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 2024, Vol. 44 ›› Issue (10): 1165-1170.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4.10.17
刘 振1,张 旭2,张保平1,赵进玉1,金伯儒1,钟汝阳1,林延延1,岳 平1,孟文勃1
摘要: 目的 分析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术后非结石性急性胆囊炎(PEAAC)的影响因素及其发生时间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兰州大学第一医院普外科收治的因胆总管结石接受ERCP治疗的886例病人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发生PEAAC分为PEAAC组(70例)和非PEAAC组(816例),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ERCP术后PEAAC危险因素,并分析壶腹周围憩室(PAD)的Li-Tanaka分型与PEAAC发病关系,以及术后PEAAC发生时间特征。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机械碎石、内镜下管道塑料支架置入术(ERBD)、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扩张术(EPBD)、内镜下鼻胆管引流术(ENBD)、PAD、胆囊壁粗糙、胆管扩张白细胞计数(WBC)、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甘油三酯(TG)、胆固醇(CHOL)、高淀粉酶血症、CA19-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机械碎石、ERBD、PAD、胆囊壁粗糙、高淀粉酶血症、CA19-9升高是PEAAC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AD的Li-Tanaka分型中Ⅰ/Ⅱa型PAD病人PEAAC发生率为51.7%。PEAAC在术后不同时间段的发生率分别为:15 d内22例(2.5%),术后15~30 d内12例(1.4%),术后30~45 d 11例(1.2%),术后45~60 d及60~75 d均为9例(1.0%),术后75~90 d 7例(0.8%)。结论 机械碎石、ERBD、PAD、胆囊壁粗糙、高淀粉酶血症及CA19-9升高是PEAAC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有助于临床预测PEAAC,ERCP术后1个月内应对具有上述危险因素的病人加强监测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