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党为人民谋健康的100年专栏
    从前后两次牙周病国际分类看牙周病学的发展及今后主要任务
    孟焕新
    2021, 14(4): 385-388.  DOI: 10.19538/j.kq.2021.04.001
    摘要 ( )  
    复杂牙周病例的多学科联合治疗专栏
    多学科联合治疗改善复杂牙周病例的治疗效果
    胡文杰
    2021, 14(4): 389-389. 
    摘要 ( )  
    多学科综合治疗挽救重度牙周炎患牙的临床观察(附1例5年随访报告)
    危伊萍a, 李思琪a, 胡文杰a, 寻春雷b
    2021, 14(4): 390-397.  DOI: 10.19538/j.kq.2021.04.002
    摘要 ( )  
    重度牙周炎患者多存在深牙周袋及严重牙槽骨吸收的患牙,常判定为“预后无望”,而此类患牙的临床处置一直以来都面临挑战。此外,伴牙列缺损及错牙合畸形的重度牙周炎患者临床中常需要应用多学科综合治疗,以达到牙周健康、恢复功能、改善美观的目标。文章完整展示1例应用牙周-正畸-种植修复综合治疗的重度牙周炎病例,挽救重度牙周炎患牙,并获得稳定的治疗效果,为临床诊疗此类问题积累经验。
    美学区牙冠延长术联合树脂修复改善露龈笑并关闭牙间隙的初步探索
    韦宁a, 危伊萍a, 邱淑婷b, 胡文杰a, 刘云松b, 姬爱萍c, 寻春雷d
    2021, 14(4): 398-404.  DOI: 10.19538/j.kq.2021.04.003
    摘要 ( )  
    上颌前牙美学区作为微笑过程关注的重点,区域内任何粉白美学的缺陷都可能损害整体的微笑美学,对于高位笑线伴有被动萌出不足的患者,微笑时显露牙龈过多是常见的美学问题之一。而美学区牙冠延长术通过对牙周软硬组织的切除和成形,可有效重建协调、美观的龈缘位置和曲线,增加被动萌出不足的临床冠高度,同时改善牙冠宽长比等相关白色美学缺陷。文章完整展示了1例针对因被动萌出不足所致露龈笑且存在上中切牙牙间隙的美学治疗过程,包括美学分析、治疗计划的制定、临床实施过程和随访效果观察,详细介绍了美学区牙冠延长术的手术过程,并采用美学树脂直接修复关闭窄牙间隙,为此类患者的临床诊治积累经验。
    牙周-正畸-种植综合治疗改善重度牙周炎伴错牙合畸形的临床效果(附1例8年随访报告)
    许砚耕a, 王翠a, 胡文杰a, 刘云松b, 寻春雷c, 徐涛d
    2021, 14(4): 405-412.  DOI: 10.19538/j.kq.2021.04.004
    摘要 ( )  
    牙周病是影响口腔健康和生活质量的常见口腔疾病之一,重度牙周炎常伴发牙齿松动、移位甚或牙齿脱落导致牙列缺损等问题,若同时合并错牙合畸形,其治疗将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需要口腔多专业的联合治疗。随着患者对美观和生活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针对伴有错牙合畸形和牙列缺损的重度牙周炎,其治疗目标已不仅局限于恢复健康,还包括在此基础之上重建完整牙列及其所具有的咬合功能和美观。文章展示了1例广泛型Ⅲ期C级牙周炎患者通过包括牙周基础治疗、正畸治疗、种植修复治疗在内的多学科联合治疗,获得满意的、口腔功能和美观改善的诊疗效果,以期为临床复杂病例的多学科综合诊疗积累一定的经验。
    牙周-正畸-种植综合治疗改善重度牙周炎伴错牙合畸形患者的口腔功能和美观(附1例5年随访报告)
    王翠a, 许砚耕a, 胡文杰a, 张浩筠a, 刘云松b, 寻春雷c
    2021, 14(4): 413-419.  DOI: 10.19538/j.kq.2021.04.005
    摘要 ( )  
    牙周炎是一种牙齿支持组织的感染性、破坏性疾病,是成年人丧失牙齿的主要原因。伴有错畸形及牙列缺损的重度牙周炎的治疗是一个复杂过程,需要口腔医生掌握多学科的诊疗知识,严格把控不同治疗阶段的时机和标准,解决患者同时存在的多个口腔问题,最终恢复其健康、改善功能和美观。文章展示了1例Ⅲ期C级牙周炎患者经完善的牙周基础治疗消除炎症,通过正畸治疗改善咬合并重建缺牙区修复间隙,最后结合种植修复治疗重建口腔功能的多学科综合诊治过程,为此类重度牙周炎病例的临床诊治提供一定的经验。
    口腔医学教育研究专栏
    牙周病学专业学位型硕士研究生提高临床胜任力的实践与探索
    冯向辉, 胡文杰, 欧阳翔英, 孟焕新
    2021, 14(4): 420-424.  DOI: 10.19538/j.kq.2021.04.006
    摘要 ( )  
    通过专业学位型研究生教育培养具有高质量临床诊治能力的牙周医生是当前牙周病学界的重要任务。文章围绕如何提高牙周病学专业学位型硕士研究生临床胜任力的30余年教学实践进行总结,期望为探索和推动我国牙周专业人才培养提供参考。文章指出专业学位型硕士研究生临床教学应符合牙周临床诊疗特点和规律,介绍了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牙周病学专业学位型硕士研究生临床能力培养的总目标和量化指标;同时,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牙周专科能力阶段训练模式、跟诊观摩、文献课和病例讨论课5个方面介绍提高临床胜任力的方法。
    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牙周病学规范化诊疗技术”课程10年实践的探索与思考
