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2021年, 第36卷, 第12期
    刊出日期:2021-12-06
    上一期    下一期

    指南.标准.共识
    专题笔谈
    论著
    病例报告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指南.标准.共识
    儿童血友病家庭治疗专家共识
    中国血友病治疗协作组儿科专业组
    2021, 36(12): 881-889.  DOI: 10.19538/j.ek2021120601
    摘要 ( )  
    儿童肿瘤溶解综合征诊疗指南
    中国抗癌协会小儿肿瘤专业委员会
    2021, 36(12): 890-896.  DOI: 10.19538/j.ek2021120602
    摘要 ( )  
    儿童上气道炎症性疾病联合治疗专家共识
    中国医师协会儿科医师分会儿童耳鼻咽喉专业委员会, 中国妇幼保健协会儿童变态反应专业委员会
    2021, 36(12): 897-903.  DOI: 10.19538/j.ek2021120603
    摘要 ( )  
    专题笔谈
    儿童消化道异物的原因及预防
    梅天璐, 吴 捷
    2021, 36(12): 904-908.  DOI: 10.19538/j.ek2021120604
    摘要 ( )  
    儿童消化道异物为儿童常见意外伤害,可能出现严重并发症,影响儿童身心健康。该文介绍儿童消化道异物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消化道异物与儿童认知能力有限、好动、监护者疏于监管、缺乏预防消化道异物的相关知识及防范意识等因素有关。通过建立危险品清单及清晰标识、加强宣传教育等措施提高儿童、监护者及全社会对儿童消化道异物的认识,有助于预防儿童消化道异物的发生。 
    儿童消化道异物内镜处理原则
    方 莹
    2021, 36(12): 908-912.  DOI: 10.19538/j.ek2021120605
    摘要 ( )  
    消化道异物是儿科急诊的常见疾病,轻者可无任何症状而自然排出,重者可并发消化道穿孔、主动脉瘘等危及生命的并发症,可根据病史、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等进行诊断,消化道异物一经确诊,应根据异物类型、滞留位置、吞入时间、并发症等情况采用不同的治疗措施。目前,内镜下消化道异物取出术是有效的治疗方式,规范合理的处理原则是医生为患儿制定治疗方案的前提和保障。
    儿童消化道异物的外科治疗
    侯崇智, 方 莹
    2021, 36(12): 912-916.  DOI: 10.19538/j.ek2021120606
    摘要 ( )  
    消化道异物是指经口摄入滞留在消化道内无法吸收的物体,是儿童常见急诊状况之一,对儿童健康造成较大危害。依靠病史、临床表现及X线检查一般可以明确诊断,特殊异物需要CT及内镜诊断。内镜治疗是消化道异物的首要诊疗手段,但对内镜治疗失败、合并有严重并发症的患者,手术也是必要的治疗措施,应综合分析异物性质、大小、滞留时间、术中情况等因素,制定个性化手术方案。
    儿童消化道果核类异物处理原则
    王跃生, 李小芹
    2021, 36(12): 916-920.  DOI: 10.19538/j.ek2021120607
    摘要 ( )  
    误吞异物多发生于6月龄至6岁儿童,多数异物可自然排出体外。其中误吞尖锐果核在我国儿童中具有较高的发生率,尤其是嵌顿在食管的尖锐果核需早期识别并紧急处理,若未及时诊断处理,可能并发严重的食管穿孔或瘘,侵犯主动脉弓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加强消化道异物宣教,避免儿童误吞尖锐果核等特殊异物,以及误吞该类异物后给予规范处理,这些方面对预防和管理消化道尖锐果核类特殊异物均很重要。
    儿童消化道纽扣电池类异物处理原则 
    欧阳红娟, 游洁玉
    2021, 36(12): 920-924.  DOI: 10.19538/j.ek2021120608
    摘要 ( )  

    消化道异物是指各种不能被消化,又不能及时排出体外的物体,滞留在消化道腔内,对消化道有一定损害。儿童消化道异物为常见的消化科急症,若不能及时处理,常引起出血、穿孔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导致死亡。对于腐蚀性消化道异物——纽扣电池,及时诊断及予以合适的治疗方案选择尤其重要,可有效降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该文对纽扣电池类消化道特殊异物的诊治进行概述。 

    儿童消化道磁珠类异物处理原则
    陈 洁
    2021, 36(12): 924-926.  DOI: 10.19538/j.ek2021120609
    摘要 ( )  
    异物摄入是儿科急诊的常见原因,在过去20年里,磁铁摄入的发生率在不断增加。虽然在儿童吞食的所有异物中,磁铁不常见,但是磁性异物尤其是钕铁硼(NdFeB)磁珠能够通过肠壁相互吸引,导致肠坏死、肠梗阻、穿孔、腹膜炎和死亡。该文介绍了磁铁摄入损伤的背景和机制,以及推荐的治疗方法和潜在的并发症。
    儿童消化道异物内镜围手术期管理原则
    任晓侠
    2021, 36(12): 926-929.  DOI: 10.19538/j.ek2021120610
    摘要 ( )  
