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2025年, 第40卷, 第8期 刊出日期:2025-08-06 上一期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指南.标准.共识
中国儿童肥厚型心肌病诊断、治疗与管理专家共识(2025)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心血管学组儿童心肌病精准诊治协作组,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心血管学组心力衰竭协作组,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心血管学组遗传代谢性心肌病协作组, 等
2025, 40(8): 617-636.  DOI: 10.19538/j.ek2025080601
摘要 ( )  
肥厚型心肌病(HCM)是儿童及青少年心源性猝死的最重要原因之一,自2019年国内首部中国儿童 HCM 诊断共识发布以来,有关 HCM 的诊断及管理有了新的进展。为此,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心血管学组儿童心肌病精准诊治协作组联合心力衰竭协作组和遗传代谢性心肌病协作组以及《中国实用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组织专家制订了该共识,着重关注儿童 HCM 定义、诊疗手段、危险分层及管理,旨在提高儿童 HCM 诊治的规范性,从而提高其生存质量并改善预后。
儿童黏膜损伤修复管理专家共识
中国妇幼保健协会儿童变态反应专业委员会
2025, 40(8): 637-644.  DOI: 10.19538/j.ek2025080602
摘要 ( )  
儿童黏膜损伤常见于口腔、呼吸道及消化道等部位,因黏膜组织娇嫩且易受物理损伤、化学刺激等影响,修复管理需兼顾安全性、有效性及儿童特殊生理心理需求。该专家共识推荐儿童黏膜损伤修复的核心策略是:早期评估损伤范围、程度及感染风险,结合儿童年龄与配合度制定个体化方案。通过清洁保护、湿润修复及营养支持促进愈合,注重疼痛管理与感染预防,同时坚持长期随访预防瘢痕形成及功能障碍。该共识旨在为临床诊疗提供具有循证医学支持的实用管理方案,优化儿童黏膜损伤修复的治疗策略。
指南解读
2024 年版《关于川崎病诊断与管理的最新进展:美国心脏协会科学声明》解读
鞠晨晖, 肖燕燕, 高 路, 等
2025, 40(8): 645-651.  DOI: 10.19538/j.ek2025080603
摘要 ( )  
川崎病是一种急性自限性发热性疾病,主要累及5岁以下儿童。2024年版《关于川崎病诊断与管理的最新进展:美国心脏协会科学声明》(简称新《声明》)更新汇总了自2017年美国心脏协会发布川崎病科学声明以来,与诊断、急性期心脏影像学检查和长期管理相关的临床研究进展。新《声明》更新了针对北美地区人群的冠状动脉瘤高风险患者的界定标准,这类患者可能受益于更积极的初始治疗。心血管影像技术的进步提高了医生对川崎病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的识别能力,最新的关于川崎病治疗研究加深了临床对多种川崎病抗炎治疗安全性和剂量方案的认识。新《声明》还探讨了新型口服抗凝药物的应用、心肌梗死管理方案、抗血小板药物选择、抗凝治疗策略、心肌缺血评估方法等关键临床问题,特别强调了冠状动脉并发症患者的长期随访管理策略。
《儿童大环内酯类耐药肺炎支原体肺炎诊治专家共识》解读
王颖硕, 庄海宁
2025, 40(8): 652-655.  DOI: 10.19538/j.ek2025080604
摘要 ( )  
肺炎支原体是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的重要病原体之一。2000年以来,大环内酯类耐药肺炎支原体(macrolide-resistant Mycoplasma pneumoniae,MRMP)在西太平洋地区包括我国在内开始流行并迅速蔓延。MRMP 感染往往导致患儿发热及抗生素使用时间延长,使用糖皮质激素及二线抗生素的情况增多,产生并发症、后遗症的风险增加。2024年,国内28位儿科呼吸专家共同制定了《儿童大环内酯类耐药肺炎支原体肺炎诊治专家共识》。该文将就共识中的热点问题展开解读,以指导广大儿科医生更为准确地把握 MRMP 肺炎的诊疗。
述评
儿童重症肺炎应关注的几个问题
付红敏 , 陆 权
2025, 40(8): 656-659.  DOI: 10.19538/j.ek2025080605