    钟金晟, 杨刚, 胡文杰, 刘 建, 尹凤, 张智超
    2021, 14(4): 425-428.  DOI: 10.19538/j.kq.2021.04.007
    摘要 ( )  
    我国牙周病学教育发展不均衡,众多基层医生缺乏正确理念及基本技能。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牙周科自2011年起根据国内牙周病学发展现状,精心设计了“牙周病学规范化诊疗技术”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项目实施的10年期间,培训了来自全国20多个省市1000多名学员,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广大基层医生开展各项牙周规范化诊疗技术,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文章就该项目的课程设计、10年来的实施经验及未来展望进行总结和分析,以期为国内推广实施规范化的牙周继续教育培训提供参考,促进我国牙周病学教育事业的发展。 
    案例教学模式和数字化技术联合培训模式在口腔颌面外科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
    李运峰
    2021, 14(4): 429-432.  DOI: 10.19538/j.kq.2021.04.008
    摘要 ( )  
    口腔颌面外科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旨在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扎实的口腔颌面外科理论知识和临床技能、缜密的临床思维、能独立规范地承担口腔颌面外科常见多发疾病和疑难重症诊疗工作的高素质口腔颌面外科专科医生。基于口腔颌面外科学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细则对专科技能培训提出的具体要求,特别是完成专科病例操作的要求,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在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案例教学模式(case based learning,CBL)和数字化技术相结合的培训模式。在CBL教学理念的指导下,选择典型案例,采用全数字化流程进行操作和培训,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文章对此做一介绍。
    论著
    放大镜与显微镜辅助下瓷贴面粘接效果比较研究
    谭瑶a, 朱晓鸣a, 侯晓玫a, 李德利a, 刘晓强b, 谭建国b
    2021, 14(4): 433-436.  DOI: 10.19538/j.kq.2021.04.009
    摘要 ( )  
    目的 比较研究应用放大镜与显微镜进行瓷贴面粘接的效果。方法    选择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第二门诊部5名医生进行前瞻性、单盲、自身对照试验。5名医生均掌握放大镜与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和瓷贴面的粘接方法,但没有使用放大镜与显微镜辅助进行瓷贴面粘接的经验。每名医生依次在常规视野下(对照组)、2.5倍头戴式放大镜下(放大镜组)和6倍牙科显微镜下(显微镜组)于仿头模内完成右上中切牙瓷贴面粘接。每组每名医生完成4例瓷贴面粘接,每组合计20例;总计60例。试验过程中记录仿头模内瓷贴面粘接所需时间,即操作时间。操作完成后,利用21.25倍显微镜拍摄数码照片,由高级职称专家利用软件盲法测量瓷贴面边缘间隙和残留水门汀面积。结果    在操作效率方面,放大镜组、显微镜组和对照组的操作时间分别为(150.01 ± 27.94)、(281.28 ± 52.92)、(180.05 ± 36.26)s,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 57.973,P < 0.05);且放大镜组的操作时间明显短于显微镜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在修复体边缘密合性方面,放大镜组、显微镜组和对照组瓷贴面边缘间隙分别为(83.54 ± 7.92)、(114.89 ± 26.93)、(93.43 ± 11.76)μm,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 16.628,P < 0.05);且放大镜组瓷贴面边缘间隙明显小于显微镜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在水门汀清除效果方面,放大镜组、显微镜组和对照组的残留水门汀面积分别为(1.47 ± 0.41)、(2.38 ± 1.50)、(2.41 ± 0.73)mm2,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 5.781,P < 0.05);且放大镜组的残留水门汀面积小于显微镜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相较于显微镜,放大镜用于瓷贴面粘接的操作效率更高、修复体边缘密合性更好、水门汀清除效果更佳。
