菌的变迁及近年菌株的耐药情况。 方法 收集北京儿童医院1998—2007年粪便细菌培养阳性的细菌性腹泻患儿859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统计学处理用SPSS13.0软件进行。结果 (1)859株检出菌中,包括志贺菌585株,沙门菌89株,大肠埃希菌56株,变形杆菌92株,金黄色葡萄球菌37株。(2)志贺菌构成比由1998年的82.5%降为2007年的52.9%。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分别自2001年、2002年开始检测,渐升至2007年的9.4%和14.1%。(3)夏秋季为发病高峰(73.9%),沙门菌、大肠埃希菌、条件致病菌在小年龄组检出率高。(4)肠道病原菌对青霉素类、复方磺胺耐药率均在50%以上。除大肠埃希菌外,肠道病原菌对喹诺酮类、三代头孢、亚胺培南耐药率低,分别为13.0%~24.2%、5.9%~62.5%、0。大肠埃希菌对丁胺卡那霉素及亚胺培南耐药率分别为7.5%、0,对其他抗生素耐药率均在50%以上。 结论 儿童细菌性腹泻病原菌构成及耐药谱在不断发生变化,临床应注重病原及药敏监测,合理选用抗生素。

    儿童肠球菌耐药表型和耐药基因检测分析
    吕 萍, 徐樨巍, 宋文琪, 董 方, 杨永弘, 沈叙庄
    2009, 24(12): 937. 
    摘要 ( )  

    摘要:目的 研究儿童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的耐药表型及多种耐药基因。方法 对2004年7月至2005年11月北京儿童医院门诊和住院患儿临床标本中分离的152株病原菌,采用琼脂稀释法测定肠球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聚合酶链反应检测ermB、mefA、TetM、TEM、aac(6')-aph(2″) 、ant(6)-I基因。结果 屎肠球菌对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环丙沙星的耐药率分别为96.8%、95.2%和84.1%,粪肠球菌对上述3种抗生素的耐药率分别为23.6%、18.0%和49.4%,屎肠球菌的耐药率明显高于粪肠球菌(P < 0.001);肠球菌高水平庆大霉素耐药(HLGR)和高水平链霉素耐药(HLSR)检出率高,屎肠球菌中HLGR和HLSR的比例分别为84.1%和66.3%,分别高于粪肠球菌的68.3%和49.4%;粪肠球菌出现2株万古霉素MIC为8 mg/L,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对替可拉宁全部敏感。肠球菌中耐药基因检出率高,粪肠球菌中ermB、TetM、aac(6')-aph(2″) 、ant(6)-I基因检出率分别为73.0%、64.1%、84.3%和64.9%,高于屎肠球菌的57.1%、59.5%、82.5%和58.7%;仅有1株屎肠球菌检测到mefA基因,屎肠球菌TEM基因检出率高于粪肠球菌。结论 儿童肠球菌的耐药状况十分严重,肠球菌对多种抗菌药物耐药率高,屎肠球菌耐药比粪肠球菌严重。

    生化指标用于诊断胆管闭锁和新生儿肝内胆汁淤积综合征临床价值研究
    彭炳蔚 ,徐 翼,叶家卫,欧 茜,苏燕莉
    2009, 24(12): 940. 
    摘要 ( )  

    摘要:目的 新生儿肝内胆汁淤积综合征(NICCD)和先天性胆管闭锁(BA)是婴儿肝炎综合征的2个常见原因。研究生化指标在BA和NICCD的诊断价值,以利于早期诊断。方法 收集2008 - 12 - 01—2009 - 03 - 31在广州市儿童医院住院的临床诊断婴儿肝炎综合征(IHS)患儿77例,其中确诊BA 28例,NICCD 11例。选用患儿入院时的第一份生化检查结果,纳入指标为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LP)、谷酰转肽酶(γ-GT)、总胆红素(TB)、直接胆红素(DB)、总胆汁酸(TBA)、总胆固醇(TC),计算ALT/AST,ALP/γ-GT值。NICCD组还纳入血糖(GLU)、乳酸(LAC)、总蛋白(TP)、白蛋白(ALB)进行分析。应用SPSS10.0统计包对组间差异进行独立样本的t检验,并对有统计学差异的指标绘制ROC曲线。结果 对于BA组,γ-GT、ALP/γ-GT的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且γ-GT > 332.5 U/L,ALP/γ-GT < 1.93,有较高的诊断价值。NICCD组与其他非BA的IHS患儿比较,在GLU、LAC、TP、ALB、ALT/AST、γ-GT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 IHS患儿的生化指标对BA和NICCD的诊断有重要提示作用。