摘要 ( )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防控新阶段,儿童肺炎的特点发生了一些变化,如病原体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临床特点的改变等。另外,需关注呼吸道病毒相关性脓毒症,重视感染后黏液高分泌导致的阻塞性呼吸衰竭,警惕重症肺炎并发肺栓塞。还应加强对儿童重症肺炎的病情评估及早期预警,加强人工智能在重症肺炎诊治中的应用等。临床医生要重视以上问题,以实现对儿童重症肺炎更好的诊疗和防控。
专题笔谈
儿童重症肺炎病原学的变迁对临床诊治的影响
董晓艳
2025, 40(8): 660-666.  DOI: 10.19538/j.ek2025080606
摘要 ( )  
肺炎是儿童常见的呼吸道疾病,也是导致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防控新阶段,随着其流行状况改变以及非药物防控措施的实施,儿童重症肺炎的病原学流行趋势也发生了显著的变迁。该文分析总结了国内外相关文献和临床研究,希望能让临床医生认识到呼吸道病原学监测的重要性,以及做出对儿童重症肺炎诊治方式的调整,特别是对预防措施如疫苗接种的价值有一个新的认识。
儿童重症肺炎的评估模型和预警价值
邹映雪, 王雪琳
2025, 40(8): 666-669.  DOI: 10.19538/j.ek2025080607
摘要 ( )  
儿童重症肺炎的评估模型以临床特征为核心,结合实验室与影像学指标,形成多维度预警体系。不同预测模型有其临床应用背景、优势及局限性,科学使用可显著提高早期识别率,优化分级诊疗路径,降低重症肺炎患儿病死率。未来需进一步验证和简化模型,推动其在基层医疗的普及。
儿童呼吸性缺氧评估的新视角
付红敏, 隋铭泽, 陆 权
2025, 40(8): 669-673.  DOI: 10.19538/j.ek2025080608
摘要 ( )  
准确评估机体有无缺氧及严重程度具有重要意义。目前缺氧状态是根据低氧血症的标准来判断,但循环性、血液性和组织性这三种缺氧类型都不会出现低氧血症,实际上仅适用于评估呼吸系统疾病所致的低张性(呼吸性)缺氧的情况。该文从缺氧的类型、与低氧血症的关系、呼吸性缺氧的代偿机制以及新的评估指标等方面作一阐述。
机器学习在儿童重症肺炎领域中的研究进展及应用前景
董蜜兰 , 罗征秀
2025, 40(8): 673-676.  DOI: 10.19538/j.ek2025080609
摘要 ( )  
早期诊治重症肺炎对降低儿童肺炎病死率有重要作用。机器学习技术在早期诊治重症肺炎中有潜在优势。该文分析机器学习技术在儿童重症肺炎预警、诊断、预后预测中的应用进展,为重症肺炎早期识别、精准诊疗和分层管理提供智能化、数字化工具。
呼吸康复在儿童重症肺炎中的作用及前景
苏苗赏, 张海邻
2025, 40(8): 676-679.  DOI: 10.19538/j.ek2025080610
摘要 ( )  
重症肺炎是儿童感染性疾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重症肺炎可以合并肺不张等并发症,也可导致闭塞性细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症等后遗症。呼吸康复可通过气道廓清、呼吸肌训练等手段,减少肺炎并发症和后遗症的发生,改善儿童呼吸功能并提高生活质量,有助于重症肺炎治疗和恢复。重症肺炎患儿呼吸康复需重视全面评估和全程管理。该文简要介绍呼吸康复在重症肺炎中的应用,探讨其在儿童重症肺炎中的临床挑战和发展前景。
儿童百日咳合并重症肺炎的诊治进展
王宇清, 蒋吴君
2025, 40(8): 679-683.  DOI: 10.19538/j.ek2025080611
摘要 ( )  
百日咳发病率近年来呈现上升趋势,肺炎是最常见的并发症,多见于新生儿和6月龄以下婴儿,重症患儿临床表现复杂、病情进展迅速,易致严重并发症甚至死亡。该文阐述儿童百日咳合并重症肺炎的流行病学特点、临床表现以及最新的治疗策略。通过综合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旨在为临床医师提供合理的诊疗方案,降低病死率。
儿童重症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诊治进展
周 敏, 吴朝粉, 陈莉娜
2025, 40(8): 683-687.  DOI: 10.19538/j.ek2025080612
摘要 ( )  
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RSV)是导致儿童下呼吸道感染最常见的病毒,应注意识别有发生重症 RSV 感染风险的高危患儿。临床中有多种确定RSV 感染的检测方法,应合理选择。RSV 感染的治疗以对症支持为主,新近药物研发进展有望实现治疗突破。
肺部超声在儿童重症肺炎诊断与临床评估的应用
孙 懿, 张号绒