    一种通用型口腔种植定位器的体外实验研究
    陈凤飘, 廖启晨, 李鑫, 王朝俭a, 张晓丽, 周丽斌b
    2021, 14(4): 437-441.  DOI: 10.19538/j.kq.2021.04.010
    摘要 ( )  
    目的 通过体外实验评估一种通用型口腔种植定位器的测量和导向功能。方法    以猪下颌骨的无牙区域作为缺牙区牙槽嵴模型。分别应用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定位器和游标卡尺测量牙槽嵴颊舌向宽度,以游标卡尺测量结果为标准,比较CBCT和定位器的测量偏差值。分别使用定位器引导种植备洞(定位器组)和自由手种植备洞(自由手组),应用CBCT测量比较两组备洞方向的角度偏差值和距离偏差值,以评估两组侧穿风险差异。结果 (1)测量牙槽嵴颊舌向宽度:定位器的测量偏差值[(1.24 ± 0.491)mm ]稍大于CBCT测量偏差值[(0.81 ± 0.377)mm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25)。(2)种植备洞方向准确性分析:定位器组的角度偏差(6.05° ± 2.803°)和距离偏差[(1.05 ± 0.302)mm ]分别小于自由手组的角度偏差(20.50° ± 7.199°)和距离偏差[(3.70 ± 0.971)mm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结论    本研究的通用型口腔种植定位器兼具牙槽骨颊舌向宽度测量和辅助口腔种植导向功能,尽管存在一定测量误差,但可以满足临床需求。
    基于锥形束CT对邻面接触区釉质厚度的测量与分析
    闫弘静, 鞠昊, 冯婧, 公柏娟, a, 王博, 郝艺帆, 李志民, b
    2021, 14(4): 442-446.  DOI: 10.19538/j.kq.2021.04.011
    摘要 ( )  
    目的    应用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测量上下颌牙列邻面接触区釉质厚度及邻接点距离牙合面和釉牙骨质界的垂直高度,为临床邻面去釉提供参考数据。方法    选取2019年6—10月于吉林大学口腔医院医学影像科行CBCT检查患者50例,根据纳入标准选取符合测量条件的牙齿145颗,运用Invivo软件测量每颗牙齿邻面接触区的釉质厚度及邻接点距离牙合面和釉牙骨质界的垂直高度。结果    从切牙至第一磨牙邻面接触区釉质厚度有逐渐增大的趋势;大多数牙位的远中邻面接触区釉质厚度大于近中(P < 0.05),仅有上颌第一前磨牙和下颌第一磨牙的近远中邻面接触区釉质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上下颌左右侧同名牙邻面接触区釉质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除上颌中切牙-侧切牙、上下颌侧切牙-尖牙邻面接触区外,其余相邻牙齿近远中邻面接触区釉质厚度相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上颌邻面接触区平均釉质厚度大于下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上下颌近远中邻接点到牙合面的垂直距离均小于到釉牙骨质界的垂直距离(均P < 0.05)。结论    不同牙位近远中邻面接触区釉质厚度不同,邻接点距离牙合面和釉牙骨质界的垂直高度也不同,临床邻面去釉时不同牙位去釉量不能按照同一标准进行,应结合CBCT影像资料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基于2003年改良WHO诊断标准的口腔扁平苔藓临床病理分析
    方鑫a, 李凯一a, 李春蕾a, 高岩b, 华红a
    2021, 14(4): 447-451.  DOI: 10.19538/j.kq.2021.04.012
    摘要 ( )  
    目的    基于2003年改良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诊断标准,评估口腔扁平苔藓的临床病理诊断符合率,并分析其可能的影响因素,为提升临床精准诊断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基于2003年改良WHO诊断标准,回顾北京大学口腔医院黏膜科2020年1—12月临床诊断为口腔扁平苔藓患者的病理诊断情况,每张病理切片至少由2名病理医生给出病理报告。并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其与临床病理诊断符合率的相关性。结果    口腔扁平苔藓的临床病理诊断符合率为74%,活检部位的选择、活检部位有无充血、病程长短和临床类型与口腔扁平苔藓的临床病理诊断符合率相关(均P < 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活检部位为牙龈(OR = 9.735,95%CI:1.797 ~ 52.726,P = 0.008)或舌腹(OR = 3.214,95%CI:1.404 ~ 7.360,P = 0.006)、病程> 1年(OR = 2.913,95%CI:1.597 ~ 5.316,P < 0.001)为影响口腔扁平苔藓临床病理诊断符合率的独立因素。结论    口腔扁平苔藓的临床表现多样,病理诊断是明确诊断及病情监测的重要依据。活检部位选择牙龈、舌腹或病程长于1年会影响临床病理诊断符合率。
