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定性冠心病作为冠心病的一种类型,由于其发病机制、病理基础与急性冠脉综合征不同,其治疗、管理有其 自身特点。其治疗的目标是预防心肌梗死和猝死,同时减轻症状和缺血发作,改善生活质量。其治疗策略主要包括 药物治疗和血运重建。药物治疗应强调优化的药物治疗。血运重建包括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术,也可以是两种术式结合。随着新一代药物洗脱支架问世和更加合理的抗血小板治疗策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 在血运重建策略选择上的适应证正在逐渐拓宽。
心脏重症诊疗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心脏科患者保驾护航。心脏支持技术及心脏以外的支持技术需不断普及。 心脏重症未来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并存,更多更好的监护与支持技术会不断涌现,并借助基因、大数据、人工智能造福 心脏重症患者。
心脏重症是一门需要总结规律的学科,其理论支撑体系有助于识别心脏重症高危患者并指导临床实践。心 脏重症是群体最大的亚专科,它和综合重症的理念截然不同,心脏功能的五个阶段与四个象限的划分有助于指导心 脏疾病治疗方向。一系列的心脏支持治疗体系逐步发展与进步,其中左、右心结构和相互功能影响是理解心脏救治 最根本的基础。心血管系统是机体应激最重要参与者,通过心血管受体的进化可以更好指导临床实践。
充血性心力衰竭(congestive heart failure,CHF) 是多器官受累的临床综合征,其中胃肠道系统功能的改变已引 起人们广泛关注。当心力衰竭发生时,胃肠道低灌注,胃肠黏膜缺血缺氧,肠道屏障功能障碍,出现肠道细菌移位和 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内毒素激活体内细胞因子和炎性介质的释放,可进一步引起肠道屏障功能障碍并加重心肌细 胞损害,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引起心力衰竭进一步恶化。对心力衰竭并发胃肠道功能紊乱进行早期干预与治疗,对 改善心力衰竭症状,延缓心力衰竭进一步恶化具有良好效果。
重症病人常合并有心功能不全,与其相关的器官灌注不足、肾素- 血管紧张素- 醛固酮系统(RAAS) 的激活 和与全身炎症反应的交互作用进而会导致多器官功能不全。这种心功能不全导致的多器官功能不全,临床处理较 为困难,本文首先从病理生理学角度介绍心功能不全导致的各器官功能不全的原因,之后根据最新研究进展和临床 处置经验,着重介绍此类患者处理的关注点。
心脏重症是心脏作为主要原因的危及生命的一种病理生理状态,其往往伴随着不同程度的凝血功能障碍。 如何更好的选择抗栓治疗方案,把握好抗栓与出血的平衡,是目前心脏重症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急性心功能不全是内科常见的急重症,治疗棘手,预后不佳,是心源性死亡的主要原因;近年来,关于慢性心 功能不全的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但关于急性心功能不全的研究进展却十分缓慢。文章结合近期公布的几个重要 临床研究,对急性心功能不全的药物治疗进展做一概述。
尽管目前临床上出现了许多血流动力学监测工具,但超声正在成为不可或缺的监测手段。由于具有无创、床 旁、可快速重复的优势,重症超声还可以快速评价治疗效果,动态、连续的指导重症病人的循环管理。使用重症超声 进行重症循环管理,应以血流动力学和病理生理为基础,以流程的方式进行系统性评估和分析。首先进行心脏形态 学评估,其次判断容量,第三评估右心功能,第四评估左心功能,第五评估血管张力,第六评估组织灌注及器官功能。
主动脉夹层是急性主动脉综合征的一种,其发病急剧,病死率高,严重危及着人类生命安全。其临床治疗以 外科手术为主,但手术难度大、风险高、并发症较常见。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手术方式日趋多样,疗效日益确切。
低心排血量综合征是心脏外科术后常见并发症,在多种病理生理学状态下均可出现。急性右心功能不全是 低心排血量综合征的一个重要原因。因左心室和右心室的解剖、生理及病理生理改变不同,对于左心、右心功能障 碍的处理存在差异。急性右心功能不全的治疗需要在重点关注容量管理、后负荷管理、增加心肌收缩力的同时积极 处理导致右心功能不全的原发疾病。
心脏重症病人需要个体化的镇静与镇痛策略,同时保持血流动力学的稳定。多种药物都可以达到镇静镇痛 的目标值,选择时需要根据患者潜在的病理生理、每个病人血流动力学弱项、需要的镇静镇痛的目标水平来综合选 用短程或长程的镇静镇痛策略。