    儿童消化道异物是儿科门诊常见的急症之一,也是儿童意外伤害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消化内镜技术在全国儿科的普及及发展,规范的围手术期管理有助于初学者缩短学习曲线、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该文将对消化内镜下消化道异物治疗相关的设备器械、术前检查、知情同意、患者术前准备、手术室布局、术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及应对措施以及术后处理及随访等围手术期管理做详细介绍。围手术期管理原则涵盖内容全面,有助于消化道异物内镜手术的安全规范进行,为基层儿科及内镜初学者提供临床依据及帮助。 
    论著
    依据儿科高级生命支持指南行气管插管的错位发生率及对插管深度公式的探讨
    沈玥彤, 吴 波, 许 巍
    2021, 36(12): 930-935.  DOI: 10.19538/j.ek2021120611
    摘要 ( )  
    目的 探讨多种儿童经口气管插管深度标准技术的准确性,包括儿科高级生命支持(PALS)指南公式预测法以及听诊双肺呼吸音、观察胸廓起伏的临床评估法,并设计更准确的预测公式指导临床。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7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小儿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经口气管插管的177例患儿。记录入院后初次插管时患儿的年龄、性别、体重、依据PALS指南公式计算的插管深度、临床评估后的实际插入深度以及胸片显示气管导管(endotracheal tube,ETT)尖端距离第二胸椎下缘和隆突的距离,并对上述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依据PALS指南计算所得气管插管深度的错位率(过深或过浅)为74.01%,结合临床评估后,ETT错位率由74.0%下降至55.9%,临床评估对ETT的调整有实际意义。推测新公式:<2岁患儿,采用1~5月龄:11 cm,6~11月龄:12 cm,12~23月龄:13 cm作为参考插管深度。 ≥2岁患儿:插管深度(cm)=年龄(岁)×0.7+12。结论 依据PALS指南计算的气管插管深度错位率较高,通过听诊双肺呼吸音、观察胸廓起伏等临床评估后可提高ETT位置的合适率。PALS指南低估了2岁以上儿童ETT的最佳插入深度。新的公式有待验证。
    儿童原发性纤毛运动障碍鼻窦CT影像学特征临床观察
    吕慧英a, 郭卓瑶b, 潘莉莉c, 陈 超a, 陈文霞a, 许政敏a
    2021, 36(12): 936-940.  DOI: 10.19538/j.ek2021120612
    摘要 ( )  
    目的 探讨儿童原发性纤毛运动障碍(primary ciliary dyskinesia,PCD)的鼻窦CT影像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7月至2021年3月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诊治的24例PCD患儿的临床资料,包括病史、鼻窦CT、鼻内镜、胸片、胸部CT、心脏超声、腹部B超及基因检测结果等。计算PCD患儿的Lund-Mackay鼻窦CT评分,与行功能性内窥镜鼻窦手术(FESS)的慢性鼻窦炎患儿的Lund-Mackay评分对比。 并应用Stata软件对PCD患儿的Lund-Mackay评分与年龄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24例患儿中21例行鼻窦CT检查,其中男15例,女6例,年龄1~17岁,平均年龄(7.4±4.3)岁。21例(100.0%)均伴鼻窦炎,4例(19.0%)伴腺样体肥大,18例(85.7%)伴中耳炎。5例行鼻内镜检查,未见鼻息肉。11例(52.4%)伴全内脏反位,11例(52.4%)伴肺实变肺不张,8例(38.1%)伴不同程度的支气管扩张。12例(57.1%)出生时有新生儿呼吸窘迫,其中仅1例为早产儿。1例(4.8%)伴房间隔室间隔缺损。PCD患儿Lund-Mackay评分平均(15.1±3.8)分,普通慢性鼻窦炎患儿Lund-Mackay评分平均(12.1±6.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D患儿鼻窦炎症在窦口鼻道复合体受累最重。与普通的慢性鼻窦炎患儿相比,PCD患儿在窦口鼻道复合体、蝶窦、后组筛窦的CT评分更高(P<0.05)。PCD患儿年龄与Lund-Mackay评分呈负相关(r=-0.5270,P<0.05)。结论 绝大多数PCD患儿有慢性鼻窦炎。 与普通的慢性鼻窦炎患儿相比,PCD 患儿鼻窦炎症更重,后组鼻窦受累更重。临床遇到顽固性鼻窦炎伴反复下呼吸道感染或既往有新生儿呼吸窘迫的足月产患儿,要考虑PCD可能。
    儿童百日咳临床特征及重症百日咳危险因素分析
    王静娟a, 庞 琳 , 米 荣a, 王彩英, 伏 瑾b , 张慧敏, 肖 飞b , 李 莉a , 朱春梅c , 曲 东d, 陈 亮a, 崔小岱b
    2021, 36(12): 941-946.  DOI: 10.19538/j.ek2021120613
    摘要 ( )  
    目的 分析儿童百日咳临床特征及重症百日咳发生的危险因素,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 以首都儿科研究所中心实验室为检测中心,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12月确诊的114例百日咳住院患儿病例资料。根据是否合并其他病原感染,分为单纯百日咳组73例,混合感染组41例;根据病情程度分为普通百日咳组100例,重症百日咳组14例。组间进行单因素比较,同时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重症百日咳的危险因素。结果 (1)百日咳好发于秋冬季共66例(62.2%)。患儿以≤6月龄为主,共79例(69.3%)。未免疫89例(78.1%),免疫25例(21.9%)。