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 2012, Vol. 27 ›› Issue (11): 860-862.
摘要:
摘要:目的 比较3种不同预测成年身高(PAH)的方法(B-P法、TW3法和曲线法)对特发性矮小症(ISS)患儿的预测价值。方法 1999—2002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儿内科就诊的ISS患儿32例,其中男25例,女7例;就诊时平均年龄(11.9 ± 1.9)岁;均未接受任何药物助长治疗,平均年龄对应身高标准差分值(HtSDSCA)为-2.62±0.63,进行终身高随访。采用Greulich-Pyle图谱法(G-P法)和TW3-RUS法评价骨龄成熟程度,并作对应骨龄预测成年身高(PAH)。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和直线相关分析,比较不同方法预测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结果 G-P法和TW3法评判ISS患儿B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4.33,P<0.01)。B-P法、TW3法和曲线法所得PAH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 = 0.24,P>0.05);B-P法、TW3法及曲线法预测值与实际终身高(FAH)均呈正相关(r=0.892、0.740、0.821,P<0.01)。在BA<10岁的男性患儿中,3种预测方法所得PAH值与FAH差值间的方差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TW3法的预测偏差较另两种方法大。G-P图谱粗读骨龄平均为(9.93 ± 2.25)岁,与细读骨龄(10.55 ± 2.23)岁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对应骨龄的B-P法预测成年身高两者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3种不同预测成年身高方法(B-P法、TW3法和曲线法)均能适用于ISS的临床诊治及随访,其中B-P法和曲线法预测效率相似,且略优于TW3法。但在临床应用中还需注意用于评价骨龄的G-P法的仔细比较,以免影响预测。过小骨龄者须谨慎使用TW3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