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专题笔谈
    心力衰竭药物治疗历史现状与未来
    李新立,姚文明
    2014, 34(7): 641-643.  DOI: 10.7504/nk2014060101
    摘要 ( )   PDF(489KB) ( )  

    随着对心力衰竭的研究和认识的深入,其治疗方式从改善短期血流动力学状态转变为长期修复性策略,衰竭心脏的生物学性质;从采用“强心、利尿、扩血管”药物转变为神经内分泌抑制剂,并积极应用非药物的器械治疗。心力衰竭的治疗目标不仅是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更重要的是针对心肌重构的机制,防止和延缓心肌重构的发展,从而降低住院率和病死率。

    心力衰竭传统治疗药物新评价
    李占全,栾波
    2014, 34(7): 644-647.  DOI: 10.7504/nk2014060102
    摘要 ( )   PDF(528KB) ( )  

    心力衰竭作为全球性难题,伴随着较高的病死率和再住院率,给医疗经济带来了沉重的负担。自从治疗模式转变为抑制神经内分泌系统-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和交感神经系统以来,心力衰竭治疗取得了极大的进步。根据最新的临床试验和治疗指南,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醛固酮受体拮抗剂、洋地黄、β受体阻滞剂等仍然是心衰治疗的中坚力量。文章旨在重新评价这些传统药物在心衰治疗中的地位和应用策略,以期减少心衰病死率和再住院率,改善心衰患者治疗现状。

    心力衰竭新药临床应用现状
    甘天翊,张健
    2014, 34(7): 648-651.  DOI: 10.7504/nk2014060103
    摘要 ( )   PDF(536KB) ( )  

    随着医学的发展,心力衰竭的治疗获得了极大的进步,但是病死率仍较高。在传统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近期一些以新的靶点为治疗目标的新药已经走出实验室,开展了一系列的临床试验,能够改善心衰患者的症状和预后,文章着重介绍伊伐布雷定、左西孟旦、托伐普坦、奈西利肽等。

    缺血性心力衰竭血运重建策略
    李为民,李俭强
    2014, 34(7): 652-654.  DOI: 10.7504/nk2014060104
    摘要 ( )   PDF(429KB) ( )  

    缺血性心脏病是心血管系统常见疾病,随着时间推移可进展为缺血性心力衰竭(IHF),发生心肌缺血及心律失常事件的风险明显增加,患者预后较差。血运重建治疗可挽救慢性缺血导致的顿抑心肌和冬眠心肌,提高左心室射血分数,是IHF患者的重要治疗手段。文章重点介绍IHF血运重建策略方面的最新进展。

    慢性心力衰竭非药物治疗
    杨杰孚
    2014, 34(7): 655-657.  DOI: 10.7504/nk2014060105
    摘要 ( )   PDF(440KB) ( )  

    文章根据2014年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及治疗指南内容,结合近几年国内外循证医学的新证据,对心衰非药物治疗主要包括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和埋藏式除颤器(ICD)的临床应用适应证和处理要点进行简要概括。

    心力衰竭康复治疗现状
    任疏桐,苗志林
    2014, 34(7): 658-661.  DOI: 10.7504/nk2014060106
    摘要 ( )   PDF(583KB) ( )  

    康复治疗能增强心力衰竭患者运动能力和心脏功能,减少住院率,降低病死率。文章介绍开展康复运动的流程、运动方法、效果评估和安全监测,以及国内外心力衰竭康复治疗的现状,并对中国心力衰竭康复治疗的未来进行展望。

    指南与共识
    2014年中国心力衰竭指南基本特点和内容要点
    黄峻
    2014, 34(7): 662-665.  DOI: 10.7504/nk2014060201
    摘要 ( )   PDF(602KB) ( )  

    从中外指南比较的角度,介绍中国新指南的基本特点和内容要点。包括对于慢性心力衰竭可改善预后的药物及可能有害的药物。醛固酮拮抗剂及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应用扩大至NYHAⅡ级患者。对于心衰的定义、阶段划分、药物应用的时机和适应证,以及心力衰竭一些新诊治手段的评价。