(2)单因素分析比较得出,混合感染组较单纯百日咳组更易出现血氧下降、三凹征、发热、肺部湿啰音(P<0.05);重症组中有早产史、咳嗽后青紫、三凹征、发热、肺部湿啰音、肺炎和混合感染患者占比高于普通组(P<0.05);混合感染组、重症组较单纯百日咳组、普通组住院时间更长(P<0.05);重症组白细胞峰值较普通组高(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白细胞峰值高是重症百日咳的危险因素(OR=1.096,P<0.05)。(3)114例确诊患儿均使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10例(8.8%)患儿在病程7 d内用药,33例(28.9%)在病程8~14 d用药,余均>病程14 d用药,其中5例重症患儿>病程21 d用药。(4)≤4月龄的重症百日咳患儿易并发肺炎、百日咳脑病、心肺衰竭等严重并发症,其中8例患儿行有创通气治疗。经积极治疗,1例患儿死亡,余均好转出院。结论 ≤6月龄、未免疫的小婴儿百日咳发病多见,常需住院治疗,小月龄的百日咳患儿并发症发生率更高。合并感染、延迟用药可能会加重百日咳病情,延长住院时间。监测血白细胞峰值有助于病情程度的判断。
    6岁以下儿童哮喘诊断标准验证的多中心研究
    中华医学会变态反应分会儿童过敏和哮喘学组(筹)
    2021, 36(12): 947-950.  DOI: 10.19538/j.ek2021120614
    摘要 ( )  
    目的 建立客观、稳定的6岁以下儿童哮喘诊断标准。 方法 2020年9月至12月,共22个医疗中心纳入2263例6岁以下有喘息史的患儿相关信息,设计标准化病历系统,建立数据库。将喘息患儿根据现有诊断标准分为哮喘组1151例和非哮喘组1112例,并以“33111评分法”重新诊断,检测其对哮喘组和非哮喘组诊断的特异度、敏感度。结果 哮喘组患儿依据“33111评分法”仍诊断为哮喘者1068例,未诊断哮喘者83例;非哮喘组患儿依据“33111评分法”仍未诊断哮喘者950例,诊断为哮喘者162例。以现有诊断方法为依据,“33111评分法”诊断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34,95%可信区间(0.924,0.934),灵敏度为0.928,特异度为0.854。阳性预测值86.80%,阴性预测值92.00%,阳性似然比6.36,阴性似然比0.084,Youden指数0.752。 结论 经多中心大样本验证,“33111评分法”稳定性较强,指标客观,可操作性强,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
    血浆置换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极重度)疗效评价
    王 义, 田家豪, 马 乐, 周 勇, 王 莹
    2021, 36(12): 951-957.  DOI: 10.19538/j.ek2021120615
    摘要 ( )  
    目的 探讨血浆置换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极重度)治疗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研究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西安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重症医学科因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极重度)行血浆置换或动静脉同步换血治疗的患儿为研究对象,收集患儿的人口学资料及治疗前后的血清相关指标变化及治疗过程中平均动脉压变化差异,并对两种治疗社会经济学因素进行比较。结果 血浆置换患儿18例,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同期应用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治疗患儿36例。 两组基线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种治疗方式使总胆红素(TBil)及间接胆红素(IBil)均值明显下降,血浆置换治疗[TBil(μmol/L):571.21±113.31 vs.235.82±66.71,IBil(μmol/L):529.06±107.85 vs.218.92±6.36,P<0.05];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治疗[TBil(μmol/L):567.15±99.18  vs.294.34±96.17,IBil(μmol/L):536.25±87.79 vs.288.54±46.73,P<0.05],血浆置换胆红素清除率比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治疗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血浆置换组治疗在白蛋白、静脉免疫球蛋白、白蛋白联合静脉免疫球蛋白等使用率以及血浆使用量、红细胞悬液使用量、蓝光治疗时间、单病种住院时间等方面均低于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血浆置换能在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基础上达到快速、有效、安全地清除胆红素,减少血制品的输注,节约社会资源,可能成为儿童重症医学科一项有效的临床技术。 
    病例报告
    白介素-6受体拮抗剂治疗儿童大动脉炎1例报告
    曾 月, 赵成广, 杜 悦
    2021, 36(12): 958-960.  DOI: 10.19538/j.ek2021120616
    摘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