2025, 40(8): 687-690.  DOI: 10.19538/j.ek2025080613
摘要 ( )  
肺部超声(LUS)作为一种无创、无辐射的影像技术,近年来在儿童重症肺炎的诊断与监测中展现出重要价值。该文系统阐述了 LUS 的基本原理、异常征象(如肺部实变、B 线增多、胸腔积液等)及在儿童重症肺炎中的诊断与临床评估效能;同时指出 LUS 的优势及局限性。未来需推动儿童特异性 LUS 评分系统的建立,并探索人工智能辅助分析技术以提高客观性。
论著
新生儿超声心动图左心功能参数参考范围构建:一项多中心、前瞻性、观察性研究
杨静丽, 安艳斌, 王建平, 等
2025, 40(8): 691-699.  DOI: 10.19538/j.ek2025080614
摘要 ( )  
目的 建立新生儿不同时间段超声心动图左心功能参数参考范围,并根据孕周、出生体重及性别进行分层,为新生儿床旁重症心脏超声应用提供左心功能评估参考。方法 采用多中心、前瞻性、观察性研究方法,纳入2023年6月至2024年5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银川市第一人民医院、内蒙古自治区妇幼保健院住院或门诊就诊共406例足月儿。由经过超声培训的新生儿科临床医师或超声科医师进行新生儿床旁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反映左心收缩及舒张功能的相关指标。采用95%置信区间的方法,建立生后1 d、3 d、7 d、14 d 和28 d的各个参数参考范围,并根据不同孕周和出生体重进行分层。结果 406例足月新生儿中,男204例、女202例,出生孕周(38.9±1.5)周,出生体重(3197.8±449.5)g。左心功能各参数中,左室流出道每搏心输出量(LVO)、单位体重左室流出道每搏心输出量(LVO* )、二尖瓣环收缩期位移(MAPSE)、二尖瓣舒张期血流速度E峰(MVE)、A峰(MV-A)以及肺静脉S/D比值与出生体重、孕周均相关(P均<0.05)。LVO、LVO* 、MV-E、MV-A、二尖瓣舒张期血流速度上峰与环侧壁舒张早期心肌运动速度e' 比值(MV-E/e’)、肺静脉S峰、肺静脉S/D比值与生后日龄相关(P均<0.05)。所有左心功能参数与性别均无相关性(P均>0.05)。结论 新生儿左心室收缩及舒张功能较多参数均与生后日龄、孕周及出生体重相关。研究建立全面的左心功能评估参数的参考范围,并根据日龄、孕周及出生体重进行分层,旨在指导危重新生儿精细化血流动力学评估和管理。
大剂量甲氨蝶呤治疗儿童髓母细胞瘤排泄延迟的危险因素及预后分析
张 金, 龚小军, 孙艳玲, 等
2025, 40(8): 700-704.  DOI: 10.19538/j.ek2025080615
摘要 ( )  
目的 大剂量甲氨蝶呤(high-dose methotrexate,HD-MTX)是治疗儿童髓母细胞瘤的常用化疗方案,研究旨在探讨导致甲氨蝶呤(MTX)排泄延迟的危险因素,并分析药物排泄延迟与患儿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儿科接受 HD-MTX 治疗的髓母细胞瘤患儿,收集患儿的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发病年龄、组织学分型、分子亚型、疾病分期,同时收集24 h 血药浓度C24和42 h 血药浓度 C42及血常规、肝肾功能指标。采用 Mann-Whitney 检验及 Kruskal-Wallis 检验分析血药浓度在不同临床特征方面的差异,采用 Logistic 回归模型进行药物排泄延迟的危险因素分析,应用 Cox 回归模型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生存分析。结果 共纳入髓母细胞瘤患儿41例,中位诊断年龄为2.9岁(0.6~13.6岁)。HD-MTX 化疗次数共167例次,发生排泄延迟31例次,发生率为18.6%,鞘内注射 MTX 133例次(80%)。C24在未行鞘内注射(P=0.017)和白细胞减少(P=0.044)的患儿中明显升高,C42在3岁以上(P=0.006)和存在脑脊液播散(P<0.001)的患儿中明显升高。排泄正常和排泄延迟患儿在不良反应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脑脊液播散是髓母细胞瘤患儿发生排泄延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2,OR=4.864,95%CI 1.797~13.167),MTX 排泄延迟并非影响患儿预后的因素。结论 HD-MTX 治疗在髓母细胞瘤儿童中表现出良好的安全性。脑脊液播散是导致 MTX排泄延迟的危险因素,而排泄延迟未对患儿的预后产生显著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