    Theracal LC用于年轻恒牙牙髓切断术的临床效果研究
    马铁军, 陈艳红
    2021, 14(4): 452-455.  DOI: 10.19538/j.kq.2021.04.013
    摘要 ( )  
    目的    研究Theracal LC(树脂改良性硅酸钙)在年轻恒牙牙髓切断术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7—2019年就诊于济宁口腔医院儿童口腔科7 ~ 11岁患儿因外伤冠折露髓的年轻恒牙87颗,随机分为Theracal LC组(44颗)和氢氧化钙组(43颗),分别使用Theracal LC和氢氧化钙作为牙髓切断术中的活髓保存剂,随访观察术后3、6、12个月两组疗效的差异。结果    本研究在随访期间共复查患牙82颗,其中Theracal LC组42颗,氢氧化钙组40颗。Theracal LC组有36颗患牙(85.71%)、氢氧化钙组有29颗患牙(72.50%)在术后3个月内形成牙本质桥,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2.17,P = 0.14)。术后6个月,Theracal LC组治疗成功率为97.62%,氢氧化钙组治疗成功率为87.50%,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1.781,P = 0.182);术后12个月,Theracal LC组治疗成功率(97.62%)高于氢氧化钙组(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4.831,P = 0.028)。结论    Theracal LC在年轻恒牙牙髓切断术中应用的临床效果较氢氧化钙好,可在临床工作中推广使用。
    乳酸链球菌素联合次氯酸钠对粪肠球菌的体外抗菌作用研究
    张旭阳, 李慧, 娄亭亭, 黄辉
    2021, 14(4): 456-460.  DOI: 10.19538/j.kq.2021.04.014
    摘要 ( )  
    目的    研究乳酸链球菌素(Nisin)联合次氯酸钠(NaClO)对粪肠球菌的体外抗菌作用。方法    采用微量稀释法测定Nisin和NaClO对悬浮态粪肠球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BC);通过微量棋盘法计算分级抑制浓度指数(FICI)以判定两药联合效应;用Time-Kill实验来测定Nisin和NaClO单用或联合使用的杀菌动力学。结果    Nisin的MICNisin单药和MBCNisin单药分别为6、15 μg/mL,NaClO的MICNaClO单药和MBCNaClO单药分别为0.0625%、0.25%。两药联合应用时的FICI为0.504,对粪肠球菌的抗菌作用为相加作用。24 h内的Time-Kill曲线表明,在4 × MIC单药时,Nisin和NaClO分别单独应用12、8 h可完全杀灭粪肠球菌;Nisin与NaClO联合应用时2 × MIC单药即可在12 h后出现杀菌作用,从4 × MIC单药开始,在4 h内达到完全杀灭作用。结论    Nisin对粪肠球菌具有抗菌作用,且呈浓度依赖性。在体外将Nisin与NaClO联合应用时,对粪肠球菌的抗菌作用表现为相加作用,较单独应用时可在更短时间内以更低的浓度显示出杀菌作用。
    自噬对高胆固醇饮食大鼠下颌骨结构改变的影响研究
    周建华a, 黄圣运, 马利, 刘慧松b, 王莉莉c, 张东升
    2021, 14(4): 461-465.  DOI: 10.19538/j.kq.2021.04.015
    摘要 ( )  
    目的    探讨自噬对高胆固醇饮食大鼠下颌骨结构改变的影响及辛伐他汀的治疗效果。方法 将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饮食组(NC组)10只、高胆固醇组20只;喂养24周后,高胆固醇组再随机分成两组,每组10只,一组继续喂养高胆固醇饲料(HC组),另一组在高胆固醇饲料中加入5 mg/kg辛伐他汀(HC+SIM组)。喂养32周后,取大鼠空腹血进行生化检测;处死大鼠后对下颌骨进行骨组织形态分析;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各组自噬相关基因Lc3及p62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1)3组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水平总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21.539、16.596,均P < 0.05);其中NC组和HC+SIM组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均低于HC组(均P < 0.05),而NC组和HC+SIM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2)与NC组比较,HC组大鼠骨体积分数、骨小梁厚度、骨小梁数目明显下降,而骨小梁间隔增加,Lc3及p62 mRNA表达水平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与HC组比较,HC+SIM组骨体积分数、骨小梁厚度、骨小梁数目均明显升高,骨小梁间隔减小,p62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而NC组和HC+SIM组这些指标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结论    自噬可能参与调控高胆固醇饮食大鼠下颌骨结构的改变,辛伐他汀能够改善高胆固醇饮食导致的大鼠下颌骨微结构的破坏