    心力衰竭治疗靶点及几个重要心力衰竭新指南比较
    马爱群
    2014, 34(7): 666-670.  DOI: 10.7504/nk2014060202
    摘要 ( )   PDF(654KB) ( )  
    中国成人2型糖尿病预防的专家共识精要
    童于真,童南伟
    2014, 34(7): 671-677.  DOI: 10.7504/nk2014060203
    摘要 ( )   PDF(711KB) ( )  

    2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导致严重医疗支出与社会公共卫生问题,有效预防2型糖尿病的发生(即其一级预防)是亟待解决且意义重大之事。对此,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制定了中国成人2型糖尿病预防的专家共识。文章就该共识推荐的主要内容、血糖谱分类的证据、药物干预的时机和证据进行解读。共识认为应将糖尿病前期血糖谱分为空腹血糖受损,糖耐量低减和空腹血糖受损+糖耐量低减三种;在生活方式干预无效等情况下可考虑药物干预。同时强调生活方式干预是基础,应用药物干预应注意使用条件,必须重视血糖以外的脑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管理。

    专家经验谈
    人促绒毛膜激素β亚单位和甲胎蛋白对颅内生殖细胞肿瘤临床诊断价值新解
    胡明明,顾锋
    2014, 34(7): 678-680.  DOI: 10.7504/nk2014060301
    摘要 ( )   PDF(353KB) ( )  

    虽然通过病理结合肿瘤标志物已成为当前国际上确诊颅内生殖细胞肿瘤(ICGCTs)的共识,但是已有的“分泌性肿瘤”概念和三种经验性“高特异度”诊断标准[血清或脑脊液中人促绒毛膜激素(β-hCG)≥50 U/L或甲状腺胎蛋白(αFP)≥10 μg/L;β-hCG≥100 U/L或αFP≥50 μg/L;β-hCG>50 U/L或αFP>25 μg/L]并不符合当前诊断需要。为了进一步研究两者诊断价值,笔者在所在的北京协和医院组建了多学科综合诊断平台,并分析了医院1991-2012年确诊的ICGCTs病例(58例)的有效数据,得出了新的结论:明确了现有诊断标准之一[CSF/血清中β-hCG≥50 U/L和(或)αFP≥25 μg/L]的相对合理性;以疑似ICGCTs的病例作为阳性对照(17例),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计算出新的β-hCG诊断切点:CSF β-hCG≥8.4 U/L,血清β-hCG≥2.2 U/L(诊断敏感度分别为44%和33.3%,特异度均为100%,P<0.05);发现CSF中αFP标准可下调为≥3.8 μg/L,血清αFP仍为≥25 μg/L。该标准可将总体诊断敏感度从38.5%提高至接近2/3(CSF的β-hCG的权重占90%以上)。通过在国际上首次报道此具有循证医学意义的新标准(论文待发表),有助于改进对该病的早期和规范诊断。

    儿茶酚胺敏感性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基因特异性管理
    洪葵,彭娟
    2014, 34(7): 681-683.  DOI: 10.7504/nk2014060302
    摘要 ( )   PDF(370KB) ( )  

    儿茶酚胺敏感性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catecholaminergic polymorphic ventricular tachycardia,CPVT)是一种罕见的遗传性疾病,与基因突变导致的心肌细胞内钙稳态的失衡有关,运动或情绪激动可诱发致命性的室性心律失常。CPVT的诊断基于肾上腺素引起的双向性或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部分患者通过基因检测确诊。在治疗上可通过内、外科方法,抑制或阻断肾上腺素对心肌钙稳态的影响。未正规治疗的患者死亡率高,且猝死常为首发症状。文章阐述CPVT的遗传学新发现及其对临床管理的影响,同时阐述基因检测的局限性和级联筛查的最佳应用。

    医学新进展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研究进展
    何广胜
    2014, 34(7): 684-688.  DOI: 10.7504/nk2014060303
    摘要 ( )   PDF(499KB) ( )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MDS)亚克隆在低危组就达到很高比例,驱动基因导致疾病进展。RNA剪接子复合物基因突变与MDS有较高相对特异性,并与疾病临床表现和预后相关。MDS的难治性血胞减少伴单系病态造血(refractory cytopenia with unilineage dysplasia,RCUD)中各亚型,MDS-U(MDS-unclassified,MDS-U)和MDS-RCMD(MDS-refractory cytopenia with multilineage dysplasia,MDS-RCMD)之间,病态造血、生存率和转白率无显著差异。IPSS的修订版和合并症指数更好地对MDS患者的预后和机体状态做出评价。规则去铁治疗可能改善MDS患者生活质量、生存期。促红细胞生成素早期失败者转白率和生存率均差。去甲化药物中阿扎胞苷可能疗效更佳。