    海岛地区气候因素与粉尘螨皮试结果关系探讨
    谭永强1,顾海萍2,曹兰芳3
    2009, 24(12): 943. 
    摘要 ( )  

    摘要:目的 探讨气候因素对粉尘螨皮试结果的影响。方法 应用阿罗格?粉尘螨皮肤点刺液对崇明岛2005年1月至2008年12月290例过敏性疾病患儿进行检测。记录当地的每日平均气温和相对湿度。分析不同月份、不同季节皮试前1个月的平均温度与湿度下粉尘螨皮试阳性率的差异。结果 290例过敏性疾病患儿粉尘螨皮试总阳性率达81.7%,以哮喘合并鼻炎患儿为高。不同月份及不同季度粉尘螨皮试阳性率有差异,以7~11月份及夏秋季皮试阳性率为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皮试前1个月平均温度在18℃以上及平均湿度在70%以上时阳性率更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崇明岛过敏性疾病患儿粉尘螨皮试阳性率高,不同月份及季节粉尘螨皮试阳性率有差异,皮试前1个月平均温度及湿度不同粉尘螨皮试结果也有差异。温度、湿度等气候因素可能对粉尘螨皮试结果有影响。

    短篇论著
    新生儿血浆胶体渗透浓度测定及其临床意义分析
    王 萍, 周 伟, 陶 莉, 唐 娟
    2009, 24(12): 946. 
    摘要 ( )  

    摘要:目的 测定新生儿血浆胶体渗透压(colloid osmotic pressure, COP),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2006年7月至2007年7月,采用德国产BMT923胶体渗透压测定仪测定390例新生儿血浆COP,同时采用全自动生化测定仪测定血浆白蛋白(A)及球蛋白(G)含量,并运用公式COP(mmHg) = 3A + 0.2A2 + 0.01A3 + 2G + 0.2G2 + 0.01G3得出COP计算值。比较COP测定值与计算值并分析其与血浆白蛋白、球蛋白的相关性;并比较危重与非危重新生儿血浆COP值,COP与胎龄的关系及探讨新生儿血浆COP分布范围。结果 测定法与计算法得出的新生儿血浆COP值分别是(16.80±2.81) mmHg和(19.13±2.37) mmHg,测定法得出的血浆COP值与新生儿血浆白蛋白含量呈正相关(r = 0.341,P < 0.01),且与白蛋白的相关系数大于与球蛋白(r = 0.168)的相关系数。危重组患儿COP水平低于非危重组(t = 2.18,P < 0.05)。不同胎龄新生儿COP值无统计学差异,但血浆COP值有随胎龄增长而升高的趋势。新生儿血浆COP值中位数为16.6 mmHg,第10百分位为13.6 mmHg,第90百分位为20.5 mmHg。结论 新生儿COP测定法与计算法所得结果有一定差异。测定法是一种比较准确、快速、可靠的方法。COP的监测对于危重新生儿疾病严重程度的判断及治疗具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

    短篇报道
    小儿肺隔离症1例
    门 庆, 易岂建
    2009, 24(12): 948. 
    摘要 ( )  
    短篇论著
    呼吸窘迫新生儿血浆内皮素-1与转化生长因子-β水平检测及临床意义
    邢 莉, 黄志伟
    2009, 24(12): 949. 
    摘要 ( )  