    可吸收内固定系统在双侧髁突骨折手术中应用的临床效果研究
    刘子健, 杨鸣良, 啜文钰
    2021, 14(4): 466-499.  DOI: 10.19538/j.kq.2021.04.016
    摘要 ( )  
    探讨可吸收内固定系统在双侧髁突骨折手术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8年5月至2020年7月于鞍山市中心医院口腔科就诊的双侧髁突骨折患者7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6例。研究组患者采用可吸收内固定系统,对照组患者采用坚固内固定系统。记录两组患者的愈合时间与并发症发生情况,测量术前与术后3个月最大张口度、咀嚼效能、患侧运动度,并计算术后8周患者治疗有效率。结果 研究组骨折愈合时间[(5.11 ± 1.30)周]短于对照组[(6.85 ± 2.02)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8周,研究组治疗有效率(97.22%)高于对照组(80.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3个月,研究组患者咀嚼效能、向患侧活动度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最大张口度、咀嚼效能、向患侧活动度均优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术后1年,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22.22%)高于研究组(5.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可吸收内固定系统治疗双侧髁突骨折效果较好;与坚固内固定系统相比,可加快骨折愈合速度,减少并发症发生,安全性较好。
    3D打印负压引流囊肿塞在下颌骨囊性病变开窗减压术后应用效果研究
    郑敏, 马志超, 孙黎波, 刘 敏, 兰玉燕,
    2021, 14(4): 470-474.  DOI: 10.19538/j.kq.2021.04.017
    摘要 ( )  
    目的    设计一种3D打印的具有负压引流功能的囊肿塞,评价其在下颌骨囊性病变开窗减压术后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8月至2019年12月于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泸州市人民医院口腔科就诊的下颌骨囊性病变患者18例,随机分为3D打印组和传统组,每组9例。所有患者均采用开窗减压术治疗,3D打印组使用3D打印的负压引流囊肿塞,传统组使用传统义齿型囊肿塞。术后1、3、6个月,评价两组患者主观评价指标、囊腔体积缩小率及囊腔长径变化情况。结果    术后1个月,对两组患者的主观评价指标进行比较分析发现,相较于传统组,3D打印组患者对囊肿塞的舒适性评价较高,且认为更易清洁囊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两组患者对囊肿塞的固位性和使用便利性评价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术后3、6个月,3D打印组囊腔体积缩小率均大于传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但两组囊腔长径变化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结论    3D打印负压引流囊肿塞小巧舒适,清洁囊腔效果好,能够加速囊腔缩小,建议在颌骨囊性病变开窗减压术后应用。
    光生物调节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疼痛效果的Meta分析
    刘小雅a, 杨春a, 牛涛a, 罗 寒b
    2021, 14(4): 475-481.  DOI: 10.19538/j.kq.2021.04.018
    摘要 ( )  