    论著
    2型糖尿病氯吡格雷抵抗与西洛他唑抵抗比较研究
    刘远波a,周伯荣a,张莹b,区德锦c,谢毅娟b,孟栋栋b
    2014, 34(7): 693-697.  DOI: 10.7504/nk2014060402
    摘要 ( )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氯吡格雷抵抗与西洛他唑抵抗的比较及其可能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2-2013年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神经内科及内分泌科门诊就诊及住院2型糖尿病患者153例,随机分为氯吡格雷组(76例)和西洛他唑组(77例),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后第10天测定血小板聚集率(RPA),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RPA的变化差异,以及人口统计学和临床资料,并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氯吡格雷抵抗和西洛他唑抵抗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1)氯吡格雷组发生抵抗为16例(21.05%),西洛他唑组发生抵抗为21例(27.27%),两组血小板抵抗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氯吡格雷组治疗前后RPA的差值为20.92±14.03,西洛他唑组治疗前后RPA差值为18.77±16.57,两组RPA的差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氯吡格雷与西洛他唑抗血小板聚集作用效果相同;(3)单因素分析显示,三酰甘油、胰岛素使用剂量与氯吡格雷抵抗相关;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胰岛素使用剂量与西洛他唑抵抗相关;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后,三酰甘油、胰岛素使用剂量为氯吡格雷抵抗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低密度脂蛋白、胰岛素使用剂量为西洛他唑抵抗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氯吡格雷抵抗、西洛他唑抵抗的发生率相同;三酰甘油、胰岛素使用剂量为氯吡格雷抵抗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低密度脂蛋白、胰岛素使用剂量均为西洛他唑抵抗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核纤层蛋白基因与新疆不同种族特发性扩张型心肌病相关性研究
    孙帅1,赵菊梅2,张元2,周贤惠1,王莹莹1,吐尔荪·古丽1,李磊1,汤宝鹏1
    2014, 34(7): 698-701.  DOI: 10.7504/nk2014060403
    摘要 ( )  

    目的 研究分析核纤层蛋白基因(LMNA)与新疆地区维吾尔族、汉族特发性扩张型心肌病(IDCM)患者的突变特点。方法 对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1年10月至2012年11月收治确诊的123例IDCM患者(维吾尔族患者56例,汉族患者67例)和160名健康对照(维、汉两民族各80名)进行LMNA的基因筛查,对目的基因直接测序得到测序结果,采用关联分析分析多态性位点与IDCM表型的关系。结果 在1例汉族IDCM患者中发现6号外显子单碱基突变(rs267607603)。LMNA基因多态性rs538089在IDCM维吾尔族病例组与对照组间基因型分布和等位基因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MNA基因多态性rs538089可能与维吾尔族IDCM相关。结论 LMNA基因多态性rs538089可能是新疆地区维吾尔族发生IDCM的危险因素之一。

    血清降钙素原在严重脓毒血症病原诊断中的价值研究
    刘晓青,桑岭,农凌波,陈思蓓,何为群,黎毅敏
    2014, 34(7): 702-705.  DOI: 10.7504/nk2014060501
    摘要 ( )  

    目的 评价血清降钙素原(PCT)水平是否可以早期区分血流感染的不同病原体。方法 回顾性分析广州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脓毒血症并有血培养阳性的资料完整患者142例,根据血培养阳性结果分成革兰阳性菌组(G+组)51例、革兰阴性菌组(G-组)75例和真菌组(fungal组)16例。比较三组患者间PCT与白细胞(WBC)计数水平。结果 G-组患者的PCT(65.32±49.23)μg/L明显高于G+组(5.36±4.37)μg/L和真菌组(1.59±1.22)μg/L,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WBC在三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2)。为PCT诊断是否由G-菌导致血流感染而描绘ROC曲线,曲线下面积为0.973(95%CI 0.953~0.993)。诊断阈值为>17 μg/L。特异度为95%,敏感度为84%。为PCT诊断是否由鲍曼不动杆菌导致血流感染而描绘ROC曲线,曲线下面积为0.965(95%CI 0.941~0.990)。诊断阈值为>42 μg/L,特异度为92%,敏感度为85%。为PCT诊断是否由真菌导致血流感染而描绘ROC曲线,曲线下面积为0.965,95%CI 0.934~0.996。利用cut-off法得出PCT对于诊断是否真菌导致血流感染的诊断阈值为<2.1 μg/L。特异度为82%,敏感度为95%。结论 血清PCT升高水平可以早期鉴别血流感染的病原菌,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