    摘要:目的 检测呼吸窘迫新生儿血浆内皮素-1(ET-1)和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水平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以2007年3月至2008年10月济南市第四人民医院新生儿科有呼吸窘迫症状(包括呼吸窘迫综合征、暂时性呼吸窘迫及胎粪吸入综合征)的100例新生儿为观察组,分别于生后6 h及3、7、14、28 d分别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血浆ET-1和TGF-β水平,统计学分析数据结果。对照组为济南市第四人民医院产科的20名正常新生儿。结果 胎粪吸入综合征患儿生后6 h内血浆ET-1和TGF-β水平最高,分别为(5.70±5.87) ng/L、(3.75±1.94) ng/L,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次之,两指标分别为(3.37 ± 1.59) ng/L、(2.05 ± 0.98) ng/L。ET-1水平在氧疗后数天内显著下降(P < 0.05)。结论 血浆ET-1和TGF-β水平在不同原因所致呼吸窘迫的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血浆ET-1水平对于评价呼吸窘迫的治疗效果和预后有重要意义。

    肺炎支原体感染诱发儿童哮喘的临床特征分析
    相 云, 尚云晓, 韩晓华, 蔡栩栩, 舒林华
    2009, 24(12): 951. 
    摘要 ( )  

    摘要:目的 探讨肺炎支原体(MP)感染诱发的儿童哮喘临床发病特征。 方法 选择2006年1 - 12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小儿呼吸内科收治的确诊为MP感染诱发的哮喘发作患儿50例为MP感染诱发组,并以同期入院的非MP感染诱发的哮喘患儿40例为对照组,对两组患儿的临床特点、喘息特征、辅助检查特点及对哮喘药物治疗的反应等进行分析。 结果 MP感染诱发组的哮喘发作年龄以3岁以上多发(60%),平均发病(4.4±2.9)岁;MP感染诱发组患儿喘息反复史、发热、热程、对支气管扩张剂的反应、咳喘持续时间、住院时间,以及C反应蛋白(CRP)、嗜酸细胞计数、肝功受累、心肌受累的发生率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性意义(P < 0.05);在呼吸系统受累方面,MP感染诱发组以肺炎为主,而对照组则以上呼吸道感染多见(P < 0.05);MP感染诱发组与对照组在患病高峰、个人及家族特应性病史、WBC、PCT、免疫球蛋白、总IgE的实验室指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MP感染诱发组应用平喘药联合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收到良好疗效。结论 MP感染诱发的儿童哮喘发作具有自己的特征,平喘药联合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有效。

    温州地区儿童血培养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调查
    王慧燕, 杨锦江, 舒旷怡, 余玲玲
    2009, 24(12): 954. 
    摘要 ( )  

    摘要:目的 了解儿童败血症病原菌分布和耐药情况,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方法 对2005年1月至2007年12月温州医学院育英儿童医院血培养阳性的检出菌和药敏结果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 11 122份儿童血培养标本中,分离出病原菌670株,其中革兰阳性(G+)菌500株,占74.6%;革兰阴性(G-)菌154株,占23.0%;真菌16株,占2.4%。G+菌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为主,其次分别为粪肠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屎肠球菌 、肺炎链球菌。G-菌检出率较高的分别是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沙门菌属、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 。G+菌除屎肠球菌对左旋氧氟沙星的耐药率达60.0%外,其余细菌对万古霉素和左旋氧氟沙星的敏感性均较高。G-菌中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的产ESBLs的百分率分别为39.0%和80.8%,敏感性较高的抗生素有丁胺卡那霉素、环丙沙星、亚胺培南以及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沙门菌属的细菌对常用抗生素的敏感性均较好。结论 儿童败血症感染的细菌以G+球菌为主,应合理使用抗生素,加强耐药性监测。

    腺病毒3型感染489例临床分析
    余嘉璐, 邓 力, 张建涛, 邓秋莲, 谢永强, 温惠虹
    2009, 24(12): 957. 
    摘要 ( )  