    目的    评价光生物调节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疼痛效果,为临床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查找光生物调节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相关文献。应用Meta分析评价光生物调节(研究组)与放置激光光纤但不予激光照射(对照组)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疼痛效果,将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压力疼痛感受阈值(pressure pain threshold,PPT)、最大自由开口度(maximum mouth opening,MMO)、左右侧侧方运动(left lateral excursion,LLE;right lateral excursion,RLE)及前伸运动范围(protrusion excursion,PE)作为评价指标。结果    纳入了7篇相关文献,共8项随机对照研究。Meta分析结果发现,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能明显改善VAS和PPT(均P < 0.05)。但两组在改善患者MMO、LLE、RLE、PE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分析其中6项针对慢性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疼痛效果的随机对照研究结果显示,光生物调节能显著改善VAS(P < 0.05)。结论    光生物调节治疗能较好地改善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的疼痛症状,对慢性疼痛患者的疗效也较好,但对于下颌运动障碍的改善不明显。
    综述
    正畸治疗对颞下颌关节影响的锥形束CT研究进展
    宋欣羽, 钱玉芬
    2021, 14(4): 482-487.  DOI: 10.19538/j.kq.2021.04.019
    摘要 ( )  
    颞下颌关节可随正畸治疗进行改建,应用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可有效、准确地对正畸治疗前后颞下颌关节影像进行测量分析。文章就颞下颌关节的CBCT检查及应用CBCT对正畸治疗前后颞下颌关节变化的相关研究做一综述,以期为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矫治方法的选择、治疗时机的确定等提供一定参考。
    正颌外科术后髁突移位的病因与治疗研究进展
    史舒菡a, 寇霓a, 刘慧颖b, 马国武a
    2021, 14(4): 488-492.  DOI: 10.19538/j.kq.2021.04.020
    摘要 ( )  
    不同程度的髁突移位是正颌外科术后常见并发症。术后髁突移位可能是由于重新定位的颌骨固定不充分、固定期间髁突表面再吸收及髁突在颞下颌关节内缺乏被动就位等多方面因素所致。这些问题可能会使再次治疗的难度变大,患者心理负担增加,也可能会影响患者的依从性。因此,正颌外科术后髁突移位的治疗与预防是近年来学者们重点研究的方向。文章就正颌外科术后髁突移位的病因、治疗与预防方法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累及颞下颌关节和颅底的肿瘤与类肿瘤病变诊治进展
    丁若仪, 何冬梅
    2021, 14(4): 493-498.  DOI: 10.19538/j.kq.2021.04.021
    摘要 ( )  
    颞下颌关节位于侧颅底的颞下颌关节区,紧邻外耳道,行使张闭口、咀嚼、发音等功能。累及颞下颌关节和颅底的肿瘤与类肿瘤病变比较少见,且位置较深,部分具有侵袭性的病变(如滑膜软骨瘤、颞骨巨细胞瘤、腱鞘巨细胞瘤等)会累及颅中窝和中耳,诊治难度较大。文章就累及颞下颌关节和颅底的肿瘤与类肿瘤病变诊治进展做一综述,为临床医生诊治此类疾病时提供理论依据。
    基于CAD/CAM技术的钛合金制品在正颌外科手术中应用研究进展
    田而慷, 王文轩, 刘桢, 古浚杰, 卢昊, 罗恩
    2021, 14(4): 499-502.  DOI: 10.19538/j.kq.2021.04.022
    摘要 ( )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计算机辅助制作(computer aided design and computer aided manufacturing,CAD/CAM)技术发展迅速,在医学领域尤其是外科领域已被广泛应用。正颌外科是外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于治疗的精度与材料的质量要求严格,而基于CAD/CAM技术的钛合金制品(如钛制定位导板、钛制钻孔导板及钛制截骨导板等)具有良好的性能,在该领域会有很好的应用前景。文章就基于CAD/CAM技术的钛合金制品在正颌外科手术中应用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病例报告
    伴错牙合畸形的重度牙周炎患者牙周再生治疗临床效果观察1例报告
    牛丽, 杨雪, 宋佳, 马春亮, 唐晓琳
    2021, 14(4): 503-507.  DOI: 10.19538/j.kq.2021.04.023
    摘要 ( )  
    鼻腔入路拔除倒置阻生中切牙1例报告
    余子敬, 何苇
    2021, 14(4): 508-509.  DOI: 10.19538/j.kq.2021.04.024
    摘要 ( )  
    改良式根向复位瓣术联合富血小板纤维蛋白重建角化龈1例报告
    王煜慧, 任思聪, 张逸, 王莹莹, 朱彦霖, 秦秋月, 周延民
    2021, 14(4): 510-512.  DOI: 10.19538/j.kq.2021.04.025
    摘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