    高血压共病抑郁障碍患者执行功能特点研究
    张函,王希林,廖金敏,刘海生,高越,陈曼曼
    2014, 34(7): 706-709.  DOI: 10.7504/nk2014060502
    摘要 ( )  

    目的 探讨高血压共病抑郁障碍患者的执行功能损害特点。方法 将2013年1月至11月在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门诊和住院患者分为4组,研究组为高血压共病抑郁40例,按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匹配疾病对照组(包括高血压组35例,抑郁组32例)及健康对照组47例。所有受试者接受威斯康星卡片分类、Stroop色词干扰、连线测验、词语流畅性等神经心理学测验评估执行功能。结果 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中,高血压共病抑郁组的持续错误数明显多于高血压组、抑郁组和健康对照组(P<0.05),完成分类数在各组中最少,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troop色词干扰测验中,共病组Stroop-C的完成时间在各组中最长(P<0.05),正确数少于抑郁组和健康对照组(P<0.05),共病组Stroop-CW的正确数少于高血压组和健康对照组(P<0.05);词语流畅性测验中,共病组产生词汇量少于健康对照组(P<0.05);连线测验中,共病组的完成时间最长,错误数最多,但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高血压共病抑郁患者存在执行功能损害,其损害程度较抑郁障碍及高血压患者更明显。

    短篇论著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免疫表型特点研究
    倪婧,李嘉嘉,黄震琪,陈晓文,杨明珍,夏瑞祥
    2014, 34(7): 710-711.  DOI: 10.7504/nk2014060503
    摘要 ( )  
    以骨关节症状为突出表现布鲁杆菌病13例临床特点分析
    王建梅1,张莉芸2,张改连2,马丹2,郭乾育2
    2014, 34(7): 712-713.  DOI: 10.7504/nk2014060601
    摘要 ( )  
    不同治疗方案对2型糖尿病抑郁自评量表评分影响研究
    张迎1,王海鹰1,赵娅1,邹大进2
    2014, 34(7): 714-715.  DOI: 10.7504/nk2014060602
    摘要 ( )  
    高压氧对心脏骤停幸存患者脑复苏的促进作用
    李冬梅
    2014, 34(7): 716-717.  DOI: 10.7504/nk2014060603
    摘要 ( )  
    综述
    口腔幽门螺杆菌与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肠疾病关联性研究进展
    叶国钦
    2014, 34(7): 717-721.  DOI: 10.7504/nk2014060701
    摘要 ( )  
    维生素D与糖尿病肾病相关性研究进展
    王亚娟1a,任建民1a,韩峰1b,肖晓燕2
    2014, 34(7): 722-724.  DOI: 10.7504/nk2014060702
    摘要 ( )  
    阿扎胞苷相关性肺病研究新进展
    杨月a,卢冰冰b,周德训b
    2014, 34(7): 725-727.  DOI: 10.7504/nk2014060703
    摘要 ( )  
    病案报告
    双侧椎动脉缠绕及基底动脉严重迂曲致血管性眩晕2例报告
    尹所,张道培,张淑玲,张斯佳
    2014, 34(7): 728-729.  DOI: 10.7504/nk2014060801
    摘要 ( )  
    L-Ⅰ型单支冠状动脉并心绞痛介入治疗1例
    关汝明,赵红岩
    2014, 34(7): 730-731.  DOI: 10.7504/nk2014060802
    摘要 ( )  
    心脏恶性肿瘤1例报告
    吴海霞,王成全,冯雪影,白焱,王妍敏
    2014, 34(7): 731-732.  DOI: 10.7504/nk2014060803
    摘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