    摘要:目的 探讨腺病毒3型所致儿童呼吸道感染的临床流行病学特点及治疗。方法 对2005年7月至2006年7月在广州市儿童医院住院的489例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进行病因和流行病学调查,分析其临床诊疗特点。结果 腺病毒感染发病高峰期在9~10月。学龄期儿童多见,潜伏期3~8 d。患儿均有发热,多为高热, 热型不规则(与应用解热镇痛药有关)。呼吸系统受累最常见,肺炎以轻症为主,部分病例伴心肌损害、肝功能损害、血尿等;部分病例中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C反应蛋白、血沉升高。经PCR检测及序列分析和细胞分离培养鉴定病原体为腺病毒3型。489例经抗感染、抗病毒、对症、营养支持等综合治疗后均治愈出院。结论 儿童腺病毒3型感染临床表现趋多样化,对发热患儿应及时做腺病毒病原学检测,以提高确诊率,进行早期干预。

    基础前沿
    神经肽P物质对高氧暴露下Ⅱ型肺泡上皮细胞的影响及其与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信号转导通路关系研究
    黄 波1,李 青1,叶 梅1,扬海燕1,匡凤梧2,许 峰2
    2009, 24(12): 959. 
    摘要 ( )  

    摘要:目的 探讨感觉神经肽P物质(SP)对高氧暴露下Ⅱ型肺泡上皮细胞(AECⅡ)的影响及其与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信号转导机制的关系。 方法 分离纯化原代早产鼠AECⅡ,随机分为空气暴露组、高氧暴露组、SP干预空气暴露组、SP干预高氧暴露组,空气暴露组氧体积分数为0.21(21%),高氧暴露组氧体积分数为0.95(95%),SP干预组于暴露前加入SP 1×10-6 mol/L,在置于氧体积分数为0.21(21%)和0.95(95%)中各组分别暴露12、24和48 h,电镜观察AECⅡ的形态变化;MTT法及流式细胞仪测定其增殖率和凋亡率;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磷酸化ERK的动态变化。 结果 与空气暴露组比较,高氧组暴露12、24、48 h 后AECⅡ增殖率明显降低,凋亡率明显增加,而SP干预后其增殖率明显增加,凋亡率明显下降,形态学的损伤也有明显的改善。高氧刺激可导致ERK的磷酸化激活,磷酸化ERK在高氧损伤的AECⅡ表达明显增加,SP干预后,磷酸化ERK表达更明显。结论 SP可促进高氧暴露AECⅡ的增殖并抑制其凋亡,其通过促进ERK信号激活对氧化应激状态下的AECⅡ细胞可起到保护作用。

    综述
    流感继发肺炎链球菌感染
    姚开虎, 杨永弘
    2009, 24(12): 964. 
    摘要 ( )  

    2009年6月11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宣布把2009年4月从北美开始流行的甲型H1N1流感警戒级别升至6级,这意味着WHO认为疫情已经发展为全球性“流感大流行”。到目前为止,卫生部门、医学期刊和新闻媒体等为卫生人员和公众提供了大量的有关流感病毒、流感流行情况和防治措施方面的信息,但有关流感并发细菌感染及其危害的相关内容却被忽视[1]。近年来,国外文献回顾及实验研究表明,上世纪流感流行造成的高病死率与并发细菌感染,尤其是肺炎链球菌感染密切相关。Science和Nature Medicine等杂志也发表文章,呼吁重视流感与肺炎链球菌感染的关系,指出在应对流感大流行时,应考虑防控肺炎链球菌感染的措施[1-2]。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研究现状及进展
    蔡 清, 薛辛东, 富建华
    2009, 24(12): 968. 
    摘要 ( )  
    继续医学教育专栏
    第4版《腹泻治疗》解读
    叶礼燕1,陈凤钦2
    2009, 24(12): 972. 
    摘要 ( )  
    病例报告
    肥厚型心肌病并发反复室性心动过速 心源性休克濒死状态1例
    姜兴源1,杨志亮2 ,姜 红2,孙桂莲2,胡宛如2,刘 叶2 ,张乾忠2
    2009, 24(12): 975. 
    摘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